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尽山河岁月,走进关山月的艺术人生

英锐看文化 2024-12-21 14:30:40
一、生平概述:时代浪潮中的艺术逐梦者

(一)早年经历:书香门第走出的绘画少年

关山月于 1912 年出生在广东阳江的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是清朝拔贡,家中曾有农田十余亩,生活还算殷实。然而,父亲身为小学教员却不擅经营,致使家道逐渐破落。尽管家境发生了变化,但这并没有阻挡关山月与绘画结缘。

1918 年,关山月入读乡间私塾,自幼便展现出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与天赋。此后,他先后在溪头镇进织小学读初小、到父亲执教的平岗小学读高小,并取学名关泽霈,在高小学习期间,他尤其爱好写生。1928 年,关山月考入阳江师范上初中,课余之时常常为亲朋好友作画,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

1931 年,关山月考入免收学费的广州市立师范本科。也是在这一年,他在春睡画院师生画展上被高剑父的作品深深打动,进而成为高剑父艺术革新理念的追随者,并受其影响创作了《威武抗日将领》,于 1932 年在校庆画展上展出,获得师生们的一致称赞。此后,他还曾以笔名 “子云” 画抵制日货的漫画,并在家乡阳江举办了个人画展。

1933 年,关山月从广州市立师范毕业,受聘成为广州市九三小学的教师。1935 年 9 月 2 日,经人介绍,关山月与李淑真结为夫妻。同年,为了亲聆高剑父大师的教诲,关山月借旧友温泽民的学生证报名听课,最终被高剑父收为入室弟子,并由此获得了 “关山月” 这一艺名,在高剑父的影响下,正式踏上了艺术革新之路,开启了他绘画生涯的精彩篇章。

(二)抗战岁月:以画笔为枪的热血艺术家

抗战爆发后,广州沦陷,关山月不顾遍地烽火,毅然千里寻师至澳门,居住在普济禅院里专心创作抗战画。他以笔为枪,用画作真实地描绘出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的非人生活,激发起同胞们强烈的抗战热忱。

1939 年,关山月在澳门濠光中学举办了首届抗战画展,这场画展得到了香港编辑《今日中国》画报的叶浅予和《星岛日报》编辑张光宇的赞扬,随后还受邀至香港继续展出。当时在港的诸多文化界人士如端木蕻良、徐迟、叶灵凤等纷纷撰文,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中,《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南瓜》《渔娃》四幅作品更是被选送莫斯科,参加了由苏联主办的 “中国美术展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时期民众的苦难与不屈的精神。

此后,关山月为了抗日救国,决定从澳门偷渡敌人封锁线,奔赴前线写生。他辗转广东韶关、桂林等地举办个人抗战画展,并创作了《漓江百里图》《訾洲晚霞》《月牙山全景》《桃花江》等作品,用画笔记录下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苦难的岁月。

随后,他又游历黔川等地,在贵阳、重庆举办 “关山月抗战画展”,所到之处,画展不仅传递着抗战的力量,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艺术在特殊时期的价值。1943 年,关山月深入藏族、哈萨克族牧民的居住地写生,还走进莫高窟临摹壁画,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近百幅作品,并远赴青海,创作出《塞外驼铃》《黄河冰桥》等佳作,持续通过艺术展现抗战时期的社会万象,为凝聚民族抗战力量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力量。

(三)新中国时期:艺术生涯的多元绽放

新中国成立后,关山月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影响力,在艺术领域承担起诸多重要职责,先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还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职务,为推动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不遗余力。

不过,在文革期间,关山月无奈停笔 7 年。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从未熄灭,70 年代,他又重新踏上旅途,游历天山、黄山、青海湖、莫高窟等地,积累创作素材,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感悟融入到一幅幅画作之中。

同时,关山月还多次代表中国出国访问,到访过苏联、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展示中国画的独特魅力。而且,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紫光阁、全国政协礼堂等诸多重要场所作画,像那幅与傅抱石合作的、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便是其经典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以宏大的气势、精妙的构思展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关山月就这样在不同的阶段,以多样的方式持续在艺术领域发光发热,推动着中国画不断向前发展。

二、艺术风格:折衷中西,熔铸古今的独特表达

(一)继承与融合:水墨与写实的交织

关山月早期的绘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质感与风格,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写意画中以水墨为主的表达方式和古代壁画里人物画的创作方法相继承,同时积极吸收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绘画特色。

在 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末这一阶段,像他创作的《拾薪》,对于其中器具的造型以及景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关山月通过西画写实手法进行了完美呈现,让观赏者仿佛能真切触摸到画面中的实物;而在《玫瑰》这幅画里,无论是提篮还是玫瑰本身,其形体塑造极为精致写实,细致入微地展现出物体的形态与质感。这种将中西方绘画元素相融合的探索,使他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写实的生动感,体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后续其绘画风格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时代印记: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生活

在 50 到 70 年代期间,关山月满怀着对时代的热爱与激情,以国画为载体,生动地展现了广大人民热火朝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场景,让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充分彰显了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特征。

他的笔触涉及钢铁厂建设、堵海工地、煤都、水库、水电站等建设场面,将工人们干劲十足、齐心协力搞建设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作之中;同时也刻画了幼儿园、渡口、纺线以及山村的各种农作劳动和农家活动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画面,描绘出不同地区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和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情。比如《绿色长城》,画中那一排排经历狂风袭击却如卫士般守护农田、防止水土流失的防护林,展现了海边植树造林后的新风貌,饱含着关山月对家乡变化的欣喜与赞美;还有《山村跃进图》,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当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场景,成为那个时代的生动见证。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像是一部部用画笔书写的时代纪录片,让后人能直观感受到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建设时期。

(三)拓展创新:赋予国画新的表现力

关山月在山水、花鸟、人物等诸多题材创作上皆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擅长山水题材绘画。他善于通过这些题材传达较强的社会意义与精神内涵,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诸多限制,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创新精神。

在山水画方面,他突破传统的 “三远法”,像在作品《绿色长城》中,巧妙地在透视等方面融入西方元素,使画面有了鲜明的光影效果,同时又保留了中国画特有的意境韵味,打造出新时代山水画的新典范;在花鸟画领域,以梅花题材为例,关山月笔下的梅花一改古人风格,从早期以山水画的宏大布局手法为基础进行创作,到后来越发凸显独特个人风格,如《俏不争春》,通过奇特的构图与老练的笔法相配合,营造出雄壮的气势,展现出现代革命英雄品格与风度,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到了后期,他在墨梅创作上更强调用笔和用墨的层次感,让作品在视觉效果和节奏感上更加丰富多变。关山月就这样不断拓展国画的边界,让国画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具丰富的表现力,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三、代表作品:笔绘山河的艺术结晶

(一)《江山如此多娇》:合作巨制的经典魅力

1959 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傅抱石和关山月接受了一项意义非凡的任务 —— 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中国画。当时,傅抱石刚从韶山作画归来,关山月则访欧回国不久,二人要以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为内容,合作一幅名为《江山如此多娇》的大画,这是周恩来总理定下的题目,而作画的地方是所有进入大会堂宴会厅贵宾的必经之地,位置极为重要。

在创作过程中,陈毅、郭沫若、吴晗、齐燕铭等诸多领导人和文化界人士纷纷来到他们下榻的饭店,共同构思这幅作品。大家提出要从 “江山如此多娇” 之 “娇” 字上下功夫,图中应涵盖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季节也要包含春夏秋冬,这样才能概括祖国的壮美江山,尽显 “娇” 的韵味以及 “多” 的磅礴气势。并且,鉴于新中国已经成立,毛主席也曾写下 “东方红,太阳升”,画面上应当出现一轮红日,来展现如今阳光普照祖国大地的美好景象。

两位画家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讨论与草图修改。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画风,关山月的风格细致柔和,傅抱石则奔放、深厚,而这次合作需要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在具体分工上,关山月画几株大松树,傅抱石画山岩瀑布、远景雪山和长城等。他们使用了荣宝斋老师傅拼接的三十多张清朝乾隆年间的 “丈二匹” 宣纸,在画厅立起的大画板上,夜以继日地工作,前后历时两个月,终于赶在国庆节之前完成了这幅高 6.5 米、宽 9 米,计有 50 平方米的旷古未闻的巨制。

这幅画将中华大地上最能体现祖国壮丽山河、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景物巧妙融汇在一起,近景是高山苍松,采用青绿山水重彩画法,长城大河和平原则用淡绿,然后慢慢虚过去,远处云海茫茫、雪山蜿蜒,右上角的一轮红日,红霞耀目,光辉冲破灰暗的天空,完美地诠释出《沁园春・雪》中巍峨震撼的气魄,营造出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的意境。

1962 年画的小样大画完成后,裱在饭店大礼堂地板上,几乎占满整个空间。9 月 27 日,毛主席为这幅画题写了 “江山如此多娇” 六个字,这也是毛泽东一生唯一为绘画作的题字。题字放大后,由专人描到画面上,仅一个 “娇” 字就将近一米。

这幅作品突破了传统卷轴画的审美规范,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壁画作品,而是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和与建筑相应的巨大尺幅,展现出新中国公共艺术的特点与成就,体现了公共艺术的人民性。它不仅凭借宏大的气势、精妙的构思展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还启发了后来许多山水画画家的创作思路,在毛泽东诗意题材的创作方面独领风骚,让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生爱恋与自豪之情,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俏也不争春》:梅花精神的艺术呈现

关山月擅画山水、花鸟,而他笔下的梅花更是堪称一绝,《俏也不争春》这幅作品便是其梅花题材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关山月喜欢画梅,其缘由深植于他童年生活的土壤中,传统观念的熏陶、客观环境的浸染,以及自幼模仿培养出的兴趣,共同构成了他画梅的初衷,滋养着他的艺术生命,引领他不断探索。并且,他深受高剑父老师的影响,在倡导中国画革新的同时,积极响应 “新文人画” 的号召,主张摒弃旧文人画那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赋予新文人画以积极入世的时代感。

他最早以梅花为题材的重要创作始于 60 年代,灵感源于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那时,关山月以山水画的宏大布局手法为基础,用韧力十足的中锋线条勾勒出梅枝的形态,突出了梅花的 “花枝俏”,与恶劣险峻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虽还保留着梅枝 “横斜” 伸出的构图,带有一些古代绘画的神韵,但已开始与古人的审美趣味分道扬镳。

到了 70 年代,《俏也不争春》这幅作品的诞生,则标志着关山月的梅花作品彻底摆脱了古人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巧妙地运用整体氛围营造的艺术语言,通过奇特的构图与老练的笔法相得益彰,营造出雄壮的气势,将梅花作为现代革命英雄品格与风度的象征在画面中突出展现。疾速用笔的 “飞白” 与笔力深厚的墨线相互配合,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完美地强化了画面的气势。

此后,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作品中,关山月更倾向于创作墨梅,不再局限于朱砂为花、焦墨作干的传统形式,开始强调用笔和用墨的层次感,使梅花作品在视觉效果和节奏感上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变化,彰显出他对于传统技法深入理解的同时,也展现出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关山月笔下的梅花,无论是墨梅还是红梅,都表现出 “铁骨傲冰雪,幽香透国魂” 的精神,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长征第一山》:革命历史的画卷记录

《长征第一山》创作于关山月的晚年时期,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散发着恢弘阔远的气息,成为记录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不朽画卷。

“长征第一山” 位于江西赣州市瑞金西部,中央红军长征的起点正是在此处。当年红军为了避开国民党军队的阻截从沙洲坝转移于此,中央领导机关也迁移到隐蔽的云石山,分散在就近的各个村庄,毛主席则在云石山上的土庙里生活起居,期间还和张闻天建立了革命友谊,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之后的革命转折 —— 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埋下了伏笔,红军一直驻守至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启为止,这里也因此被称为 “长征第一山”。

关山月来到这个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后,有感而发,用手中画笔挥洒点染,泼墨挥毫,精心创作了这幅作品。在画中,他以精湛的笔墨功力,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云石山的景貌。远处山峦起伏,近处茂林密集,树林中隐约可见一条通向山顶庙宇的羊肠小道,空灵之境引人无限遐想。近处浓重的墨色突出山体浑厚的体量感和质感,和远处山景的淡墨形成鲜明的对比,空间感跃然而出,对角线式的构图匀满有气势,凸显云石山这一革命圣地的伟岸历史。其笔下的苍山墨林苍劲有力,展示了山石缝隙中挺拔生长的顽强生命力,寓意红军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

整幅画立意高远,气势恢宏,体现了关山月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也充分展现了他通过笔墨、构图等艺术手段来记录和展现革命历史、传达革命精神的深厚功底,让观者能从这幅作品中深切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以及背后蕴含的伟大长征精神。

四、艺术影响:岭南画派的璀璨之星

(一)教学贡献:奠定中国画教学体系

关山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美术教育家。他与其教学团队共同确立了中国画教学的基础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 “四写(临摹、写生、速写、默写)”“三并用(手、眼、脑并用)”“两要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等关键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关山月大胆创新,例如他提倡在课堂上直接用毛笔画写生,这样的方式避免了绘画模式化,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个人的造型基础以及对画面整体的把控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写生逐渐走进现代中国画教学的核心,以线条表现对象结构、质感和神采的中国画基础教学体系得以稳固建立。

这一教学体系对岭南中国画教学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岭南地区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中国画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在岭南地区的传承与发展,使得中国画艺术之花在岭南大地绽放得愈发绚烂,也为中国画在更广泛范围内的传承发展筑牢了根基。

(二)行业影响:推动中国画走向变革

关山月作为 20 世纪中国画坛的主流画家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始终秉持着 “笔墨当随时代” 的创作理念,坚信艺术要与时代紧密相连,反映时代的风貌与精神。

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诸多元素与技法。比如在山水画创作上,既保留了中国画传统的意境韵味,又大胆融入西方绘画中的透视等元素,像经典之作《绿色长城》,画面呈现出鲜明的光影效果,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一些固有模式,为山水画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在花鸟画方面,以梅花题材为例,他笔下的梅花从早期带有古代绘画神韵,逐步发展到展现出现代革命英雄品格与风度,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不断突破传统国画的限制。

关山月这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创作理念和独特风格,对整个中国画行业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励着后来的画家们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为中国画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艺术情怀:与时代同呼吸的坚守

关山月的一生,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他始终坚持用画笔去表现时代和生活,让艺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留下了深刻印记。

从抗战时期开始,关山月便不顾艰难险阻,以笔为枪,用画作真实地展现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激发起同胞们强烈的抗战热忱。他辗转多地举办个人抗战画展,像《漓江百里图》《訾洲晚霞》等作品,记录下了那段充满苦难却又波澜壮阔的岁月,让人们看到了艺术在特殊时期凝聚民族力量的独特价值。

到了新中国建设阶段,关山月满怀热情,将目光聚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上。无论是钢铁厂建设、堵海工地,还是幼儿园里的日常、山村的农作劳动,都被他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作之中,像《绿色长城》就展现了海边植树造林后的新风貌,饱含着他对家乡变化的欣喜与赞美,这些作品宛如一部部用画笔书写的时代纪录片。

而在其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关山月都不曾停止探索与创新,不断拓展国画的表现力,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别样光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关山月晚年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到祖国的宝岛台湾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他的红梅图。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实行 “三通”,去台湾要通过香港办理手续,其中有一项是填表,表格中有 “党派” 一栏,工作人员提醒他不要填党员身份,不然很可能批不下来。但关山月非常果断地表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呢?不让去就算了。” 这件事充分彰显了他作为一名党员画家高尚的艺术情怀和坚定的信仰,他对艺术纯粹的热爱以及对党员身份的坚守,令人敬佩不已,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与时代同呼吸的伟大坚守。

0 阅读:5

英锐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