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箫紫圜
编辑|梦入神
归附将领积极渗透到到后唐政治中,部分降将官至宰执,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有的甚至卷入帝位之争中,对后唐皇帝嬗代起到推动作用;但也有一部分走向朝廷对立面,发动政治叛乱。
五代科举取士仍然存在,但是武将凭借军功进入到统治上层极为普遍。
归附将领作为后唐一种特殊的群体,一部分在后唐军事上崭露头角,另一部分则在后唐政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其中张全义、霍彦威、王晏球、刘处让等人较为显著。
根据两《五代史》记载,张全义于同光元年为尚书令、同光二年因筹备郊祀之物再次官至中书令、同光四年再度为尚书令,三次官至宰相。
高季兴在后唐初前来朝觐,庄宗即命其官复原职,仍守中书令;霍彦威因功在明宗时期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
王晏球平定契丹有功,加兼中书令;刘处让在庄宗、明宗时期官至检校兵部尚书和检校尚书右仆射。
同样检校尚书仆射的还有孙彦韬,在天成初年检校尚书左仆射;刘遂清在明宗即位之后,授予检校尚书仆射。
议改国号后唐庄宗以唐朝继承者自居,沿用唐朝国号,意在表明自己建立的政权是唐王朝的延续,称后梁为“伪朝”、“伪庭”,否定朱温所建立的后梁。
明宗李嗣源即位,“梁朝旧人”霍彦威、孔循等人便提出更改国号的建议。
同光四年四月,李嗣源在洛阳即位,即后唐明宗皇帝。明宗即位不久,霍彦威、孔循便提出更改国号的建议,他们认为“唐之运数已衰,不如自创新号”。
由此引发了朝堂上的激烈争论。
提出更改国号的霍彦威、孔循这两人在后梁时都曾被委以重用。孔循更是朱温篡唐的重要策划人之一,曾与蒋玄晖、张廷范等人共谋弑昭宗。
梁亡后事唐,历经庄宗、明宗两朝;霍彦威是梁朝大将,为梁朝四处征战。事唐后,深得明宗的赏识,对明宗即位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由此,明宗藩邸侍臣认为霍彦威、孔循乃是“梁朝旧人”,出于对后梁政权的忠诚,他们不愿意继续使用“唐”这一国号,因此并不赞同更改国号。
明宗对更改国号的提议也是不认同的,予年十三事献祖,以予宗属,爱幸不异所生。
事武皇三十年,排难解纷,栉风沐雨,冒刃血战,体无完肤,何艰险之不历!武皇功业即予功业,先帝天下即予天下也。
兄亡弟绍,于义何嫌。且同宗异号,出何典礼?历之衰隆,吾自当之,众之莠言,吾无取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明宗要继续使用“唐”国号的明确态度。
明宗如此明确的反对更国号,除去出于礼制的考虑外,更多的是本人与河东政权的关系。
自李克用以来河东一直打出的口号就是兴唐室、继唐祚、洗唐冤,否认后梁的存在,明宗也是对此有着根本上的认同的。
再加上李琪这位原本也是后梁的旧臣提出“若别新统制,则先朝便是路人,茕茕梓宫,何所归往!不惟殿下追感旧君之义,群臣何安!”
李琪的出言反对,意味着更改国号并不是所有“梁朝旧人”的意见,因此,“更改国号的讨论,也由‘梁朝旧人’与河东元从的对立,简化成了霍彦威、孔循的个人主张”。
因此,更改国号的建议即使被否决也不会引发两种势力的对抗从而引起朝廷动荡,所以这次的讨论结果以建议未被采纳而结束。
更改国号的提议是后梁将领参与后唐政治的重要事件。其建议并未被采纳,但由此引起朝臣激烈讨论看出入后唐将领参与到后唐政治,并对后梁政权存在的情感。
攘除佞臣在入后唐将领中,温韬和段凝可谓是两大佞臣。
温、段二人“罪不容诛,死犹差晚”。
温韬在后梁任耀州节度使时,挖掘唐朝皇陵,取其财宝占为己有。
枢密使郭崇韬建议庄宗不可赦免此人,但由于温韬贿赂刘皇后,在庄宗朝仍然得任许州节度使。段凝以梁太祖朱温妻兄的身份在后梁拜将封侯,靠贿赂庄宗在后唐任职。
段凝在后梁末期结交赵、张二人,谄媚梁末帝构杀刘鄩,后又与王彦章争夺主将之位。
但段凝并非将才,正如张全义所云:“段凝晚进,功名未能服人,众议汹汹,恐贻国家深忧”。
段凝好大喜功和无能,直接导致后梁的灭亡,因而被史家称为“段凝败国”。
天成元年四月,霍彦威辅助李嗣源入洛,成为李嗣源的亲信;九月,霍彦威便将段凝、温韬二人收入狱中。
据《旧五代史·霍彦威传》记载,安重诲劝告:“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冀安万国,岂公报仇之时?”
霍彦威遂将二人释放。
但次年明宗便下诏流放段凝、温韬等人,不久又将二人赐死,这与先前霍彦威收二人下狱有很大的渊源。
在此事件中安重诲所言“报仇”,有学者认为这是霍彦威对温韬、段凝等后梁罪臣进行的政治清算。
在史料中并未记载霍彦威与段凝、温韬在后唐有矛盾存在。
或许霍彦威为后梁而收二人下狱,但温韬和段凝因“贡献”在庄宗朝时受到庄宗的宠爱,而霍彦威则是明宗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深受明宗信任,政治立场的不同也或许是霍彦威擅收温韬和段凝二人下狱的因素之一。
建言献策后唐建立后,唐庄宗从稳定大局出发,不愿尽诛梁朝大臣,但汴晋争衡四十年,对于后梁朝重臣不能不予处置。
敬翔、李振等被诛杀后,段凝上疏庄宗:“梁朝掌事权者赵岩等,并助成虐政,结怨于人,圣政惟新,宜诛首恶,以谢天下。”
庄宗接受其建议,“于是张汉杰、张汉融、张汉伦、张希逸、赵縠、朱珪,等并族诛,家财籍没”。
张全义在后梁、后唐时,以元老重臣受到信任
庄宗灭梁,原本打算掘太祖墓戮尸,全义劝诫庄宗:“剖棺之戮,非王者以大度示天下也”,庄宗便仅仅去除掉朱全忠墓阙。
同光四年,赵在礼在魏州叛乱,群臣以为李嗣源可以代替元行钦前去镇压,但是庄宗对李嗣源心怀忌惮,不愿派其前去。
即使“群臣固请,不从”最后,张全义劝说庄宗,庄宗才听从建议派李嗣源前往魏州。
从张全义的这两次谏言可知,作为曾经的后梁将领,在后唐的政局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