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本文第七章 “婆道”之论说 为田园泥土想教育 《溯源家道:解锁传统智慧 启迪现代价值》一部分 禁止转载)
第六章 “母道”之论说
第七章 “婆道”之论说第八章 “媳道”之论说
第九章 “教道”之论说
第十章 “学道”之论说
第十一章 “孝道”之论说
第十二章 “悌道”之论说
第七章 《“婆道”之论说 》自序余素常凝思,深觉家道之兴衰,实与婚道、夫道、妻道、父道、母道此六道休戚相关。
此六道纵横交织,因果互系,共筑家庭和谐之坚基。而婆媳之关系,于家道网络中居枢要之位,其影响既深且微,不可不悉心察之。
今观世间诸家庭,婆媳龃龉纷争者屡见不鲜,其情状繁杂多端,所涉层面广泛,上至家庭之和睦,下及子女及孙子辈之成长,皆受其累。
故余作此《“婆道”之论说》,意在条分缕析婆道之精微要义,详尽阐明婆媳相处之至善要道,期冀世人能领悟其中真谛,化家庭之乖戾为祥和,致家道之昌盛繁荣,以臻于和美之境。
第七章 “婆道”之论说一、婆道者 ,以女视媳之慈怀也婆道者,慈爱之德也。
古语云:“会疼的疼儿媳,不会疼的疼闺女;婆婆有德儿媳妇贤 ,婆婆无德儿媳妇累”此言甚是。
媳妇入门,即为自家人,当以慈爱待之。
婆婆若能以慈爱之心待媳妇,则媳妇亦必以慈爱之心待婆婆。
慈者,爱之厚也。

婆婆若能以厚爱待媳妇,则媳妇亦必以厚爱待婆婆。
故,为人公婆者,当洞明大义,深知必以恤爱亲女之慈怀,眷顾儿媳。
婆媳之序,婆居前而媳居后。
欲妥善调处婆媳关系,首要之务在于使婆婆深谙待媳之法。
世人常言:“家家有本难念之经。”《儒林外史》亦云:“自古道:‘清官难断家务事。’”
《红楼梦》中更有“正是俗语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此时正是公婆难断床帏之事”之语。
古人发此感慨,盖因“家丑不可外扬”。
当今之世,于林林总总之“难念之经”中,“婆媳经”堪称最为错综复杂、棘手难理者。
婆婆与儿媳,虽皆为女性,然身份迥异。婆婆为儿子之生身母亲,儿媳乃儿子之结发妻子。
儿子成婚之后,见其与儿媳伉俪情深,亲昵非常,婆婆心底或难免滋生“娶媳忘娘”之感,加之婆媳间与生俱来的隔阂,极易引发婆婆对儿媳的嫉妒之意。
若儿子因事对母亲说话语气稍有不敬,婆婆往往不假思索,便将罪责归咎于儿媳,进而于家中表露不满之色。
而儿媳亦常念自己非婆婆亲生,料想婆婆难以真心视己为至亲,故而婆媳之间常呈类似“天敌”之紧张关系,恰似“一山不容二虎”之势。
婆媳关系之所以难处,非仅在于“婆说婆有理,媳说媳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之表象,实则其如隐匿于家庭中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处理不慎,不仅伤及自身,还会累及丈夫,甚至对子女学业与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稍有差池,孙子辈便可能学业困窘,沦为“差生”,更甚者,或酿令人痛心疾首之人伦悲剧。
公婆于儿媳之惠爱与庇佑,宜超于己出之女。
且当由衷感戴并盛赞儿媳之椿萱,荷其劬劳鞠育,为己子诞育如此贤良贞顺之媳。
视媳如女,非徒托诸空言,必倾心付诚,以赤忱之意易儿媳之真心,如此婆媳之间,情意浃洽,家道自能昌隆繁茂。
若春风骀荡,遍拂草木,慈爱所及,儿媳如沐暖阳,家庭自溢温馨祥和之瑞气。
既明以女视媳为婆道慈怀之首务,然婆媳相处,仅慈怀尚不足,更需摒弃嫉妒,以宽宏之雅量待媳,方可家和。故下论婆道者,摒弃嫉妒之雅量也。
二、婆道者 ,摒弃嫉妒之雅量也婆道者,摒弃嫉妒之雅量也。
然,华夏有俗谚云:“多年之媳熬成婆。”
新妇入门,于婆婆管束之下,含辛茹苦,操持家务。
每日家中苦累之役,皆新妇任之,既受体力之劳顿,又常遭婆婆之挑剔、审视、责备、呵斥,身心备受折磨。
婆婆在之日,媳无出头之时。
家中诸事,皆婆婆决断,无论是非,媳唯命是从。
盖因夫以孝顺为先,于婆婆之言,恭顺听从,家中经济、决策大权,尽在婆婆之手,媳唯有忍气吞声,苦熬岁月。
及婆婆辞世,媳之子女亦长成,成家娶媳。
昔日新妇,终顺理成章,熬成婆婆,于家中内务,居主导之位,处理家务,一言九鼎。
自婆婆逝后,虽不再受气,然真正扬眉吐气、颐指气使之时,乃新妇入门,己身扮作婆婆之际。
众人皆云,为媳者当听姑婆之命,众人皆如此行事,己亦历经多年苦熬,方至今日。
诚所谓“多年之媳熬成婆”也。噫!
“多年媳妇熬成婆”,此俗谚背后,既有女性于家庭角色转变间的艰辛历程,亦反映传统家庭伦理秩序之传承与变迁,令人感慨万千,发人深省。
然而在婆媳关系中,此俗语却反映出一种不良心态。
然世事变迁,今之婆道,非昔之婆道矣;今之婆,当以爱为本,以和为贵,以智慧处之;家和万事兴,婆媳和,则家和也。
故论婆道,以求家之和谐,世之安宁,摒弃嫉妒之雅量也。
有婆婆或萌“娶了媳妇忘了娘”之念,农村亦有“小麻嘎,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之谚,由此心生妒媳之意。
然此念实非善端,亟宜深戒。
婆婆当明,儿子既谐伉俪,见小夫妻鹣鲽情深、耳鬓厮磨,琴瑟和鸣,乃家门之幸,万不可因一己之私,妄生猜妒。
当以恢廓大度之襟怀,悦然乐见儿女伉俪笃睦,此乃尊长应具之风仪。
犹苍穹涵纳万物,婆婆以广博之怀容媳,方使家庭氛宁,无有嫌衅之争。
知摒弃嫉妒为婆道雅量之彰显,然婆媳之间,诸多误会源自偏听偏信。为求家庭和美,婆婆当具勿偏听偏信之明智。是以继而言婆道者,勿偏听偏信之明智也。
三、婆道者 ,勿偏听偏信之明智也若子于母言辞有失恭顺,婆婆不可遽然诿过于媳,常以为是媳之过而于家中甩脸,致婆媳嫌隙日深。
媳亦常思非婆婆亲生,难被视如亲人,遂使婆媳成“天敌式”关系,如“一山不容二虎”。
回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如沉重枷锁,使女子于家庭与社会中饱受压迫。
族权与夫权肆意横行,女子毫无地位可言。
诸如“娶来的媳妇拉来的马,凭我骑来凭我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倒的媳妇揉倒的面”、“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等俗语,淋漓尽致展现出女子在家庭中所处之悲惨境遇。
媳妇若稍有令公婆不满意之处,一纸休书便被无情遣返娘家,甚至有遭受虐待致死之悲惨命运,从而酿成无数令人痛心疾首之人伦悲剧。
颜之推曾言:“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
从《孔雀东南飞》之刘兰芝,到《原野》之花金子,再到《寒夜》之曾树生……诸多事例皆表明,婆婆为难媳妇、虐待媳妇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封建时代普遍存在之家庭状态。
那些在恶婆婆手下饱受折磨之媳妇,若日后自己成为婆婆,忆起往昔所遭受之种种苦难经历,极有可能效仿当年婆婆对待自己之行为,转而将怨气发泄于儿媳身上……如此便形成一种妇女压迫妇女之恶性循环,令人痛心疾首。
婆婆切不可遽然诿过于媳。
必详察情由,平心静气,切勿轻泄忿懑于家,肆意作色使气。
偏听偏信,易酿嫌隙,致婆媳龃龉日深。
唯持中正公允之心,审慎裁断,镇静处置,方不损家庭之和美。
古之贤达长者,遇事明辨慎行,不为情牵,以公正之操持护持家睦。
明乎勿偏听偏信乃婆道之明智抉择,而儿媳初入家门,习性各异,此时理解包容便尤为重要。故次论婆道者,理解包容之厚德也。
四、婆道者, 理解包容之厚德也儿媳初适夫家,或犹存“孩子气”,不喜操持家务,偏好晏眠、茹零食,尚处“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之态。
婆婆当谅其年尚幼稚,且新离本家,融入未易,未可与之铢锱必较。
当以宽仁厚博之怀,涵容其诸般习性,善加引导,而非一味督责。
稽考历史,我国古代妇女嫁与丈夫之后,大多遵循习俗更改姓氏,即妇随夫姓,妻子舍弃原本姓氏,改从夫姓。
例如,解放前,有女子姓郑,若嫁与李姓丈夫,于婆家便称李郑氏;若嫁与王姓丈夫,于婆家则称王郑氏;若嫁与朱姓丈夫,于婆家便称朱郑氏。
由此可见,彼时女子连拥有自己独立姓名之权利都被剥夺,此等情形,实乃女性之悲哀与不幸。
然而,令人唏嘘者,当此曾遭诸多悲哀悲惨之女子成为婆婆后,却往往摇身一变,不再是任人欺凌之弱者,反而成为“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掌权者,此角色转变背后,蕴含深刻社会与人性问题,值得吾辈深思。
若大地载物,无所不容,婆婆以包容之心待媳之成长,家庭自臻和谐之境。
此包容之德,若暖阳融冰,使婆媳之情益笃。
晓理解包容为婆道厚德之体现,然儿媳于妊育及初入家之艰难时期,婆婆悉心照料则为关键。是以再言婆道者,悉心照料之仁心也。
五、婆道者 ,悉心照料之仁心也儿媳妊育之际,实乃艰难之时,需婆婆周全照拂。
其初入婆家前十年,尤为不易,既要适应新环境,又有生育之责,如坐月子、育儿等,皆需婆婆助力。
新妇初嫁之首十年,无疑是其人生最为困厄且急需外界援助之阶段。
初入婆家,面对全新家庭环境,诸多方面皆感不适。
孕期身体诸多不适,产后坐月子身体虚弱需精心调养,育儿过程事务繁杂,忙得不可开交,亟需他人帮忙照看孩子等等。
而此十年间,多数婆婆身体硬朗,且大多已退休,闲暇时间充裕,此恰为婆婆与儿媳培养深厚感情之绝佳时机。
婆婆若能于媳妇刚踏入家门及遭遇困难、最需帮助之时,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给予切实有效之帮助,媳妇岂会不心怀感恩,铭记于心?
待十年后,媳妇历经艰辛,生活步入正轨,而婆婆身体状况却开始走下坡路,此时正是婆婆需媳妇关怀照料之际。
若婆婆起初未能尽到应尽之责,对儿媳疏于照顾,又怎能期望媳妇心甘情愿悉心善待婆婆?
实则新妇初嫁时,少说九成之人,内心皆怀揣孝顺公婆、营造和睦家庭之美好愿望。
只要婆婆尽心尽力对待儿媳,必然不会有媳妇心生不满。
此时婆婆宜为媳之“避风良港”,遮风御雨;亦当为“遮阳翠盖”,蔽日护荫。
竭诚助媳安度此艰难之境,此等照拂,非唯一时之需,实乃为婆媳厚谊奠定磐石之基。
异日儿媳亦必感恩图报,铭婆婆之恩于肺腑。
犹春种秋获,婆婆之悉心呵护,必得家庭和睦之硕果。
谚云:“前十年看婆,后十年看媳。”
前十年,媳初入家,或存孩子气,又肩负生育重任,婆婆若能悉心照料,为其“避风港、遮阳伞”,后十年,媳历经“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已然成熟,生活稳定,彼时婆婆身体渐衰,媳必念婆婆之恩而善待之。
此即“果从因生”之理,婆婆前十年之“因”,得后十年媳回报之“果”。
悉知悉心照料为婆道仁心之所在,而家庭传承,言传身教不可或缺。婆婆以自身贤德为媳之楷模,家风自正。故下曰婆道者,言传身教之垂范也。
六、婆道者 ,言传身教之垂范也婆婆之言行举止,于家如星引航,为众人之圭臬。
婆者,家中长辈,德高望重,其言行举止,如风行草偃,皆为媳之表率。
古人云,“婆婆有德儿媳妇贤 ,婆婆无德儿媳妇累”。
若婆以善待人,心存仁爱,宽厚仁慈,乐于助人,则媳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亦会效仿学习,以善为念,以爱待人;若婆以礼处事,进退有度,端庄得体,言行相符,则媳亦会遵循礼仪,举止优雅,为人处世,中规中矩。
如此,则家风清正,世代传承,家族兴盛,指日可待。
犹如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婆之美德懿行,亦能熏陶媳之品德修养,使家庭弥漫祥瑞之气,福泽深厚,绵延不绝。
婆婆之懿德雅操,皆可为媳之楷模,以仁善、勤朴、睿智导媳,使明家道之重,传承家族之美俗。婆婆亦当以自身之贤德,导家庭于兴盛之途。
既明言传身教为婆道垂范之要,然儿媳亦有独立之思与自主之权,婆婆尊重儿媳自主,方能使婆媳关系融洽。故继而言婆道者,尊重自主之涵养也。
七、婆道者 ,尊重自主之涵养也儿媳虽为晚辈,然亦具独立之思虑与自主之抉择。婆婆宜崇重儿媳之决断,非事之切要,勿妄加干预。如家政之措置、职业之规划等,皆当予媳以充裕之自主空间。如此,婆媳相敬如宾,关系融洽无间。若并立之佳木,相互尊重,共擎家庭之苍穹。尊重儿媳之自主,使媳感被信重,益加踊跃融入家庭,为家之兴殚精竭虑。
知尊重自主为婆道涵养之彰显,而婆媳相处,沟通为桥梁,顺畅沟通方能情意相通。是以次论婆道者,坦诚沟通之良方也。
八、婆道者, 坦诚沟通之良方也婆媳之间,沟通为维系善谊之要津。
遇有疑窦,当及时剖白,以释心中之结;若有郁悒,亦应坦诚倾吐,毋使憋闷于胸。
双方必以坦诚无隐之心相待,沟通之际,语气宜温和谦抑,言辞须恳挚肫诚,不藏心机,不掖情愫。
由是良好沟通,增进彼此之了解,消弭误解嫌猜,使婆媳之情,如渊渟岳峙,历久弥坚。
婆媳之间,沟通犹如桥梁连接两岸,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婆应主动营造良好沟通氛围,以坦诚之心相待,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于日常相处中,遇有问题,应及时提出,不隐瞒、不回避;遇有误会,当即化解,不拖延、不积累。
沟通之时,言辞宜温和委婉,如春风拂面,不疾不徐;态度应诚恳真挚,如赤子之心,毫无矫饰。且应耐心倾听媳之想法与诉求,理解其立场与难处,同时清晰明了表达己意,使双方心意相通,情感交融。
如此,则婆媳之间关系融洽,家庭氛围轻松愉悦,温馨和睦之感溢于言表。
晓坦诚沟通为婆道良方之关键,然婆媳相聚,实乃难得缘分,珍视此缘,家庭方得长久和睦。故再言婆道者,珍视缘分之慧心也。
九、婆道者, 珍视缘分之慧心也古人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万年修得好公婆。”此语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良好婆媳关系之来之不易。
婆婆当知,婆媳聚首,实乃累世修来之稀世良缘。
宜倍加珍摄此缘,以慈蔼善良之心相待,不生嗔恚怨怼之意。
婆媳关系,实乃维系家庭兴衰、关乎人伦和谐之关键纽带。
婆婆当秉持慈爱宽厚之心,以真挚情感视儿媳如亲生女儿般呵护备至;儿媳亦应以孝悌恭敬之礼,虔诚侍奉婆婆。
婆媳之间,应摒弃嫉妒猜疑之心,消除偏见误解之念,彼此相互体谅,相互扶持。切莫让封建时代遗留之弊端与危害延续至今,务必谨遵婆道之正理,以和为贵,以爱相融。
如此,则家庭必定洋溢和美温馨之氛围,人人皆能尽享安乐祥和之生活,社会亦将因之更加和谐稳定。愿天下世人皆能明了此理,并将其切实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共同努力创建美满幸福之家庭,携手构筑和谐美好之世风,使家道绵延昌盛,人伦光辉永照,共赴大同之境。
如此,家庭自能雍睦康泰,福泽绵延不绝,方不负此深厚之缘。
如宝爱拱璧,婆婆悉心护持婆媳之缘,家庭必盈满温煦福祉,为家族传承之美基。
家之兴衰,系于婆媳。婆婆若能恪遵婆道,则家庭祥和,人伦有序。愿天下婆婆皆悟此道,共构美善家庭,使家族昌隆,世代赓续。
结语婆道之论说结语 余撰此《婆道之论说》,详陈婆道诸般要义,冀天下之婆婆皆能明了婆媳相处之道,以臻家庭和美之境。观夫家道之兴衰,婆媳关系实乃关键所在。
自古及今,因婆媳失和而致家道中落、人伦乖戾者,不可胜数;然婆媳相睦,令家门昌盛、福泽绵延者,亦比比皆是。
今虽世风变迁,然婆道之理恒常不易。若婆婆能以视女之心待媳,怀慈惠之念;摒弃嫉妒,具宽宏之量;勿偏听偏信,有明辨之智;理解包容,展厚德之风;悉心照料,施仁善之举;言传身教,立垂范之标;尊重自主,显涵养之深;坦诚沟通,辟和谐之路;珍视缘分,存敬畏之心,则婆媳之间必能情意契合,家庭之内自可祥和宁静。
愿天下为婆者,皆能体悟婆道之精义,并身体力行之。
如此,则家和国兴,人伦焕彩,太平之象可期,大同之世非遥。此诚余之所厚望焉。 至于媳道,亦为家庭伦常之要。
婆道既明,媳道当察。婆媳之道,相辅相成,共筑家之和谐。敬请阅读第八章《媳道之论说》,以明媳道之真谛,完家庭伦理之全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