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皮特休
编辑|皮特休
新闻宣传与战争动员的关系
战争动员是个战略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美国建立战争动员体制的时间较早,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
如果以独立战争作为美国动员体制的萌芽阶段算起的话,美国战争动员体制,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从1775年开始的独立战争到1914年一战前,美国的战争动员体制处于萌芽阶段,这时期的美国先后经历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墨战争和美西战争等比较重要的战事。
受到得天独厚的两洋屏障影响,美国并不大重视动员机构的常设化,动员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18世纪结束前,美国在战争动员体制建设上,最大的成就是1792年颁布的《民兵法》。
该法是美国早期关于国家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法规,虽然存在许多方面漏洞,但直到19世纪末,它一直被用作美国战争动员的基本法规,反映了美国早期的战争动员思想。
南北战争促成了美国动员体制构建的萌芽。
1862年,北方成立了一个由联邦各部部长组成的战争委员会,由林肯指派的私人军事顾问全权负责整个战争动员工作,在政府动员行为得到强化的同时,军队动员组织也有所加强,如陆军部中与民力动员有关的局,从战前的3个,渐增至11个,其中军需局由原来的1个处,扩大到9个处。
内战结束后,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家重建,时间延续较长,因此动员体制建设被迫被暂时搁浅了,直到一战爆发前夕,才匆忙强化某些动员机构职能并粗略制定了动员计划来恢复动员体制的建设。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动员体制得到初步成长。
20世纪初,美国由于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一战抱中立态度对完善战争动员体制的态度也相应地比较消极,尽管如此,在大规模战争的推动下,美国战争动员体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一战爆发3个月后,美国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经济动员机构——“军事工业委员会”,1916年又成立了“国防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在军事、动员等方面给总统当顾问。
1917年,又相继成立了多个实体性的动员机构:4月成立了铁路局,7月成立了战时工业局,8月成立了燃料管理局,这一年还成立了“协约国采购委员会”、“战时金融公司”等经济动员机构,这些机构都推动了美国的动员体制的不断发展。
在战争动员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动员应该是其核心,所以,扩军也是战争动员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战争的初期,扩军首当其冲。
一战时期,美国要动员青壮年参加战争,就需要国家通过新闻宣传和口头演讲进行发动,所以新闻宣传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鼓动人们的爱国情绪,积极地响应和参加到战争当中去。
战争不仅需要大量的士兵在战场上进行厮杀,也需要大批劳工在军工生产岗位上苦干,据统计,一战时期为了保障前方一个士兵的需要大约要消耗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量,为保障战争需求,就需要大量的劳工在军工企业从事生产。
在此过程当中,自然也会需要政府和宣传机构进行爱国宣传和仇视敌对国的宣传,才能发动民众参与到参战与工作当中去。
经济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动员的作用与意义在于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实战证明,战争固然是一种国家意志的较量,但是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拼搏,武器装备落后就要挨打,作战物资保障不力就要失败。
一战时期,美国为了进行有效的国民经济动员,对国内经济进行了统制,统制经济的措施是从1916年10月建立国防委员会开始的。
在统制经济体制下,通过法律和行政地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战时经济需求,从而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它的意义主要包括政府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后勤供应体系、保障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军事物资供应得到了满足、交通运输体系更加顺畅等诸多方面。
一战时期,美国有474万军人参加欧洲战场的作战,之所以能够取得人力动员的成功,固然与其政府的统制措施分不开,比如1918年5月,国会通过了《选征兵役法》。
该法案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要建立普遍义务兵役制,法令规定18至45岁之间的美国男性公民必须应征入伍,如有违反此制度的人将予以重罚,同时规定所有士兵必须服兵役到战争结束。
但是,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与美国新闻媒体的宣传动员是分不开的。
美国政府还发动了20万官员对征兵进行宣传和帮助,在日趋强大的战争动员攻势下,参加征兵登记的人数超过了2400万对于各州征兵登记数,《纽约时报》等报刊还会定时刊发出来,形成一种竞争态势。
所以,一战时期,美国的征兵制度在新闻媒体的帮助下,动员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义务兵役制直接为武装部队提供的士兵人数占到了总人数67%。
如此广泛的人力动员是建立在政府“统制”基础上的,只有发挥强大的国家力量,有效地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才能取得这种成就。
美国政府在一战时期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以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种力量不仅仅指军事力量,本文所阐述的新闻宣传的力量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1917年国会通过了征兵制,一个月后,在征兵册上登记的21岁至30岁的男子达千万人。
这些人当中有些是在公民良心的召唤下毫不勉强地应征的,但是也有的人是被迫的,为了说服美国人,使他们相信美国所进行的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克里尔宣传委员会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克里尔领导的委员会建立后立刻进行了广泛的群众动员,国内的民众也逐渐被动员起来,为了祖国赢得战争的胜利而大规模的从事军工生产,若没有新闻媒体的精神鼓励和煽动,美国的战争事业不可能会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所以,政府的法律法规想要最大效率的实施,政府的战争动员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必须得有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这就离不开媒体的推动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由美国政府控制的舆论机构对于动员美国士兵作战和动员美国人民积极地生产军用产品,为战争进行服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战时新闻宣传对战争动员的积极作用
战时新闻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政府控制社会舆论、鼓舞士气团结民众,从而使国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对于本国政府而言其积极作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美国在一战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新闻宣传与审查制度帮助其取得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战期间美国动员的人数达到4,272,521人,这么巨大规模的动员不仅仅是依靠国家法律对于青年公民的保家卫国、服兵役义务的规定而做到的,战时新闻宣传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美国通过媒体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妖魔化敌军的宣传,从而使得国民积极地参加到作战当中去,也积极地在国内从事工农业生产,为了赢得战争而服务。
拉斯韦尔说:“成功的宣传依赖于传统的偏见、国家之间的客观联系和公众应激性的变化程度,无论宣传者在人员组织、建议选择和传统工具运用方面的技巧多么娴熟,如果缺乏有利的社会力量的帮助,其操作技巧将毫无用武之地”。
美国政府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除了像英国那样在政府和媒体之间建立自愿互信的关系之外,有时候也会利用社会力量来为自己造势,表明国家已经与社会越走越近。
战争时期的宣传,似乎使政府和人民之间走得更近了,民族的凝聚力在一战时期表现得很突出,一向懒散、自由惯了的美国人,似乎被一根无形而有力的绳子捆绑在一起,变得空前的爱国,空前的团结,这跟绳子无疑就是媒体宣扬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
战时新闻宣传也极大地提高了美国民众的创造力,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一战期间,美国国内的军事工业生产达到了空前的状况,共为欧洲战场提供了4000门大炮,350万支枪,2000架飞机,875艘舰船。
1918年,欧洲还筹建了1座大型枪炮工厂,并计划生产1.9万辆坦克,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很难作出这么大的成就的。
一战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尤为显著,飞机从1903年发明到作为武器应用于军事作战不过六年的时间,为了实现“天空布满美国飞机的理想,美国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战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6.4亿美元的拨款计划,用于发展军用飞机的制造在该计划的推动下,观察机、轰炸机等军用飞机的研制过程进一步加快。
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共制造12汽缸自由式发动机13.5万台,成为推动战争武器发展的有利环节。
除此之外,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新兴产业,如电器照明、电话、无线电通讯技术等,也在政府扶持政策下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并且在军事领域广泛的应用。
为了战争的需要,妇女和黑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并且在媒体宣传的推动下,妇女解放运动和黑人地位提高的斗争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一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腾飞,也是战争时期打下的坚实的基础,这固然和美国政府的战时统制经济的措施有关,但是媒体宣传和推动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资料
[1][美]内森.米勒.美国海军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2]费斯、欧文著,刘擎、殷莹译.言论自由的反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3]余志森主编.美国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塞缪尔.莫里森,亨利.康马杰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下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