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除了有四大名著之外,其实还有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一部是以鬼寓人的《聊斋志异》,另一部是批判社会人情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的讽刺小说。在18世纪中叶(乾隆年间),小说家吴敬梓看到了康乾盛世下潜伏的巨大社会危机,于是结合自身经历,写下了这本《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通篇讲的都是明代的故事,但实际上是在暗喻当下的社会,揭露人性的丑恶伪善,以及批判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是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一个巅峰。
而在整部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也是最精彩的故事,当属“范进中举”这一篇章。
范进中举故事的主角名叫范进,是一个极度痴迷科举的穷书生。
他从二十岁踏入科举之路,考了三十多年都未中举,五十多岁还是一个童生。他的大半生都过得穷困卑微,受尽冷眼,穷到吃不上一口饭的时候,周围都没有一个人愿意施舍一个馒头,而范进的岳父胡屠夫更是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他。
那天本来是放榜的时日,但因家中没粮,母亲便让范进抱着母鸡到集上,变卖点吃的。可范进除了读书识字外,什么都不会,搞了半天都没有把鸡卖出去。也就是这个时候,中举的消息来了。
然而在得知自己真的中举时,压抑许久的范进竟被这天大的喜悦给冲昏了头,一时间变得疯癫起来,在街上高喊:中了!我中了!被人打了还在放声大笑,后来还是胡屠夫鼓足勇气给了范进两耳光,才把范进打醒了。
很多人都说,范进不过是中了个举人,就疯成这样,实在是太荒唐了。如果中举的那人换成是你,你可能比他都疯。
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是很有含金量的。一般情况下,科举的录取率只有2%,1000个应试的人中往往只中1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你已经半只脚踏入仕途,阶级已经高过普通百姓,往后不仅能领取朝廷俸禄,全家也会跟着鸡犬升天。
再回头看看范进当时的处境,落榜了三十多年,被岳父和乡亲邻里嘲笑了十多年,母亲和妻子都饿了好几天,最后自己却连只鸡都卖不出去。就在自我否定到极点的时候,突然看到告示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范进没有当场昏死过去都算好的了。
后面的故事就更加有意思了,范进中举之后,远在十万八千里的各路亲戚都纷纷涌入范进家,为他道喜。张乡绅更是直接送来50两银子祝贺,还给范进送了一套新房,并表示自己和范进的情谊如同亲兄弟一般。
胡屠夫则是直接换了一个人,称范进是文曲星转世,还对自己打了范进两耳光感到后悔不已,之后每天都跟在他的金龟婿后面,帮范进整理衣服。
才不到三个月,范进家的丫鬟、奴仆都有了,钱、粮更是多到没地方装,搬入新家后,又一连三天摆酒设宴,请来戏班子唱戏。
根据书中所述,范进这次还是高中,在广东排名第七,在当时基本就是保送做官的了,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当上知县,相当于是现在的县长。这样的职位别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在现代也很了不得了。
57岁那年,范进又中了进士,成功当上了“御史”,之后又因能力出众,被调往山东任职“学道”,在清朝这可是正三品官职,相当于如今的省教育厅厅长。
所以说,范进中举发疯实属正常,换成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爆发,甚至可能更疯癫。好在范进只是疯魔了一刻,要是一直醒不过来,那故事的结局又会截然不同。
那么你觉得,范进中举的故事到底错在谁?是贪求功名,眼界狭隘的范进的错,是封建科举制的错,还是胡屠夫一众的错?归根到底,其实都是阴暗的人性和吃人的社会在暗中作祟。
现在的状元只是高学历的起点 还要继续上学学习新文化!以前的状元是最高文化的大比赛排名!相当于把现在所有的博士后聚一起排个名次!
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还牛逼
老范能坚持,运气好。孔乙己就悲剧多了。
2%是1000人里只有一个??
大器晚成啊
幸亏数学还凑合,差点被忽悠了[笑着哭][笑着哭]2%,1000人[哭笑不得]
中老才中,苦读了几十载,生理期上已有冲突,不疯对不起读过《儒林外史》的人。
然并卵
小编是幼儿园毕业吗,1000人考试,录取率2%,只中举1人,是怎么算的?
中举了,还得等放实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