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怎么样,有一个很直观的判断方式,这就是楼市,看楼市基本就清楚了,所以,要相信倪虹的表态,一定要坚决稳住楼市。
现在银行对抵押贷款用户非常友好,因为银行按过去评估价的80%以上给额度,如果楼市继续下跌,法拍价跌到了50%,甚至更跌得更低,杨白劳就成了大爷。
楼市更重要的,是支撑了地方财政50%的收入,现在每下跌一分钱,地方财政就会增加一分钱的债务。

楼市也凝固了城市居民70%左右的流动性;按黄奇帆2025年2月的数据,中国城市居民房地产债务占家庭收入比重高达137.9%,这还怎么刺激消费?
怎么办?真的要让房地产死给你看吗?
但是,木已成舟,房价在未来十年会不会涨,最终要供求关系说了算。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关于中国有6亿套房这个数据。
6亿套房中包含了2.8亿套农村住房及1.2亿套小产权房,实际纳入市场化交易的城镇住房为3.5亿套。按城镇常住人口9.2亿、户均2.62人计算,现有住房可满足3.5亿户家庭,刚好与3.52亿户城镇家庭数基本平衡,中国的数据总是这么恰到好处。当然,房子肯定是供过于求了,但还不能说是个死局,平衡是动态平衡,在供求关系的比较中,应该计入以下因素:在城镇2.36亿流动人口中68%租房居住,对应约5000万套租赁住房缺口;每年需淘汰12%的老旧住房,约500万套,与新增供应形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所以,实际情况没有6亿套房对14亿人口那么恐怖。城镇化率也放在那了,2023年是65.2%,仍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而目前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超过1000万。
但是所有这些数据都不是乐观的理由,拥有巨大的存量房也是不争的事实,居民收入与房价极大的不平衡也是事实,重建供求平衡点,会很漫长,却一定是未来的方向,因为已经吃尽了苦头,不能再吃二遍苦。
政策能助力于什么?
一是放弃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这很矛盾,没有土地出让金的支持,妥妥地是加大负债,从而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而在二十年内,没有任何的行业可以替代房地产的权重,包括征收房地税,何况,征收房地产税本身就极具杀伤力,那么,最优选就只能是向自己开刀,致力于做一个小政府,减少行政管理性开支。

从政策面上说,也已经在处在不得不为之的临界区间。
202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为5.8万亿元,较2021年峰值8.7万亿元下降33%,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从41.6%降至31%。这一趋势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直接相关: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40万亿元,债务率突破120%警戒线。
所以,每年三轮的土拍一下还停不下来,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现在能拍出去的土地,多是城投以负债的形式在支撑。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是经济好与差的问题,而是灰犀牛离我们还有多远的问题了。

再看需求端,需求的底盘是居民收入。
所谓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国家统计局调查2.9亿农民工中53%愿在城镇购房,这只是意愿,不等于2.9亿农民工中53%都有能力在城镇购房,2023年国家统计局有一个监测报告,农民工平均月入4000元左右,如果出现返乡潮,城市提供不出足够的项目,这个数据只会收缩,就按4000月计算,扣除基本的生活费,还有多少剩余去拯救中国房地产的有效需求?
不用细算了,按这个收入水平,将无法走出楼市的黑铁时代。
那么,政策只剩下了凯恩斯主义的最后一招:货币贬值。
当然,通过货币贬值带来的资产相对升值,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这种意义上,未来十年还是稳住房价比较好,不要去期待大涨,不大跌便是岁月静好。

看结婚率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