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田玉(子料)鉴定地方标准的解读和几点看法——王建泉

王哥评文化收藏 2024-08-03 11:24:32

和田玉(子料)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等河流域中下游或冲积扇中,因其珍贵稀少、温润细腻、光泽柔和、带有皮色等特点,深受玉石爱好者和收藏者喜爱,开采、使用历史长达上千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田玉(子料)鉴定地方标准(DB65/T4828—2024)发布现场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和田玉(子料)鉴定地方标准(DB65/T4828—2024)》,该标准填补了和田玉(子料)检测无据可依的空白,将于2024年9月10日实施。这是国内宝玉石行业一件重要的利好大事,引起了行业内的检测机构和和田玉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一标准的发布,‌不仅为和田玉(‌子料)‌的鉴定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也有助于保护和田玉这一传统玉石文化的真实性和价值,‌促进和田玉行业的健康发展。

和田玉(子料)鉴定标准首页

该标准的术语和定义:

3.1、和田玉(子料)

和田玉原生矿经地质作用风化崩落后,在流水搬运过程中受冲刷、滚动、撞击和溶蚀等作用形成的和田玉次生矿。具有较高的磨圆度,多呈次滚圆状、滚圆状,表面光滑,可带有一种或多种皮色。又称和田子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两河流域中下游或冲(洪)积扇中。

第一、“流水”和水流,主义都是流动的水,但“流水”还有其它含义,个人觉得这里用“水流”更确切;第二、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两河流域中下游或冲(洪)积扇中。这句话没有啥毛病,但是这句话的含义是大部分产于两河流域,其中小部分产于哪里没做说明。是否应该扩大籽料的产地,例如叶尔羌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等。

3.2、磨圆度

和田玉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经冲刷、滚动、撞击和溶蚀等作用,棱角被磨圆的程度。

3.3、皮色

和田玉在流水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受风化作用影响,外来物质浸染、渗透在其表皮形成的颜色,常见由浅至深的黄色、黄褐色、红褐色、黑褐色、黑色和灰白色等。

3.4、毛孔

和田玉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经冲刷、滚动、撞击和溶蚀等作用在其表面形成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微小凹坑。

3.5、指甲纹

和田玉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经撞击在其表层形成的分布无规律、大小不一的月牙状裂纹。

3.6、染色处理

采用人工方法将致色物质附着于和田玉表面或渗入和田玉内部,以改变和田玉局部或整体的颜色。

3.7、和田玉 (磨光料)

采用人工方法将和田玉山料加工成次滚圆状、滚圆状,用于仿和田玉(子料),可经染色处理。

关于“和田玉 (磨光料)”这一术语,不如叫和田玉(仿子料),更加直观全面。

该标准主要规定了和田玉(子料)鉴定特征、和田玉(磨光料)鉴定特征、皮色鉴定特征、鉴定方法、定名、质量和鉴定证书的要求,共计七项。但主要的应该是前四项。

该标准制定的4、 和田玉 (子料)鉴定特征

4.1 、外观形态

从磨圆度、形状和弧度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其鉴定特征见表1。

表1 和田玉 (子料)外观形态鉴定特征

外观形态

鉴定特征

磨圆度

磨圆度较高, 多呈次滚圆状、滚圆状, 表皮有磨蚀和风化的痕迹

形状

形状多样,以扁平状为主,常见近三角形、近圆形、椭圆形、近方形、近平行四边形、近梯形、长条形、月牙形、半月形、扇形、纺锤形、锥形及异形等。

弧度

样品表面外观弧度一般较大, 多呈自然光滑的弧面, 轮廓过渡平缓自然。

4.2 、表面微形貌

从毛孔、裂隙、指甲纹和其他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其鉴定特征见表2。

表2 和田玉 (子料)表面微形貌鉴定特征

表面微形貌

鉴定特征

毛孔

肉眼观察毛孔或绷小或粗大, 且分布无规律。

放大检查毛孔立体感强, 大小不等、深浅不一: 毛孔形态多样, 常见圆 形、椭圆形、三角形、月牙形、异形等凹坑: 毛孔轮廓参差不齐, 底部 凹凸不平, 可见附着物; 毛孔表面具起伏感, 边缘自然光滑、无尖锐 感; 毛孔很少独立存在,常相互贯通。叠加, 存在大坑套小坑的现象

裂隙

表面普遍具有无规律分布的裂隙,断面处或裂隙内的光泽与表面光泽较一 致;裂隙边缘过渡较平缓,少见尖锐、锋利的棱角; 裂隙内常见沉积环

境 中的次生矿物等

指甲纹

多见于大块度(500 g以上) 样品表层。同一样品表层可见多处随机分布有指甲纹, 弯曲方向可不同; 指甲纹深度较浅、大小不一, 内部可见次生矿物等

其他

表面或较大凹坑内多见附着有其他物质,如结晶的碳酸盐等矿物, 沉积的铁锰质矿物、黏土矿物及泥沙等; 常见疆石部分。

第一毛孔部分讲的非常细致、全面,给籽料鉴定提供较全面的依据,特别是毛孔表面具起伏感, 边缘自然光滑、无尖锐感。最好能在标准中注明毛孔底部、侧墙及边缘自然光滑。第二、表面微形貌中的“其它”,不如直接改成毛孔内的附着物。

4.3、 皮色

从颜色和分布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其鉴定特征见表3。

表3 和田玉 (子料)皮色鉴定特征

皮色

鉴定特征

颜色

色彩丰富。色调自然。同一样品可见一种或多种颜色,常见由浅至深的黄 色、黄褐色、红褐色、黑褐色、黑色和灰白色等。

分布形态

形态多样, 有深浅变化、层次分明, 常沿绺裂和结构较粗的僵石部分分 布; 可覆盖于表面, 厚薄不一; 也可沿裂隙呈树枝状、水草状浸染延伸 至玉石内部, 且与玉石上体呈白然渐变过渡; 皮色与玉石主体光泽基本 一 致。

这里要说明的是和田玉 (子料)僵石部分一般着色较浅。

该标准制定的5 和田玉 (磨光料)鉴定特征

5.1 、外观形态

从磨圆度、形状和弧度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其鉴定特征见表4。

表4 和田玉 (磨光料)外观形态鉴定特征

外观形态

鉴定特征

磨圆度

磨圆度高, 表面过于光洁。

形状

可见多种形状, 如近三角形、近圆形、椭圆形、近方形、近四边形、近 梯形、长条形、月牙形、半月形、纺锤形、锥形及异形等。

弧度

部分样品轮廓过渡不自然、较生硬、在弧面边缘处可见加工形成的微小 连结平面。

和田玉 (磨光料)的外观形态中的形状,没有必要说明外形形状,可以任意制作。

5.2 、表面微形貌

从毛孔、裂隙、指甲纹和其他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其鉴定特征见表5。

表5 和田玉 (磨光料)表面微形貌鉴定特征

表面微形貌

鉴定特征

毛孔

不明显或整体立体感不强, 分布较均匀, 大小较一致, 深度浅且不同毛 孔 深度相差无几; 毛孔形态单一; 毛孔底部平整干净, 少见凹凸起 伏, 无附着物, 边缘不自然、较尖锐, 轮廓边缘生硬; 毛孔间少见相 互重叠及 覆盖的现象。

裂隙

裂隙少且内部相对干净, 少见沉积物等充填物

指甲纹

未见

其他

部分样品表面可见刮擦痕或抛磨痕

5.3 、皮色

从颜色和分布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其鉴定特征见表6。

表6 和田玉 (磨光料)皮色鉴定特征

皮色

鉴定特征

颜色

染色部分颜色相对鲜艳, 色调单一。

分布形态

染色部分颜色分布相对均匀, 多浮于表面, 无层次感; 颜色常沿裂隙、凹陷处、颗粒间隙呈丝网状分布, 可见染料残留物。

该标准制定的6 皮色鉴定特征

6.1 、放大检查

按照4.3和5.3执行。

6.2 、荧光观察

部分染色样品皮色会出现异常荧光反应。

6.3 、紫外可见光谱

6.3.1 、经有机染剂处理的皮色,紫外可见一阶导数光谱主峰通常不固定,约在650nm~750nm之间(参见图S.1中的a) ) , 425 nm~455 nm之间 (参见图S.1中的b) ) 通常没有特征峰。

6.3.2 、皮色的紫外可见一阶导数光谱主峰约在550 nm~580 nm之间(参见图S.1中的c) ) , 次峰减弱或无 (参见图S.1中的d)),则皮色经过染色处理。

6.3.3、 由于染色剂品种繁多,若未出现以上特征峰,应结合其他测试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染色处理和田玉(子料)特征峰

解读该标准中紫外可见光谱中只要在(有机物特征峰)650~750nm之间和(无机物特征峰)550 ~580 nm之间有特征峰,即为染色处理,如没有也不能确定是否经过染色处理。

该标准制定的8 定名

8.1、样品经检测符合和田玉 (子料) 鉴定特征, 定名为“和田玉 (子料)”。

8.2、样品(除皮色外) 经检测符合和田玉 (子料) 鉴定特征, 按以下方式进行定名。

a) 皮色确定经人工染色, 定名为“染色和田玉(子料)”, 或“和田玉 (子料) ”且备注: “皮色经染色处理”;

b) 皮色未能确定是否为天然或人工染色, 定名为“和田玉(子料)”, 备注:“皮色成因未定”。

8.3样品经检测符合和田玉(磨光料) 鉴定特征, 定名为“和田玉(磨光料)”。

8.4 按照DBGsinf'T035对和田玉(子料)进行定名, 如:“和田玉(白玉子料)”、“和田玉(青玉子料)”。

个人认为和田玉(子料)的定名,应该简化,不应该过于复杂。既然是和田玉(子料)鉴定标准,结论就应该有三种:1、和田玉(子料)。2、染色和田玉(子料)。3、和田玉(仿籽)。

该标准附录T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试和田玉 (子料)化学成分方法

T.1、 方法原理

山于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母岩成分,流体类型及温压条件等存在差异,不同玉石在其成矿过程中会明显受到不同地质环境的约束,导致其化学成分组成存在系统性差异。通过测试比对和田玉(子料)与和田玉(磨光料)的化学成分组成差异, 可对两者进行区分。

关于附录T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试和田玉 (子料)化学成分方法,本人没有使用过该仪器,不是太了解,据我所知该仪器一般鉴定机构是不具备的,只在国内少数科研机构和大学里有这种大型仪器,这种仪器主要用于元素分析,标准中可能是利用和田玉子料后期经水流中的微量元素侵染与和田玉山料中部分微量元素(铁锰)的差异,进行区分。但在检测过程中是否是无损检测或者须要制样,检测成本等原因,都制约和田玉(子料)的鉴定行业的发展,但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和田玉产地的区分是有很大帮助的。

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采用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试和田玉样品的主微量化学成分,结合测试成分结果和线性判别分析构建和旧玉(子料)判别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以和田玉(子料)与和田玉(磨光料)为分类变量,微量元素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构建和田玉(子料)判别模型, 判别结果见图T.1,其中x轴表示判别函数得分。y轴表示相关频数分布。分类结果显示原始分类正确率为96.7%, 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6.4%。

和田玉(子料)判别模型

T.2 、操作步骤

T.2.1 、利用LA-ICP-MS对待测和田玉样品的平整表面进行主微量元素化学成分的测定。

T.2.2 、将经LA-ICP-MS测试所得的主微量成分结果输入到所建立的和田玉(子料)判别模型 中,根据判别结果确定其来源真实性。

T.3、 判定规则

LA-ICP-MS测试值带入判别函数Function进行判别得分的计算, 若:

a)判别得分F>0.809, 样品属于和田玉(子料) :

b) 判别得分F<0.809, 样品属于和田玉(磨光料) ;

c) 判别得分F=0.809, 样品需要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通过以上标准全面分析,和田玉 (子料)鉴定,主要还是以感管鉴定为主,仪器为辅,作为行业相关人士,应该加强学习,长期实践,学会观察玉质与毛孔的关系和毛孔与皮色之间的关系,鉴定和田玉 (子料)就会得心应手。

现在的和田玉(子料)检测价格过高,一般都在两千以上,标准制定的机构也需要考虑检测成本,鉴定技术的进步,是对整个行业发展助力。它不仅可以让造假者无处遁形,也能让玩家买得更放心。需要提醒和田玉爱后者的是和田玉(子料)鉴定证书只能说明检测的是否是子料,但是否有价值和子料与山料关系并不是很大,还得靠自己多学习,多积累经验。

该标准由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用了两年时间制作完成,使和田玉(子料)鉴定有标准可依,任何新技术都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子料鉴定也不例外。

作者简介:王建泉、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资深珠宝投资顾问。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高级技师(国家一级)、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哈尔滨商业大学宝石专业客座教授。从事中国玉文化研究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多年。

0 阅读:1

王哥评文化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