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财政赤字率是个什么量级:对中国今年的经济有多大影响?

戈多叹息之 2025-03-15 08:04:40

  今年政策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将财政赤字率从3%,调整到了4%,4%的财政赤字率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怎么定义这个财政赤字率?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这一年的支出高出了这一年收入的比率。也就是政府开支减去政府收入,再除以当年的GDP,就是当年的赤字率,多年以来中国一直稳在3%,因为这是国际公认的安全线。

  这显然和大众的家庭生活感受不一样,家庭主妇是不会让开支大于收入的,那会大幅减少对老公的转移支付。

  这就有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允许财政赤字?

  有了这个赤字率,财政可以干很多富于积极性的事情。

  可以发国债支持建设项目或直接用于改善民生,给企业和个人降税;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间窗口上扩大赤字率,其实去年就想扩大,又不希望动这样有风险的狠招,结果二、三季度核心指标不达预期,九月加发1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虽然守住了5%的GDP增速,但整体经济并不乐观,并没有彻底打破持续了五年的通缩局面,今年又遭遇到特朗普新政的压力,给出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是不二选择。

  具体地说将赤字率提高到4%,就有了5.5万亿的空间,加上专项债4.5万亿,特别国债一万亿银行补充一万亿,稳地产二万亿,共14万亿,相当于GDP的 10%,比业界期待的16%少了些,但也已经是超预期的选择。

  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是放水了4万亿,相当于当年GDP的16%,达到同样的量级,要放20万亿,说明政策对局面的判定,要比2008年乐观。另一个参照是,近些年债务增长驱动模式似乎成了一种潮流,美国2023年赤字率达6.3%,日本更是高达8.7%;4%仍处于国际中等水平,说明至少在政策的眼界中,中国的债务风险还没有专家惊呼的那么严重。

  扩大赤字率可以刺激经济,但也是一把双刃剑,3%是公认的国际警戒线,突破本身已经意味着经济压力在加大,中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赤字率长期稳定在2.1%-3.6%区间,既然突破,本身就是风险,那么关键就要看扩大赤字率后的效率,核心问题是避免或克服流动性陷阱。

  应该说机遇和风险同在。

  与2008年比,那时的经济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放水后外贸高唱凯歌,民企也不存在信心的问题,现在同样是放水,实际上有一个根本的差别;2008年主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抵抗外部衰退对中国的影响;2025的局势早已经为之一变,是内外双重压力。

  政府负债率已从2008年的27%升至2023年的76%;这是债务压力,以后怎么化?

  据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测算,当前财政乘数已从2008年的1.8降至0.6,这是货币流动性陷阱的一种警示;怎么克服?

  美欧对华商品进口依赖度从2018年的21%降至2023年的13%,"去中国化"背景下的国际供应链重构,部分地可以说是特朗普重构,使传统出口拉动模式受到压制。

  的确,外部压力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出现了西方强国去中国化的复杂局面,很多网友会说,没什么了不起,中国可以自给自足,照样生存。这不是经济学的思考,中国经济也不存在与西方你死我活的选择,谈经济谈的是系统平衡,谈得是国际竞争力,是比较中的选择,是强者与弱者的判断,不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在系统性的思维中,就会明白将财政赤字率扩大到4%以及货币宽松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各地方财政和企业盼着春雨,恨不得直升机撒钱,放大水,但政策要防止解决了一个危机,又陷入一个更大的危机。在这种意义上,2025年所面对的外部的复杂环境和高度的不确定性,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与2008年比,内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长期居民收入偏低的深刻矛盾,在西方经济强国加征关税的压力下,被激活了,当我们需要以内循环为主时,环顾国内的超大市场,这时才发现它并不像我们期待的那么大,连续几年消费者价格指数趴在地板上反复摩擦,2024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仅实现了0.2%,比《报告》的计划目标差了15倍,而提高居民收入又是一个慢活,如果放水最终不能放到老百姓的口袋里,等待我们的就是三十年。

  中国的经济主要矛盾,政策说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背后,还是居民收入追不上财富的增长。

  米塞斯说的对:

  “正是消费者花费的每一分钱,决定了所有商业活动组织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状况曾经被称为市场民主,即每一分钱都代表一次投票权”。

  这个原理性的结论也有一个前提,主要消费群体要有钱消费。

  任何主张,如果最终不能落脚于消费者,无论是消费者的口袋,还是消费者的”市场投票权“,都不会是好的主张。

0 阅读:0

戈多叹息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