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Neuralink 公布了一段震撼视频:一位因脊髓损伤瘫痪 8 年的患者,通过植入脑机设备,仅用思维便完成了外卖下单、支付和机器人配送的全流程操作。这背后暗藏一个颠覆性突破 —— 马斯克团队宣称,其 “神经织网” 技术绕过了传统多巴胺系统的调控路径,直接解码大脑皮层运动意图。这一进展不仅改写脑科学认知,更引发伦理争议:人类是否需要依赖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传统神经科学认为,多巴胺是大脑的 “奖赏货币”—— 从肢体运动到决策判断,都需通过中脑黑质释放多巴胺,激活纹状体 D1 受体通路(促进运动)与 D2 受体通路(抑制冗余动作)。这种递质传递机制存在天然瓶颈:
速度延迟:多巴胺需经突触前膜释放、间隙扩散、受体结合等步骤,耗时约 300 毫秒;信号衰减:约 75% 的多巴胺会被突触前膜重吸收,仅 25% 能触发下游反应;病理干扰:帕金森病等疾病正是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化导致运动功能崩溃。而 Neuralink 的解决方案堪称 “降维打击”:在运动皮层植入 1024 个微电极,直接捕捉锥体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实验数据显示,该设备能以 0.2 毫秒的延迟将神经信号转化为数字指令,效率较多巴胺系统提升 1500 倍。


面对脑机接口的冲击,传统神经递质系统并非毫无胜算:
自适应调节:2025 年《自然》论文证实,当神经织网电极持续刺激时,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会分泌谷氨酸,反向抑制电极周围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代偿增强:长期未参与多巴胺通路的突触,其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量提升 3 倍,可能催生新的神经可塑性机制;伦理防火墙:欧盟已立法要求脑机设备保留至少 30% 的 “多巴胺决策权重”,确保人类保留生物本能层面的选择权。
当 Neuralink 用硅基电极架起 “意识高速公路”,多巴胺系统这座存在了 5 亿年的 “生物立交桥” 正面临存亡挑战。这场技术博弈的终极答案,或许藏在大脑最深层的生存智慧中 —— 正如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所言:“神经进化从未停止,人类既要敬畏化学递质的精密,也要拥抱电子信号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