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财富、健康和幸福,但按重要性排序,则是反过来的。
学习幸福
有钱确实能提高幸福感,但金钱其实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逐渐认识到,让自己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
幸福与基因无关,甚至与选择无关,它是一种与个体密切相关、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就像通过锻炼强健体魄、通过吃饭摄取营养一样。
幸福的含义会随着时空的转换而不断变化。没有哪个确切的答案适用于所有人,但却有不同的答案适用于单一的个体。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反之亦然。你所理解的幸福与他所理解的幸福可能大相径庭,真正重要的是你自己去探索对幸福的定义。
生活中有一些人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流状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还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知足常乐。
但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其实也在不断变化,一年前给出的答案跟现在的可能就完全不同。
人们往往误将积极乐观的想法和行为等同于幸福。而实际上幸福不等同于积极的心态,也不等同于没有消极的想法。
随着阅读量、知识面和阅历的增加,你会发现每个积极的想法其实都包含一个消极的想法。积极和消极是如影随形的相对概念。
《道德经》以阴阳、二元、两极的概念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现在很开心,那就意味着在某个时刻我很伤心。
一个人有魅力,意思就是其他人没有魅力。每一个积极想法都有一个消极想法的种子蕴含其中,
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什么生命的伟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苦难。人必须先看到消极的一面,才能去憧憬和欣赏积极的一面。
幸福是消除缺憾感之后的感受
当把“缺憾感”从生活中剔除时,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当感到生命中并不缺少什么时,大脑就会处于休眠状态,不再追忆昨天,也不再畅想明天,不会悔不当初,也不会谋求未来。
在没有缺憾感的短暂时间里,不沉溺于自己的想法、不执着于自己的欲望,你的内心会一片宁静,你就可以获得快乐。
也就是一种中性状态,但中性状态并不意味着平淡,这是孩子才有的状态。
孩子通常都很快乐,那是因为他们真的会沉浸在周围的环境里,沉浸在当下,而不是期待环境来契合自己的喜好和欲望。
如果想获得内心的平和,你就必须超越对万事万物的善恶评判。
人类其实是具有高度主观意识的生存和繁殖机器,会一刻不停地对周围的一切做出评判。
然而大自然是没有幸福或不幸福这种概念的。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自然的发展遵循完备的数学定律和一系列因果关系,大自然的一切都浑然天成。
世界只是折射个人感受的一面镜子,现实是中性的,现实不做评判。就如一棵树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概念。
人生在世,我们从大千世界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官体验和刺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至于如何思考、判断和对待你所感知的一切,全由你自己决定——选择权在你手上。
如果你相信幸福如我所说是一种选择,那么你可以着手做出这个选择。
个体是渺小的,人生转瞬即逝,如黑夜中的萤火虫。
尘世光阴等刹那,白驹过隙一瞬间。不要穷尽所有时间去追逐一些愚蠢的欲望,而是要认识到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宝贵的。
“幸福”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感受。生而为人,就有责任确保自己的幸福,确保用最好的方式诠释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