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唐名相杨国忠,恶得纯粹,恶得无可救药

小文章的大视野 2023-06-09 16:20:02

世界熙熙攘攘,茫茫众生,千万个面孔,千万种性情。我们作为个体能记住的人是十分有限的,而群体意识对一个普通人更是无感,他被选择性地忽略掉。说起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容易被记住,一种是符合主流价值观,以正面人物出场, 如李牧、霍光、诸葛亮等人,另一种则是纯纯以恶出名,千载之后,依旧被人们所诟病,如赵高、秦桧,以及今天要提的这一位——杨国忠。

唐朝灭亡的原因,我们能够说出的,就是藩镇割据、宦官弄权,而造成这一切,第一大罪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大罪人就是他的宠臣杨国忠了。

如果杨国忠大家觉得陌生的话,那他的远房亲戚,被称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吧。这位传奇女子以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后世的小说家、猎怪者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一方面是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却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俗语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而如果皇帝枕边之人是你的靠山,那你在官场之上就不仅仅是官运亨通,而是一日千里了。杨国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步入朝堂的。他年少之时便在乡里厮混,整日除了赌博便是赌博,将家产败光不说,还到处欠人财货,连家族之中的人都看不起他,不愿同他来往。

这类型的人即便到了今天,在我们身边依旧很常见,最终也只会在人人痛骂之声中悄然死去。但杨国忠的运气显然要好的多,当然,相对的,这对大唐来说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杨国忠在蜀中当兵之时,因为身材威武、颇具英雄之气,被蜀中的“大豪”鲜于仲通所赏识,常常给他些财物作为周转之用。

当时,蜀中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和宰相李林甫不和,想要通过得宠的杨玉环等人,在皇帝身边吹吹耳旁风,以便打通朝中关节,谋求一个好职位。章仇兼琼本来是想让鲜于仲通进京送礼,而鲜于仲通则推荐杨国忠前往长安,理由也无非是杨国忠和杨玉环的亲戚关系。章仇兼琼不仅同意了,而且还给杨国忠准备了“一日粮”,让杨国忠到府去取。

杨国忠到府一看,才知道这位节度使给他的“一日粮”竟然是“蜀资百万”!于是,双方在愉快的气氛中达成了政治利益同盟。

杨国忠来到长安后,原封不动地将章仇兼琼给他的珍奇财宝全部送给了杨玉环等人,杨玉环自然很高兴,于是在陪伴玄宗燕宴之时,趁机向玄宗举荐两人。推荐杨国忠的理由也很是朴实无华,说杨国忠很擅长“摴蒲”,也就是赌博。而唐玄宗听了之后,二话没说,便亲自接见了杨国忠,并擢升杨国忠为“金吾兵曹参军、闲厩判官”,官虽然不大,但是却有了觐见皇帝的机会。

果然,不久之后,杨国忠已经做到了“度支员外郎”,“领十五馀使”,俨然已经是国家重臣了,这之后,更是取代了李林甫,成为右相,兼文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监脩国史、 崇贤馆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封卫国公。

杨国忠本来是市井无赖,一朝发迹便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可想而知,权力在他的手中会被滥用到什么程度,相对来说,腐败和贪财倒反而是最小的罪行了。

杨国忠在任时,一共做了五件大蠢事,而这五件蠢事,便足以使李唐的天下摇摇欲坠了。

第一件事,擅改国税,以充实国库为名,将各地积存的粮食变成轻货送到京师充实府库,又将天下义仓及丁租、地税全部换成布帛,输入国库之中。当时唐朝施行的是实物地租,也就是说向百姓征缴的税是以粮食的形式交到官府的,这样做虽然有运输之劳以及一定意义上的损耗,但是对百姓而言是最简单的缴税方式。

杨国忠改变税制后,要求将粮食等实物兑换成布帛,再输入到国库之中。布帛比起粮食确实要轻便得多,但是对于各地,尤其是百姓来说却不方便了。百姓收获粮食之后要将粮食兑换成布帛,然后再上交官府,麻烦不麻烦暂且不说,有了这兑换的程序,贪官污吏们便也有了上下其手的机会,通过抬高布帛价格,压低谷物价格的方式变相压榨百姓。可恨唐玄宗看着国库里堆满的布帛财物,还真以为大唐处处繁华、人人安居乐业呢。

第二件事,是利用权力,闭塞言路,迷惑天子。唐玄宗不是庸主,开元早期也曾经励精图治,取得不小的成果。然而,再圣贤的君主,在阿谀奉承、美色肉林组成的糖衣炮弹的攻击下,大概率也会沦陷,总而言之,唐玄宗对杨国忠已经是百分之一百的信任了。

天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53年,关中地区发生了特大水灾,继而引发了饥荒,连月的降水使得关中的粮食几乎绝收。而唐玄宗呢,看到杨国忠不知从何地拿来的几株长势颇好的庄稼,就相信了大雨对庄稼成长没有任何影响这一荒诞不经的言论。

孔子说:“三室之邑,必有忠信”偌大的朝廷,自然也是有忠臣的。扶风太守房琯不满杨国忠欺君害国,愤然上奏说明辖区内受灾情况,要求朝廷赶紧放粮救灾。可惜,他不知道的事,他的奏章并没有到达皇帝手中,而是直接被杨国忠扣下了。

杨国忠大怒,直接将房琯下入大狱,让御史弹劾他。这之后,朝中其他大臣也算看清楚、看明白了,自此便不再有人直言劝谏了。

第三件事,是破坏了朝廷的选官制度。唐朝选官制度在前期还是很严格的,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察完后才安排官员的黜陟,而且官员如果碟文有误,一概不得调任。而杨国忠为了收买人心,不管贤良或不肖,用考选年深的先补官,牒文有错误的可再通,之后更是简化铨选程序,经他允许,一日之内便可以安排任用官吏。这直接造成玄宗朝后期庙堂之上朽木林立,官曹之中尽是粪土。

第四件事,是两次讨伐南诏失利,却以败为功。唐朝对周围藩属国采取羁縻政策,一个重要的措施便是让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派自己的子嗣入长安,充当人质。刚巧南诏国的质子不知道是过不惯长安灯红酒绿的生活还是“低头思故乡”的原因,从长安逃回南诏。

玄宗自然大怒,有讨伐南诏之意。杨国忠一看,为南诏国分忧的时候到了,于是奏请派鲜于仲通为蜀郡长史,率军六万前往征讨南诏。鲜于仲通此人前文提到过,他本是蜀中“大豪”,其实说白了就是黑白两道通吃,有钱有势的人物。他曾经在杨国忠落魄之时资助过他。这一笔政治投资如今终于迎来了回报,而鲜于仲通也不出意外地将六万大军全部断送在南诏,自己匹马逃回。

杨国忠也没想到此人竟然草包到如此程度,但是事已至此他只能替鲜于仲通隐瞒,不仅如此,他还扯了个弥天大谎,硬是从大败中给鲜于仲通找了个战功,使得这个草包不仅免除一死,还可以继续在军队任职。

杨国忠觉得南诏蕞尔小邦,如果不是将领草包的话,那一定可以轻轻松松拿下,于是,天宝十三年,他再度鼓动唐玄宗出兵,派遣剑南留后李宓率军十万再攻南诏。南诏国采用诱敌深入,而后坚壁清野的手段,将唐朝十万大军困在都城大和城下,最后全军覆没。

杨国忠震惊之余,最后也是用老手段,把败报换成了喜报,送给了唐玄宗阅览。

唐朝与南诏的两次战争,最后都以惨败收场,这两次惨败不仅使唐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重了百姓对朝廷的反感。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两次战争,将南诏国推入了吐蕃的怀抱,顺带着拐跑了寻传蛮和骠国。唐朝在西南树立了一个敌人的同时,还损失了一众屏障。

第五件蠢事,与安禄山争宠,之后又逼反了安禄山。安禄山与唐玄宗、杨贵妃的那点破事,演义小说将其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早已熟知。安禄山作为后来者,或者说新欢,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这对于杨国忠来说简直是不可忍受的。

虽然安禄山也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本没打算在玄宗在世的时候造反。但杨国忠为了拔掉这个随时可能取代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不断撺掇着唐玄宗对安禄山进行考察。

安禄山本来就有反义,考察来考察去自然更加多疑,于是干脆提前造反。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之后,杨国忠忙不迭地地跑到唐玄宗面前卖弄,大意就是说,陛下,你看我聪明吧,我说安禄山是反贼,他果然就造反了。不过陛下不用担心,安禄山只是一个毛贼,他手下的兵将都不愿与他造反,用不了多久,他的人头就会送到您的御案上的。而听到这番话的唐玄宗对此是深信不疑。

与此同时,远在河北的安禄山也在疑惑:杨国忠这个国贼的人头,怎么还没有送到军帐之中呢?

安禄山南下之后,唐军几乎可以说是望风披靡,好不容易找到个将才哥舒翰,锁死了叛军西进的道路。然而,就这么一点点的希望,也被杨国忠给抹杀了。杨国忠认为叛军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正是出击的好时候,于是又撺掇唐玄宗下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哥舒翰兵败被擒,长安的最后堡垒被打破了,唐王朝帝国的心脏,第一次落入外人手中。

杨国忠对唐朝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在他之前,唐朝也曾出现过奸臣奸相,但是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对唐朝进行了瓦解。杨国忠之恶,恶得纯粹,恶得无可救药。有这样的宰相,是唐朝的灾难,但却是吐蕃等国的幸事,对他们来说,唐玄宗和杨国忠,这对君臣才是灭唐的最大功臣!

(全文完)

0 阅读:13

小文章的大视野

简介:专注于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