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中企赴美投资,可行吗?

汽车人时刻变形 2024-08-01 17:40:42

美国的目的是“成为制造业超级大国”,而汽车产业则成为关键抓手。两党都想让制造业回流,同时与中国进行毫不妥协的战略竞争。

文 /《汽车人》黄耀鹏

7月18日,遇刺不到一周的川普就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上称:“我们要让这些中国工厂建在美国,让我们的工人在这些工厂工作。”

他还声称,对未在美国本土化投资的中国汽车品牌征收200%的关税,因为拜登政府已经宣布增税100%。

这和他3月份在俄亥俄州集会上的说法差不多,都承诺“重振美国汽车制造业”并“迅速采取行动”。

7月17日,川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不反对电动汽车,我认为它很棒。”这和他声称上台后100%废掉IRA(《通胀削减法案》)的表态似乎有些矛盾。

整个7月份,美国大选经历了川普遇刺、拜登退选、哈里斯“锁定”民主党候选人(尚未获正式提名)等一系列事件,尽管距离投票还有几个月,但注定成为新世纪迄今最具戏剧性的选举。

两党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态度相似,但手段大相径庭;对新能源车产业和中国车企投资美国的态度,则大体相反。

对中企投资美国,两党政策有区别

虽然共和党的党纲改来改去,但基本态度多年没动。

7月18日通过的该党“新党纲”,6个议题当中有3个和新能源政策有关:解除对能源生产限制,终止绿色新政(IRA首当其冲);优先考虑美国生产而非外国包商,促成关键供应链回流;通过取消有害法规,撤销拜登政府电动车有关的强制性规定,防止特定国家的汽车出口到美国,复兴美国汽车产业。

所有这些政策目的是“成为制造业超级大国”,而汽车产业则成为关键抓手。这一点和16年前没什么两样。

拜登是努力通过补贴、加税和行政审查,全面剔除中国汽车供应链渗入。作为权宜之计,一些依赖度高且不容易找到替代的供应,要求供应商限时转移到“友岸”和“近岸”外包。

总之,两党都想让制造业回流,同时与中国进行毫不妥协的战略竞争。民主党政府还知道对市场规律进行一点妥协,以分润模式将部分上游环节给其它伙伴;而共和党则希望统统美国制造。川普在这方面的言论很多,上一任他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回流”业绩乏善可陈。

川普认为,中企(包括整车和供应链)可以投资美国,但必须雇佣美国工人和完全的生产在地化。从中国车企的角度看上去,这不像是一个邀约,更像一个政策宣示。美国政坛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政策连续性是靠不住的。

政策连续性靠不住

7月27日,福耀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的美国总部和工厂,受到美国国土安全部等多家执法机构的突击检查。后者的检查范围涵盖了该州27个地点。

虽然福耀玻璃在第一时间就发了公告,声称“调查对象不是自己”、“生产已恢复”,但周一股价仍下挫了6%。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这28个地点涉嫌洗钱、劳动剥削、潜在的人口走私等罪名,还暗示福耀雇佣非法劳工。调查结果需要一些时间,但本已经疑窦丛生的中企,加重了观望态度。

随着政府更迭,美国产业政策“翻烧饼”是常见状态。这一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川普如果上台,可能全面推翻拜登的新能源政策,兑现180°转弯。这种预期下,不但搁置中的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项目,前景更加黯淡,就连已经投资落地的国轩高科美国项目,正式运营也不乐观。

政治对立的靶子

川普和拜登在各自的执政周期内已经证明了,与中国“全面竞争”基色相同,手段不同。这给投资墨西哥、摩洛哥、泰国但以美国为目标的汽车项目(包含零部件),带来阴影。

马斯克作为如今的共和党金主,叫停了野心勃勃的墨西哥工厂建设计划(该厂规划面积相当于上海工厂的20倍),这一决策就有川普可能上台的考虑。

这里面非常违和的是,共和党基本上是反新能源的,至少不同意给新能源特殊扶持政策,而希望大上油气项目,美国要稳固石油天然气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马斯克靠新能源汽车起家,但其政治底色与共和党相当接近。这可能是川普发言前后矛盾的一个原因。对后者而言,马斯克的支持,比硅谷和加州的阔佬们加在一起都重要,因为后两者都很难争取,何况还与其中一些人存在私人恩怨(比如扎克伯格)。

所有这些政治博弈、操弄、对立、算计,中企潜在的投资标的,都可能是代价本身。竞选对立是家常便饭,但在美国社会严重对立的今天,这相当于给对立双方送去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靶子。何况这个靶子还触手可及,非常容易瞄准。

美国制造业,生存大不易

当然,明年哪一派上台,对友岸、近岸等生产基地态度如何,都必须面对两个事实:美国1560万汽车销量(2023年数据)当中,自己产能只能满足1100万辆,剩下的靠进口;高息背景下做制造业就是自讨苦吃。

13年前,美国制造业生产率触及天花板,此后一路下滑。去年美国制造业占据自身GDP的比重是10.7%,低于欧盟的15%,更低于中国(26.2%)。而这两年美国对制造业设备投资持续下降。

从融资角度,中国的制造商通常寻求银行贷款融资,而美国同行们则在市场上拆借(即发行债券),再叠加中美利差,两者融资成本水位差太大。

这也是美国制造商选择将生产基地放在墨西哥的原因。实际上,去年自墨西哥进口整车的货值,占据美国进口整车货值的16.8%,已经是第一大进口来源。排名第二的加拿大情况类似墨西哥。而排名第三、第四的日本、韩国,其品牌、生产组织、用工、原材料和供应链,大体是“非美化”的。

因此,虽然日本也在友岸外包的名单当中,日美也是盟友关系,但美国对日本资本的态度,不像对“加墨”那样热络(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被CFIUS阻挠就是例子)。

整车制造做好了也只有10%左右的净利润。这两年,在通胀+高息背景下,理论利润率高的芯片设计行业,都过得比较艰难。

2021年的时候,英特尔ROE(净资产收益率)还能保持20%,2022年8%,2023年1.63%,今年可能更惨。而ROE则等于净利润除以所有者权益。显然,如今美国经济形势,对制造业非常不利。说点不好听的,就算拿资本到美国去买国债,都比干制造业强,何况还是汽车制造业。

虽然利率、汇率皆有周期,但美国需求的诱惑力抵不过投资风险,已经被验证过了。在特斯拉靠着投资中国崛起之后,还没有哪家跨国车企投资美国产能成功的例子。

美国对整车的需求缺口,并非绝对的能力所限,恰恰是扛不住资金成本和投资成本而已。相比而言,劳动生产率已经是细枝末节(虽然美企相对中企的劳动生产率也惨不忍睹)。

这一根本问题,在如今的经济体制下,没有解决方案,谁上台都一样。所谓制造业回流,川普和拜登都有尝试,也都打造了各自的样板工程,一个已经烂尾,另一个正在烂尾。

现在民主党议员推动“国旗美国造”法案,就属于“没活硬整”。海量消费品,只盯着一种仨不值俩但关注度高的商品,明显为政治操弄。

国旗属于低值短链、利薄量大、制造容易的品类,与汽车刚好相反。义乌批发的星条旗0.38美元一面,就算加税200%也在美国难逢对手。这个法案落实的结果,就是一个皮包公司负责进口洗白,转手分销卖给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需求。

这一路线,和当前中国汽车辗转少量出口到美国的方式何其相似。还有什么必要,付出机会代价,冒着政治、政策和商业风险,在美国投资整车产能。这就像在美国投资国旗等纺织品生产一样不可思议——美国人会生产国旗,也会生产汽车,但在美生产是否能赚钱,就是另一回事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0

汽车人时刻变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