根据战时法律,任何军事力量不得干涉地方政府。军政分开,以防止出现地方军阀割据的情况。政府管理地方,负责军费补给,没有部队。军队打仗,军费靠地方补给,必须依靠政府才能生存,不能反叛。
同时,国民党内还设置很多机构,负责监视军政两条线,但王劲哉不管这一套,在其控制区,党政军所有权力归属其一人所有,法律、制度、规章就是他的一句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事实。

日军轰炸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王部以仙桃镇为中心,势力扩及襄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自武汉、西抵沙洋的整个襄河(襄水)以南地区,雄踞江汉平原。
他的地盘内,保、甲、乡、区四级构架只有执行权,决断权全在王劲哉手中,乡、区两级的官员基本都由第128师的军人担任。
立足之后,王劲哉以兵源及干部人才亟待补充和培养为由,着手成立军事训练大队,训练场在仙桃镇油榨湾,大队部及学生队设在甘露寺。
王劲哉自兼大队长,参谋长李德新兼大队副,团长任兰圃兼教育长。下设学生队(亦称急基队)、军士队、军官队三个中队。以中队长及教官人才难求,故先成立学生队,次军士队,再次军官队。
除学生队队员系当地招收十八至二十五岁青年知识分子,施以六个月至一年的军事教育,毕业之后先分发各部队充任排长外,其余军士、军官队队员于各部队营以下军官和军士轮流调训。
为发展经济,充实军费,王劲哉还颁布了《减租实施办法》,将“佃租定为正产物总收量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田主如不执行,一经发觉,处以死刑,田产入官”。同时进行废除苛捐杂税,奖励手工业生产,严禁垄断,保护正当经营权益。
在文化教育方面,大力开展中小学教育,并办难童收容所,先后开办“抗日军官训练大队”和“抗日青年训练班”,仅洪湖就训练了两千多名军政人员。
王劲哉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建起了医院、被服厂、学校和新兵训练中心,还办起了训练大队,培养基层军官,各级军官和地方官员都由自己一手任命,不许任何人插足半步。
在武器装备管理方面,王劲哉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体系。他规定所有枪支弹药必须建立详细的登记档案,并要求使用后立即进行补充。
为确保军需物资的持续供应,还在沔阳城外特别设立了一处小型军工厂,专门从事基础军需品的生产制造。
1938年冬,日军攻占武汉后,其占领地区大致是东从湖口、九江至麻城;南从德安至岳阳;西由岳口、天门、应城至安陆;北从应城至信阳一带。

日军在湖北行军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39年春,日军继续攻占了南昌,后又于1940年夏季,攻占了沙市、荆州、当阳、宜昌、仙桃等地,王劲哉率部南退至沔阳城一带,师部则驻东荆河南之峰口。
王劲哉深谙治军之道,在防区内大搞独立王国,生杀予夺均操于一人之手。
1939年末,王劲哉对管区内实行“军政统一”,成立沔阳县兴革委员会,自任主任委员,代行政府职权。当时,国民政府委任的沔阳县长朱树烈,一举一动对王无不奉命,重要公事,均要请王“酌处”。
当地的县志写道:
1939年,第128师师部由仙桃移驻沔城,为使军政合一易于协调。王劲哉洽地方政府,组织当地政要、名流、士绅、军中代表成立兴革委员会,沟通军政、建言献策、议事商政。意乃应兴应革也。
兴革委员会在沔城玄妙观内举行成立仪式,王劲哉临席,既不欣赏那冲天的苍梧,也不观光那古代的名泉(陈友谅古井)。他面对主任委员唐馨陔发问:
“沔阳古城,历史上出过多少名人?”
唐历数辛亥老人及民国将领。王摇头微笑:
“不蹈袭前人,不尾附平庸,才称得起是名人。”
唐连连点头称:“是”。
王又说:
“从整体来说,当一个军队的将领并算不了什么。请问:这玄妙观是何来历?”
唐委员即答:
“乃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渔民之子陈友谅之故居。”
唐说后,观王喜颜悦色,便自豪的接着述说:
“陈友谅反元,戍马生活一十八载,旌旗百万,转战南北,打下了半壁江山。”
王听到这里,突然以拳击桌,大声说道:
“这,令我折服,钦佩。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成立兴革委员会?你看,陈友谅以驱逐异己,拯救汉民族为己任,......与我们今日抗战,其意义相同。
这座玄妙观,我觉得光彩照目,陈友谅的志气值得效法。看来,我这个不蹈袭前人的脾气要改一改了。我王劲哉能顶得上半个陈友谅么?”
唐馨陔与几位士绅几乎异口同声回答:
“师长竭诚励精抗日,上合天意,下应民心,定能光复中华,岂止顶半个陈友谅,陈友谅和师长比,黯然失色。”
王劲哉的天庭闪着亮光,滿座鼓掌。
在那个非常时期,王劲哉能以一师人马将六个县的地盘控制长达五年之久,御敌于外,且自给自足,不依赖政府,与他的铁腕治政是分不开的。
王劲哉深知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要有一批亲信心腹肯为他卖命。除了在鄂中招兵买马外,还派人回到陕西,以“守住鄂中,就是守住西北家乡”的名义,在渭南、临潼等地征召了两千名家乡子弟,经训练大队短期培训后,分散充实到各个部队,有相当一部分被提拔为各级军官,成为维护他的统治权威的骨干班底。
除了征召家乡子弟,王还在管区内大肆征兵,仅洪湖地区,就有三千余名青年被充实到各个部队。
王劲哉一直以来都要求部下做职业军人,不容许沾染任何政治色彩,所以,在他的部队里一直没有党派之分。并且,亲自起草了十四条抗战口号作为行动纲领,军令如山,言出必行:
“听师长的话,服从我们师长的命令!”。
对军官的提拔,王劲哉推行的是“任人唯能”的标准,既要有指挥才能,又要有打仗勇敢不怕死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必须对他绝对忠诚,绝对服从。
在他的部队里,一些下级军官随时有可能因为贪生怕死、作战不力降为士兵,甚至还有丢命的可能;而一些对他俯首帖耳、英勇善战的士兵则很有可能因一战而提拔升官。
为了改变鄂中过去混乱的治安状况,王劲哉将各县野蛮凶残、冥顽不化的土匪、地霸公审处决了一大批,得到了群众的拍手叫好。
然后,又从部队抽调一批伤残官兵到地方工作,帮助建立起农工商妇学等抗日群众团体,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团结打击日寇的良好局面。
他还实行乡保联甲行政体制,对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的工商户收取少量的赋税,而对那些短斤少两盘剥乡民的不法奸商则处罚甚重,一般都是财产、家产全部充公,且还有性命之忧。
王劲哉通过建立新秩序,使鄂中地区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开创了当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
由于不听调遣,拒不接受国民党派来的军事和地方干部,第五战区停发了第128师的军饷、枪械和粮秣。王劲哉只好在管区内征收赋税,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而且,王劲哉的有些手段过于残忍,杀了一些罪不至死的人,比如抽大烟上瘾的人,还有赌博和通奸而有伤风化的人。
第128师司令部先前设在仙桃的沔城,随着战局的变化,1939年12月10日,日军占领沔城后,王劲哉先后将师部移驻洪湖的峰口、百子桥等地。
王劲哉在他的“独立王国”里实行严密封锁,为防奸防特,所有交叉路口均设有递步哨所。每个哨所都配上当地的保甲长和老百姓,只要发现不认识的可疑陌生人马上逮捕讯问。
他经常派师部纠察队到这些哨所暗地检查,有一次,他将一支手枪藏在一只破竹篮里,让一个老婆婆拿着到一个哨所去试探,哨所的人见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没有检查就放行了。
结果,这个哨所的一名班长、十二名士兵全部被王劲哉下令就地枪决。

抗战湖北征兵集会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原军统局武汉区副区长唐良雄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到:
前陆军第128师师长王劲哉,率部驻防沔阳时,我适主持某地区抗敌工作,虽相距不甚远,亦偶闻其名而已。
1939年(二十八年)冬,我因公返渝,往返经过沔阳,都是微服而过。
去时,仅有随员数人,行李简单,更无长物,过境颇顺利;回时不但随行人众,且携有现款武器,故极费踌躇。
当抵达老新口时,曾约监利县长郑桓武兄与高佩元兄等人,共商过境办法,桓武方与第128师为敌,极言王劲哉跋扈不可理喻,高兄亦无善策,于是,我决定分批过境。
首先由我率卫士二人,购棕绳数大捆,暗藏部分现款分三马驮载,化装商人经府场南下,其余则分制夹底木船,暗藏武器,沿洲河而行,途中虽经王部哨所盘查幸均无事。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我于消泗沟设一临时办事处,以便往来工作人员休歇。其地正当第128师与伪82师交争之衡,此来彼往不甚其扰,乃派唐良杰持军事委员会证明文件,往晤王师长交涉。
其时,该师部设府场,另有一建设委员会由我族唐伯馨、长亲李竹香分任副主委,亦在近处,两人皆王所礼聘,颇为尊信,因嘱唐良杰先访唐、李托为介见。
王师长约见询明来意后,但说,“前线巡逻不便撤除,有事我当负责,不必过虑。”此外,寄语问好而已,其左右认为,王于中央机关过境人员,从无有如此笑语款待者,可能因唐李两人先容之故。
据唐良杰说,“王之礼堂,只悬国旗,两旁挂有蒋委员长及王本人照片,各有题字,一为”你蒋委员长如抗战到底,一为“我王劲哉誓死不做汉奸。”众信为王所亲题。
1941年(民国三十年)冬,李果谌奉准参加伪黄卫军,任参谋长,暗中策划反攻,敌对李颇怀疑,屡逼他率部进攻第128师,他故乘机与王师长联络,要我写信介绍,我适在鄂南,不及阻止,乃修一函致王师长,派杜矶星夜前往府场,相机行事,幸而李部行至于白庙遇大风雪中途折回,此信不知浮沉何所矣。
这几年间,我和王师长之间只有过这样几桩间接的接触事,并未见过一面。
不过,后来馨陔伯告诉我,王师长曾有几次谈及我,竟然举起姆指,频频点首微笑,大约他从别人口中略知我当时任务,亦可能由于性格关系,他比较同情于踏实苦干的人。
同时,我亦于别人口中,略知王所行所为。不过,由于各人爱憎不同,传说恰正相反。
一种人说,王劲哉为人极为残暴,动辙杀人,遇壮丁尤严酷,如有逃避兵役者,一旦捕获,立即以权利镖当胸刺毙,并株连其家属,旁及乡保。
凡过境者不问官商,稍不遂意,即行杀戮,凡犯盗窃,斗殴、赌博等罪,罪不至于死者,亦被打死,无一幸免。地方工作人员被活埋者,不可胜计。
另一种人又说,他驻防四年中,盗窃、赌博、鸦片、娼妓等伤风败俗害民之事,皆已绝迹。凡学龄儿童应入学而不入学者,重罚其家长。严禁妇女缠足,至于民间夜不闭户,一种呈平景象为民国以来所仅见。
亦有人说,王劲哉和杨虎城同为行伍出身,终不免有江湖粗犷之气质。
我以为,论人当论其大者,王劲哉是军人,受命抗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他驻防在一个无险可守的地带,与敌人犬牙交错,士兵大半是就地补充之新兵,并非训练有素,武器亦非精良,他能在优势敌人不次进攻中,坚守他的阵地,寸土不轻让人,并且使敌屡犯屡挫,伤亡甚重,即此,也足以证明他有勇略。
虽是他后来在众寡悬殊情形下,战败被俘,却并未投降,更未做不利于国家的事,即此又足证明他亦明大义。
历史上,很多起自行伍的人,只因其有明大义有勇略两大优点故所建立,往往比所谓正途出身的人,更为辉煌而隽永。
随着第128师不断扩大,费用也逐渐浩大,王开始横征暴敛,一是征收田赋税,按亩征收百分之四十,以麦、谷、布、油等实物缴纳;二是到处设关卡收商税,凡是过往客商都要收百分之十的落地税。
另外,王建立兵工厂制造枪弹来自给自足,为了扩充地盘,抢夺物资,他频繁出击,谁都成了他的攻击目标。
曾在第128师政治部担任上尉干事的余俊,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蒋介石想吃掉王劲哉和他的一二八师,迫使他摆脱蒋介石的控制求得生存,他盘踞敌后,采取就地征兵的办法,来扩充他的实力,名义上是四个团,而实际上已有十几个团。武器来源,除用以大吃小的办法,收缴地方武装,还经常从敌伪军手中搞些武器来充实自己。
此外,他设有小型的兵工厂,是由汉阳兵工厂分散西迁时,被他拦截了一部分兵工机械和几个技术人员而成立的,可以修理枪械,制造些武器弹药等。
除重庆方面按编制给点有限的军饷外,他就地设立关卡,征收各种税款。所以,他能招兵买马,大搞独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