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乱世群雄逐鹿。鸿门宴结束后,韩信识破西楚霸王项羽真实面目,掉头投靠他的敌手刘邦,协助枭雄角逐这个世界。韩信因“兵仙”之称而名垂青史,其所选之人才定可成大器。
可是,刘邦当上皇帝后,韩信竟然出卖了刘邦。吕雉执行韩信的死刑以儆效尤。而韩信最后的遗言也让刘邦觉得身后一阵凉意。
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大汉王朝就是汉高祖。因其出身草莽,更是要笼络人心的君主,所以汉初时期分封异姓诸侯王8位,皆有从龙之功。
韩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被封于楚的就是楚王。天下兴亡,四海升平,居民休矣。
可是深受刘邦重视的赵国国相陈豨悍然谋反了,史书上有记载,陈豨举兵之前,曾经和韩信有过一面之缘,因此祸事还把韩信牵扯进去了。
《史记》中就有关于陈豨的记载“宛朐人。不知道世故,得知”即世人只知道陈豨是从宛朐来的,但不知他为何忠于刘邦。史书上的陈豨,也是刘邦平定叛乱的功臣之一。
由于刘邦在安定天下后,不肯再将权力分封给八位异姓诸侯了,所以就开始对他们一一下手。韩王信出于对刘邦的畏惧,出于生存的考虑,选择了和关外匈奴结拜。引刘邦大怒,带兵亲自征讨韩王信。
但刘邦未能胜利归来,白登山一役便落在后面。而此时,刘邦却要陈豨前来驰援,替自己剿灭韩王信率领的匈奴大军。这说明陈豨是刘邦心目中能够担当重任、值得信赖的将领。
不然帝王就不能在生死时刻让自己率兵增援。但是汉朝史书故意抹杀陈豨其他故事,其实也证明陈豨极有可能并非刘邦本来集团中的一员。
陈豨即宛朐,在今山东境内。据汉史描述,刘邦打天下时却从来没有踏足山东,因这是吕雉兄弟吕泽的领地,靠裙带关系刘邦已经把城池揽入囊中。
因此陈豨很可能就是吕泽旁边的一位将帅。西汉初年,外戚吕氏在刘邦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史称“诸吕之乱”,这也是皇族刘氏对吕氏家族的清算。
而这个吕泽也是在那个时候安排来平定韩王的叛逃,但是他却是命丧黄泉。但是史书对吕泽的具体死因并无详细描述,对有关吕泽的许多片段亦有删节,而陈豨这一吕泽集团成员并不见于史籍。它应是人为删除。
这说明,陈豨起义在公元前196年才爆发,极有可能与吕泽之死有关系。如果陈豨不能自立为君、踞守一方的话,其结局极有可能像吕泽那样不明不白“战死疆场”。
另外,刘邦又任命其近臣周昌担任新赵国相并试图架空陈豨大权。帝王的这一举动令陈豨感到不安,谋反之心也时不时地出现。并且他还掌握了汉朝北方的兵力,因此他还有谋逆之心。
另外,封韩信为楚王之后,刘邦对韩信的出现始终有所顾忌。而韩信却不安于现状,他接纳一众以前追随项羽征战天下的将帅到属地,并经常操练士兵、巡行封地。
上述种种行为,使刘邦觉得受到威胁,便怒斥韩信在封地所做之事。为诛韩信,遂削其楚王称号,贬为淮阴侯并收兵权。
韩信被贬,心怀不满,几次称病不愿上朝面圣。而此时,陈豨前来拜会韩信,韩信马上要赶赴代国上任,准备临走前和韩信单独告别,由于陈豨以前也是为韩信的军队办事的。
这不,陈豨这个时候并没有决定造反,只是和韩信促膝长谈之后,陈豨造反了。韩信对其说代国为皇子刘如意领地。但这皇子还小,代国所有实权将落在陈豨之手。
而且代国重兵戍守,一旦遭到构陷谋反的事件发生,一遇二次刘邦恐怕就不服气。可所谓“三人成虎”,刘邦肯定是被这个流言说动了,到时就要向陈豨动刀了。韩信建议还是和他结合起来以图胜利。
陈豨忠于的仍然是吕泽,吕泽之死极有可能与刘邦有关。于是面对这种情况,陈豨同意韩信建议。可这阴谋被吕后识破,为避免打草惊蛇吕雉和相国萧何上演好戏。
萧何先把韩信骗进宫中,被吕雉事先准备好的兵士抓来捆住,韩信因此丧命吕雉手中。但刘邦听到韩信临终遗言时吓得满头大汗。
《史记》有记载,韩信说“我后悔没有用蒯彻的计策,是被儿女子欺骗了,岂不是上天的安排”,这句话为什么让那个刘邦这么害怕呢?此处之蒯彻,即蒯通。
蒯通作为韩信帐下重要谋臣,曾提出灭齐之策与三分天下之策,前一计辅佐韩信接替齐王之职,后一计使韩信独立称王,将天下划分为汉楚齐三大国。
但是韩信不听蒯通的计划,改投刘邦。韩信临死前说这话时,代表自己很后悔,如果当初采用蒯通之计谋反。如今还不至于沦落到被女人计谋杀害的地步。
刘邦觉得害怕,因为韩信说这话代表自己真想谋反。
但是因为韩信当时不愿意铤而走险,造成自取灭亡的结局。一开始如果听到蒯通的这句话,现在的世界就是另一个样子。
后,刘邦为消除韩信族人报复,借由吕雉之手,将韩信三族诛杀!
严重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