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父亲殴打男孩母子,被行拘!“霸凌”两个字是真的半点不提啊

半刻闲情 2024-04-23 12:06:34

一个10岁女孩子的父亲,把一个9岁男孩子和他母亲一起给打了。看到这种事情正常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斥责该女孩的父亲,并要求他承担法律后果”。

事实上,我看完通报内容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只不过总觉得事情发生的有些“无厘头”,这女孩的父亲是狂躁病吗?见人就打,脑子不好?

别看这份通报内容很长,总结一下其实没什么东西:男孩子抢女孩子的玩具,男孩子的母亲报警,最终在民警以及老师调解下,男孩子退还10元钱并被要求做检讨,双方家长又因检讨问题产生矛盾,互相谩骂,女孩的父亲动手把男孩和他母亲一起打了。

最后就是一些处理后续了,对打人家长行拘罚款,对班主任撤换,对学校主要负责人、安全工作分管负责人严肃追责问责等等。

这通报内容,乍一看别说无法理解女孩的父亲是不是狂躁症,甚至对班主任以及学校被处理都令人匪夷所思——班级上两个小孩子打闹,班主任和民警都劝解了,也处理好了,结果家长自己打起来,处罚班主任干什么?简直就是无妄之灾。

所以,是不是遗漏了某些“细节”?

一查果然如此,在另一条新闻里,女孩的舅舅实名举报,说外甥女长期被霸凌,警方和社区出面解决后,霸凌者更加变本加厉。女孩的爸爸求助学校没有用,才出手打人。

我好奇的是,这些情况,为何没有出现在通报之中?“霸凌”两个字,更是半点不提。人们判断一件事情的错与对,如果避开了问题的源头,判断怎么可能不产生偏颇?

这种“不提”,是不愿,还是不能?

我想更多还是不愿意,加了“霸凌”的问题,可能会多受到一些网络上的热议。虽然这种热议对一个城市而言也算“知名度”,但显然这种知名度他们并不想要。把问题变成更简单更不容易产生情绪的“纠纷”,那么关注减少在有些地方部门看来,便是好事。

甚至不仅仅在一些部门看来如此,即便一些正能量博主们,发表的态度也会认为这种操作是正确的,更利于稳定。

可对于当事人而言呢?对于那名女孩的父亲来说呢?对于此后遇到同样问题,儿女同样被霸凌的家长而言呢?是不是好事,他们又该如何去做。

女孩的父亲继续和男孩的家属调解,男孩继续在学校里霸凌女孩,双方家长不断被叫到学校里却从来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霸凌者越发有恃无恐,霸凌的程度越来越水涨船高,一种并不离奇也并不陌生的趋势,我们无法肯定但也决不能否定出现不可挽回的悲剧的概率并不低。

在问题最初的时候“不愿”面对,也不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那么在由此而带来的“新趋势”,将由所有人买单。当你的孩子面对霸凌时无人解决,又密而不宣,你该如何?自己动手,轻则行政处罚,重则刑事责任;自己不动手,孩子就会继续被霸凌。

霸凌者的母亲不愿意管教自己的孩子,或者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溺爱与失责,而社会并无法代替她去管教她的孩子,那么这对霸凌者而言就拥有了一块不受约束的令牌,这块令牌会诱导他扩大霸凌的程度。

唯一的办法,就是社会通过对家属和学校的约束,来达到对这种霸凌者间接管教的目的,制止他们将霸凌的行为继续放大,直到他们能完全承担刑事责任为止。

《红手指》里恋幼癖男孩的母亲就是极度溺爱放纵与包庇自己的儿子,才导致他猥亵不成便掐死女童的事情发生。那种纵容之下,畸形的心态极速成长,以至于男孩掐死女孩之后,任由尸体躺在房间里,并保持“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妈妈会处理”。包括后来要怎样对付警察的调查,他也同样不在乎,并表示“别为这些事来烦我,那是你们该解决的问题”。甚至到最后责任推到奶奶头上失败,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并在警局里拒绝回答问题,歇斯底里的吼叫警察“都怪他们(父母),连这点事情都解决不好。”

小说里对这种问题也很头疼,他们的办法就是通过父母来约束小孩的权力,所以男孩刚犯罪,他母亲就用这个理由威胁男孩的父亲不能报警,“因为报警,他们自己也会失去一切,还要被送进监狱。”

那么我们呢?难道不应该在霸凌问题还是雏形的时候,更大力度的曝光,让那些霸凌者更大程度上的知道霸凌的后果,让他们“无所谓”的父母承担更严苛的责任,以限制霸凌者自以为的权力吗?那个父亲冲进学校里捅死学生的悲剧,还不够震撼吗?

反之,放任真正的问题——霸凌,闭口不提,只谈女孩的父亲殴打了男孩和他的母亲,只对女孩父亲殴打他人的行为采取行拘处罚,对霸凌女孩的男孩而言有半点警告性吗?

显然没有,男孩只会更加肆无忌惮,连警察和社会都站在他那边,他还有什么好怕?

因此我完全看不懂,这样忽略关键问题的通报,能产生的究竟是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效果。有些人有些部门,为了一点可笑的形象,究竟还要本末倒置到什么时候。

本文来自公众号“走读新生”。

1 阅读:28

半刻闲情

简介:时事新闻、搞笑视频、影视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