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什么是OD,华为的OD是什么工作岗位?
OD是Outsourcing Dispatch(外包派遣)的缩写,简单说就是高级外包,既跟正式员工不一样,也跟一般性的劳务外包有区别。
而从待遇上讲,OD岗位的工资跟华为正式员工差不多,主要区别大概是在分红、福利、年终奖等方面,当然如果你是入职华为的OD岗,表现出色的话,也是有机会转为正式员工的。
另外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管理(定级定薪、培训、工作安排、KPI等)方面,包括行政、后勤等,都跟正式员工区别不大,还有体检、年假、班车等,比一般外包有很大优势。
当然对公司来说,如果是裁员的话,裁掉一个正式员工和一个OD岗员工还是不一样的。
华为认为非雇员是公司多元化用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员选择质量至关重要,所以全体员工都应该遵守公司非雇员人员选择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不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但人性在利益面前往往经不起考验,只要有空子可钻,就会有人铤而走险,OD岗在招聘方面就存在管理漏洞,有把关不严的时候。

华为对贿赂和腐败行为持“零容忍”态度。
华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它一直以其严格的企业管理和高效的运营体系著称。坚持诚信经营、恪守商业道德、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也是华为秉持的核心理念。
其实华为公司一直在加强公司的合规管理和反腐败工作,它认为贿赂和腐败行为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对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自身发展都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华为对贿赂和腐败行为持“零容忍”态度。但即便是在这样一家以管理严谨著称的企业中,腐败问题仍能找到滋生的土壤。这也凸显出企业反腐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创业阶段,任正非就大胆放权,尽管出现过辜负他和公司信任的情况,有人做了不好的事,但任正非仍然是坚持权力下放,他是基于对人的信任来管理的,老板要做“甩手掌柜”自然也会有代价。
不过华为对于腐败也是不妥协的态度,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公司每年要处理比较多员工受贿的情况,“他们的太太给我发邮件,或者到家门口来,希望公司们给予宽恕,说上面有四个父母、下面有两个小孩等等。每次遇到这些场景,想到这些员工的父母含辛茹苦这么多年,支持他们读到了硕士,但最终走进了监狱,我都是很伤心的。”
但法网无情,犯了错误怎么可能没有惩罚呢?惩罚错误,也是对其他人的一种警醒,避免更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信任不等于不要监督,监督也不等于不信任。”
任正非多次发表讲话,展现出坚决打击腐败的决心。他指出公司的流程遵从要升级为流程责任,业务主管要真正承担起教育、内控的管理责任。特别是对高级干部而言,反腐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腐败是掏空公司的行为,是一条不能碰触的红线。在华为看来,腐败不仅会给公司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损害团队凝聚力。
在实际行动层面,华为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腐体系。多年来,华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致力于建立符合业界最佳实践的合规管理体系,并设立激励和问责机制,防范贿赂和腐败行为。华为要求所有华为员工或代表华为从事商业行为的实体和个人遵从《华为公司反腐败政策》,不得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公职人员或其他实体和个人行贿以获取商业机会。如有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分包商、经销商、代理商、顾问、生态伙伴及其他合作伙伴等基于同样目的向华为员工作出上述行为,员工必须予以拒绝并向公司报告。在与合作伙伴展开业务合作时,华为通过协议条款及相应合法的监督和管控程序要求合作伙伴遵从《华为公司合作伙伴反腐败政策》,并对其行为进行约束。
为了防微杜渐,哪怕是员工接受和提供礼品与款待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华为要求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腐败为意图,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客户人员或合作伙伴人员赠送礼品或进行款待;也不得向合作伙伴人员索要礼品或款待。
华为也鼓励知情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且对举报人严格保密,绝不允许任何人对举报者进行威胁或打击报复。
总体来说,华为在监督、制度等方面还是比较完善的,但从来没有完美的管理。

树大有枯枝:任正非如何看待华为内部的反腐问题?
不要说华为这样的大公司,就是很多中小企业,内部也多少有腐败的问题,一些人出于贪欲会做出吃里扒外的事情。
举个例子,某公司开会要搞一次市场活动,其中一名中层管理就发觉到活动的漏洞,他马上联系自己的亲友利用这个漏洞占便宜,后来这个事被上级发现,找到他对质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反正我也不犯法,有便宜不占白不占……”
在被辞退的时候他还跟公司打官司,认为自己一点错都没有,是公司管理水平不行。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坚决反对内部的腐败,反对一切贪污、盗窃的行为。”任正非是中年创业,那时候他对于人性的善恶面都有了深刻的洞察,所以非常清楚人性在利益面前是经不起考验的。
道德遵从委员会可以做费用审查,因为委员都会是后备干部。其实华为的腐败还是挺多的。人生太漫长了,不要因为这些小事懊悔一生。将来说你坐过牢,你儿女总是会说爸爸坐过牢,这没什么好的,所以从各方面去想这个问题,这个矛盾就没这么多。
历史告诉我们,严刑峻法根本杜绝不了腐败,有人就有贪欲,这是靠惩罚和说教都根治不了的,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自律,自己管理自己。
而制度起到的震慑作用,让想犯错的人知道铤而走险的代价。只有两方面结合好,才能尽量减少腐败。

利益输送的灰色链条很隐蔽,方式五花八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性的善恶对立是永恒的,世界永远是矛盾,腐败和反腐之间也注定是长期的斗争。
我们看商业世界的很多利益输送和勾兑的例子,都很有技巧,参与其中的大多是聪明人,他们深知如何隔绝风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相贿赂可谓无处不在,很多人都称得上"专业水准"。比如某造车新势力的老板哪怕是知道了供应链有问题,但也还是查了几个月才认识到问题在哪里,找到了证据。
另外,一个公司只要出现一两个贪腐的人,很快就能“感染”一大批人,既然轻轻松松就能赚钱,谁还愿意努力奋斗去赚辛苦钱?
在看到他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且没有遭受惩罚后,很多原本守本分的员工也会动摇信念,突破道德底线,加入其中。
所以每个公司都需要严防腐败,老板要深恶痛绝,公司的审计、监督等机制也要跟上。既要让员工不敢贪腐,也要员工不能贪腐。

“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出这样的问题。当出现问题时,我们想同情也没有用,如果我们都很有情,最后摧毁的只能是好人。”
上梁不正下梁歪。员工的自律,以及公司制度的约束,都需要基于公司的文化氛围,氛围也是重要的管理资源,但文化怎么来的呢?
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价值观的问题,而价值观在于企业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创始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企业文化的“种子”,一个公司的“灵魂”是由其创始人注入的。
如果老板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那这个企业就自然是尔虞我诈的氛围,形成唯利是图的企业文化,不讲诚信,做事不择手段。
所以企业文化需要老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如任正非出差都是自己轻车简从,个人的开支不经过公司的报销,他也不配司机和保镖,避免公器私用,这样的作风就能够以身正人,让大家服气。
任正非等高层曾在干部工作作风宣誓大会上带头宣誓,“不迎来送往,不贪污受贿”,“我绝不偷窃,绝不私费公报,绝不贪污受贿,绝不造假,我们也绝不允许我们当中任何人这样做,要爱护自身人格”。这都是自上而下对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现在公司90%以上都是好人,不能让几个坏人把公司毁了。”
这句话很有内涵,其实公司对腐败的控制主要是一个比例问题,一棵大树自然有枯枝败叶,但只要整体是健康的就可以,腐败掉的可以切除掉。
最怕是坏的比好的多,那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就不正了,想变好也困难。毕竟变坏太容易了,一个公司如果90%以上都是坏人,那还有什么改邪归正的希望呢?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一个几十万人的大公司而言,出现几个腐败分子是正常的,要紧是及早发现,避免扩大影响。因此抓蛀虫要及时,避免“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的悲剧。
好的文化和管理应该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或者说让坏人没有机会去做坏事,哪怕他是假装的,只要是假装了一辈子的好人,那他就是真的好人了。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对违法的员工,对顶风作案的严惩不贷,决不手软。要构建全球的起诉能力,不法的员工就地司法。
千万不能让员工有侥幸心理,“不要认为历史问题就不会追究,不追究就不会形成冷威慑,要把冷威慑建立在前面”,伸手必被抓,人性都是趋利避害,只要让员工真正认识到做坏事的代价太高,他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