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列明本文摘要,节省您的阅读时间。
如您对此文感兴趣,可继续阅读全文。
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我们。
高效省时版摘要:
个税汇算季,赡养老人专项扣除易踩坑,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按事实上的赡养关系申请扣除,只能按法定赡养关系申报;二是即使没给父母钱或没一起生活,只要父母一方年满60岁,也可申请扣除;三是独生子女赡养两位老人,每月最高扣除额为3000元,非独生子女单人扣除额最多1500元/月;四是兄弟姐妹去世,剩下唯一子女不能立即按独生子女标准申报,需从次年起才可享受3000元扣除标准。
以下为全文:
个税汇算季,个税附加专项扣除的话题热度很高,不少打工人都在讨论。大家收入情况比较清楚,可对专项扣除申报心里没底。现在大数据交叉验证很严格,都怕报错被税务查到,不仅要补缴税款,还得交滞纳金,所以得研究透彻才行。
咱们国家法律属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准,法条咋规定就咋执行。要是对某些情况没规定,就容易出现暂时空白。法条会列举各种场景,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多数人没接受过专业法律条文解读训练,心理上会抗拒,很容易理解出错。
个税专项抵扣有七项,其他几项执行起来相对简单。之前写的个税专项扣除中房贷利息扣除的 “坑”,大家反响不错。这几天我发现,赡养老人这项专项扣除的误区也不少,今天就来仔细讲讲。
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法定赡养关系;二是被赡养的父母其中一方年满 60 岁。这里强调法定赡养关系,而非事实上的赡养关系,包括父母,以及祖父母所有子女均已去世情况下的隔代赡养。
法律规定有赡养扶助父母义务的有: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继子女。还有一种情况,祖父母所有子女都去世了,孙子女和外孙子女也有赡养义务。
独生子女可按 3000 元 / 月满额扣除,不需要独生子女证,只要能证明出生关系且无其他兄弟姐妹就行。
误区一:按事实上的赡养关系申请扣除
比如小红和小明是夫妻,小红在家带孩子没工作,小明一人赚钱养家,两人父母的赡养费能都由小明申报个税扣除吗?答案是不能。岳父岳母的赡养费不能申请专项抵扣,只有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能申报。同理,即便事实上承担了叔伯舅姨的赡养责任,若无养父母法律关系,也不能申报。要是祖父母还有子女健在,也不能申请祖父母赡养费的个税抵扣。大家想想,身边有没有人因为这种情况在申报时犯迷糊呢?
误区二:没给父母钱,没一起生活就不申请抵扣
个税专项扣除不是说给了爸妈赡养费才能扣除。只要父母一方年满 60 岁,就可申请这项扣除。从 2023 年起,赡养老人最高抵扣额从每月 2000 元涨到 3000 元,是不是很实惠?这下更能体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的含义了吧。
误区三:只能申请年满 60 岁一方老人的赡养费专项扣除
不是的,只要父母一方年满 60 岁,就能申请两位老人的全额赡养费扣除。独生子女每月可申请 3000 元个税专项扣除。
重组家庭子女赡养关系认定
亲生父母赡养义务没得说,对于无血缘关系的另一方,要看法律上是否形成抚养关系从而确定赡养关系。大家对重组家庭赡养关系认定有啥疑问,欢迎分享。
误区四:独生子女赡养两位 60 岁以上老人,申报两个三千元扣除
这就错啦。不管赡养一位还是两位老人,独生子女最高只能申报每月 3000 元扣除,不看人数。
误区五:兄弟姐妹商量或父母指定由一人赡养,此人就申报父母二人赡养费满额 3000 元 / 月
不对哦。只有独生子女能满额申报 3000 元 / 月,有兄弟姐妹的,每人申报扣除额最多 1500 元 / 月。虽然税务认可父母指定扣除标准分摊,但指定分摊后单人扣除额仍不能超 1500 元 / 月。
误区六:有兄弟姐妹但兄弟姐妹去世,剩下唯一子女按独生子女标准申报赡养费抵扣
这种情况不能按独生子女标准。不符合独生子女标准,最多只能按 1500 元 / 月扣除。不过,如果非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都去世,从次年起,健在子女可按 3000 元扣除标准享受优惠。大家身边有没有这种情况的,是不是一直理解有误呢?
误区七:认为没收入就没抵扣,感觉亏了
不少人觉得自己没收入,就享受不到赡养老人专项扣除,好像吃了亏。其实,专项扣除是给交税的人减少税额压力的。没收入就不用交税,也就不存在抵扣的问题。不能说没得到就觉得亏,毕竟没交税也就没在这方面付出,不存在所谓 “收获” 的说法。大家之前是不是也这么想过呢?
盘点完这些误区,不禁想到,咱们这代人兄弟姐妹数量普遍不多,兄弟姐妹是除父母子女外重要的亲人。写这篇文章翻阅了民法典等法律条文,发现我们的至亲关系,法律都有解释。
曾经有年轻人问结婚的意义。在当下社会,谈恋爱、提供情绪价值、生活互助、生孩子等并非都要通过婚姻实现。但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带来的血缘、财产等关系都受法律保护。因为有法律保障,提供了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而人们本能厌恶不确定性。除了情感上的相濡以沫,这或许就是婚姻对普通人的意义。
个税专项扣除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赡养老人专项扣除误区不少,希望大家都能搞清楚,避免出错。关注我,后续分享更多实用的个税知识,帮您合理享受税收优惠。
文章中的观点和分析仅代表作者本人或特邀专家的看法,
并不代表本账号或平台的立场。
各位读者在做出决策前,
建议联系我们详细咨询当下资讯和适合您的方案。
我们尊重原创,如果本文引用的图片、字体等等侵犯了您的版权
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核实并删除。
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