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犹如车轮,朝代不断更迭,这样的场景已多次上演。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1644 年,那时的明朝已到后期,大明王朝渐趋末路,内部忧患重重,外部危机四伏,国力严重受损。就在这一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明朝朝廷进行了最后的决战,进而使得明朝走向灭亡。崇祯十七年,见证了大明王朝逐步走向覆灭的历程,这个朝代以沉重的代价,留下了极其惨痛的历史教训。
【一、明朝国运已颓,李自成起义军压境】
1644 年,明朝已然是每况愈下,内部忧患不断,外部侵扰频频,朝廷上下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就在这一年,登基才 8 年的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遭受到来自民变领袖李自成以及满清族的双重重压,明朝的灭亡已然近在眼前。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起义军锐不可当,接连攻克明朝众多城池。起义军行经之地,村镇遭到大肆破坏,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有目击者称,起义军来势迅猛,烧杀抢掠,坏事做尽。百姓们家破人亡,只得带着仅有的一些东西匆忙逃离。最终,起义军径直逼近京师北京城,崇祯皇帝惊慌失措。
明朝当下腐败至极,军队也松松垮垮。边疆守卫的军队被大量裁减,致使边疆防御空虚乏力。剩下的那些禁军更是日益堕落,军纪废弛,全然没有能力抵挡起义军的进攻。明朝已然走到绝境,快要灭亡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来势汹汹,锐不可当,搞得明廷毫无办法应对。
京城的老百姓对朝廷政事早已不抱希望,就盼着能有个安稳的地方过日子,怎奈战火不断,平安都难以保证。有百姓感慨:“国家破败,家庭离散,灾祸源于内部。君子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小人却往往顺遂。只盼望能太太平平的,日子安安稳稳就好。”
【二、崇祯帝面对李自成求和三难】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拿下了京畿重地昌平。随后,他派遣使者向崇祯帝给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封他为王,二是把陕西、山西等地划给他,三是给他百万两银子。这道诏书送进皇宫后,朝廷里的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谏官陈新甲向皇上进言,提议接受相关条件,暂且避开对方的锐利势头。他剖析道,如今起义军的势力颇为强大,而朝政又腐败不堪,实在难以抵御那汹涌而来的农民军。倒不如应允那些条件,然后与之联手共同对付满清,这样国家兴许还能有一丝希望。
陈新甲说道:“依臣之见,这起义军气势汹汹,已成大势,难以抵挡啊。咱不如暂且躲开他们的锐利势头,应下几个条件,好争取个缓口气的机会。要是大军都逼近了咱还不接受,那只会让敌人越发张狂,局面就不好控制了。要是让出几座城能换来安宁,总比让整个江山都丢了要强啊。”
然而崇祯帝那性子执拗得很,一听说要让出土地给他封王,顿时火冒三丈,对着陈新甲就是一顿痛斥,还把案几给踹翻了。在他看来,这种进言简直就是莫大的耻辱。
崇祯帝怒喝道:“朕怎会将皇位让与贼子,令祖宗受辱!这天下江山,岂是靠要挟就能夺得的!你们这般胡言乱语地强求,朕断然不会答应!”
内侍清楚皇上的性子,只得劝他消消气。崇祯帝这才压下了火气,不过心里认定绝对不能退让。他宁可和李自成拼个你死我活,也绝不肯割舍哪怕一丁点的国土。
朝中那些保守派大臣使劲儿地阻拦议和之事。礼部尚书魏忠贤有声有色地讲起起义军的残暴行径,撺掇着皇上坚决不能低头。魏忠贤跪在地上恳请道:“陛下您英明非凡、威武无比,断不能因为那些贼寇的威胁,就把祖宗传下来的江山给丢了啊!臣等必定会拼死维护大明天子的威严!”
总兵官黄得功发声了,他说要是答应那些条件,那皇帝的威严可就啥都没了。黄得功进言道:“咱官军虽说打了败仗,可只要臣民们心往一处使,这大明江山肯定能再次雄起!还请陛下您好好琢磨琢磨啊!”
【三、南逃之议作罢,京城危在旦夕】
崇祯帝陷入了纠结与困境之中,在和李自成的僵持中,时间一点一滴地溜走,明朝面临的危机愈发严重。三月下旬的时候,李自成的大军已然迫近北京城郊外。农民军行经之地,烟火不断,百姓们只得带着自家财物到处奔逃。北京的百姓跑到皇宫外头哭诉:“皇上啊,快救救咱们吧,那起义军烧杀抢掠,咱们实在是没地方可躲了呀!”
在皇宫之中,崇祯帝那叫一个焦虑啊!他琢磨着来个将计就计,打算带着皇族往南边去躲避灾祸。然而,朝中那些保守派的大臣,还在那硬挺着,坚决不让皇帝往南逃。他们心里犯嘀咕,觉着要是皇帝离开北京了,那军心不得乱了套啊,明朝统治的根基也得垮掉。这么一来,往南逃的事儿就黄了。
崇祯帝的老师、南京国子监祭酒黄道周致信皇帝,恳切地说道:“陛下您一心为国为民,全力扶持大明江山,这着实让臣等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陛下您太过刚强,不懂灵活应变。当下敌军已然逼近,还望陛下慎重考虑南巡之事,切不可让国家社稷在朝夕之间就走向灭亡啊!”
四月初的时候,朝廷又乱套了。崇祯帝明白形势很不妙,又琢磨起往南边跑的事儿。可那些保守派的大臣依旧死硬地反对。有人出主意说,先让太子去南京,给皇室找条退路。崇祯帝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打消了南迁的念头。他不想在老百姓心都散了的时候,灰头土脸地离开京城,免得让人觉得他是个胆小鬼。
【四、起义军破城,明朝覆灭】
果不其然,李自成没多久就发起进攻了。四月十九号那天,起义军总算把北京的城墙给攻破了,跟潮水似的涌了进去。老百姓们那叫一个惨,哭得撕心裂肺,到处乱跑。没一会儿,宫城就被拿下了。据亲眼看见的人讲,崇祯帝在景阳门祈祷完,就上吊自杀了,这下子,明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算是到头了,这位既倔强又固执的君主短暂的一生也这么结束了。
李自成闯进紫禁城后,兴冲冲地宣告建立大顺政权,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可没过多长时间,满清就把大顺给灭了,将明朝灭亡后的天下收入囊中。明朝到了崇祯这一朝,终究没能扭转衰败的局面,最终亡在了这位既热血又刚愎自用的皇帝手里。
【结语】
崇祯帝一门心思想要让大明摆脱衰败的局面,可他性子执拗,固执地觉得一定要死守住北京。在关键的时候,他没把握住和李自成议和的好时机,也把向南逃跑以求保命的机会给错过了。明朝的灭亡,和崇祯帝在决策方面的错误有极大的关联。
一个朝代的兴衰,可不单单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外在条件,和统治者的能力及决策力也有着莫大的关联。崇祯十七年,对明朝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明朝走向覆灭,同时也在检验着君主的才能与胆略。崇祯帝虽说勤勉政事且关爱百姓,然而在这场守护国家的关键战斗中,他所做出的错误决定,促使大明帝国更快地走向灭亡。一位君主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都会给国家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明朝灭亡的这段历史,饱含着让人感叹不已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