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19 日晚,胖东来发布公告,要公开征集 “维权处理专业团队 / 个人”,而且设立了不低于 50 万元的价值奖励机制,目的就是要打击那些在网络和实体中对其品牌进行侵权的行为。
PART.01
从公告中可知,胖东来正遭受着多方面的侵权困扰。冒用其名义售卖商品,无论是非胖东来商品的虚假宣传,还是胖东来商品被黄牛、直播间不当利用,都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误导了消费者。此外,不当言论诋毁、恶意曲解企业文化以及侵犯人格权等行为也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伪造客服聊天记录等虚假营销现象。
这些侵权行为的危害是多维度的。对消费者而言,不仅可能面临消费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还会在选择商品时陷入混淆与误导;从法治层面看,侵权行为的泛滥削弱了法律权威,对法律意识薄弱的群体产生不良引导;在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方面,侵权者利用消费者信任谋取私利,破坏了社会秩序,增加了司法负担,更降低了社会道德底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胖东来积极出击,向社会各界征集维权处理专业力量。在它的期望中,合作方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维权能力,更要怀有让社会更美好的愿景,将社会利益置于首位。
胖东来设立了极具吸引力的奖励机制,除承担维权基本费用外,还给予不低于 50 万的价值奖励,激励专业团队积极参与,共同应对侵权挑战。
这事儿乍一看,好像就是企业按部就班的一次维权声明,但要是结合胖东来近期经历的那些事儿,再看看整个行业的大背景,你就会发现,这背后可不简单,实际上是一场牵扯到企业尊严、消费者信任,还有中国零售业责任边界的复杂大战。
PART.02
2025 年 2 月初,有个百万粉丝女网红投诉,说在胖东来买的 “富妮来” 红色内裤掉色,把自己皮肤都弄过敏了。这事儿一出来,自媒体马上跟进报道,一下子就引起了公众对胖东来产品质量的质疑。胖东来反应也挺快,经过十天研究的调查取证,最终发布了一份 53 页的调查报告,证明这个商品经过三家机构检测,都是合格的,还对 6 名处理投诉不太得当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更戏剧性的是,胖东来转头就对涉事的女网红发起了不低于 100 万元的追责,理由是这位女网红 “没有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严重侵犯了胖东来的名誉权”。
这场争议,让胖东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胖东来一直以 “极致服务” 闻名,员工平均月薪超过 9000 元,之前还因为帮扶永辉、步步高等同行调整改造门店,受到大家的称赞。另一方面,它这次强硬追责的做法,被个别人质疑是在 “转移焦点”,甚至还有可能压制了消费者合理的反馈。而这次搞的 “50 万悬赏维权”,可以看作是胖东来在舆论压力之下的又一次反击。他们不仅要守住产品质量这条防线,更要捍卫自己品牌声誉的城池。
PART.03
从胖东来发布的公告来看,侵权行为包括冒用胖东来的名义卖假货、诋毁它的商业信誉、侵犯人格权等等。其实,这类问题可不是只有胖东来一家碰到。2025 年 1 月,胖东来就公示处理了 20 个侵权账号。2 月 12 日、19 日又连续发布维权声明,这都能看出,胖东来正面临着规模化、组织化的侵权挑战。
这里面深层次的矛盾,跟胖东来的品牌溢价和市场争夺有关。
首先是仿冒与蹭流量的问题。作为区域零售巨头,胖东来在 2024 年销售额都快到 170 亿元了。它那些 “高薪高福利”“无理由退换货” 等特色,成了吸引流量的密码。可这也引来了一些不法分子,他们冒用胖东来的名义卖假货,或者搞虚假宣传。
其次是自媒体时代带来的舆论风险。就拿 “内裤事件” 来说,胖东来觉得有些自媒体就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根本没核实信息,就把不实内容传播出去了,结果让企业的商誉受到了损害。在现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这种 “舆论侵权” 的杀伤力特别大。
最后还有行业竞争暗战。胖东来帮永辉等门店调改之后,永辉单日销售额一下子激增了 13.9 倍。这种 “降维打击”,很可能触动了同行的利益,导致一些恶意攻击出现。
PART.04
胖东来设计的这个维权机制,还挺有创新的。
第一,在经济激励方面,除了把维权成本都覆盖了,奖励金额还跟 “社会良性影响” 挂钩,把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绑在了一起。
第二,在专业化合作上,要求合作方得 “热爱社会、追求公平正义”。这其实就是在筛选那些既有法律能力,又认同胖东来企业价值观的团队,形成一个 “价值观同盟”。
第三,在威慑方面也升级了。之前对女网红追责 100 万,这次又悬赏 50 万,双管齐下,就是要震慑那些潜在的侵权者。
不过,这个机制也引来了争议。支持的人觉得,高额奖励能动员社会力量,净化市场环境。反对的人就担心,企业会不会借着 “维权” 的名义,打压合理的监督。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张伟就指出:“消费者基于真实体验给出的差评,是受法律保护的,可不能把这个和侵权混为一谈。”
PART.0550 万悬赏,100 万追责,这些数字,就像是胖东来给自身尊严定的价。但对企业来说,真正的挑战,可不是打赢几场维权战役这么简单。而是要在流量与质量、服务与问责、利益与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当中国零售业从过去的 “规模扩张”,慢慢迈向 “价值竞争” 的时候,胖东来这次的尝试,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样本。毕竟,一家企业有没有尊严,最终还是得由消费者用脚投票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