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指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在寻找那个能指引我们前行的真知新坐标。它就像一盏明灯,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为我们照亮方向。不再是传统的定位方式,这个新坐标融合了各种新鲜的思维和前沿的知识。它告诉我们,学习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在这个坐标的指引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何跨界融合不同的知识领域。真知新坐标也鼓励我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它让我们明白,每个人的想法都值得被尊重,每个创新的火花都可能点燃新的变革。在这个坐标的陪伴下,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不再畏惧未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真知新坐标教会了我们如何持续学习和成长。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它提醒我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停滞不前。总的来说,真知新坐标就是我们的指南针,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变得更加勇敢、自信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前言:】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历来都是推崇孝顺来治理国家的。
父母养育的恩情比天高,对父母好是每个人起码的道德标准。
要是有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他还配得上做人的称号吗?这样的人,还能指望他忠诚于国家吗?
但你知道吗,宋朝那会儿,居然出了些让人大跌眼镜、完全不讲道德的事儿。
有这么个儿子,老爸病了,他愣是一次都没去看望;等老爸走了,他硬是不肯去参加葬礼!
没想到,这个儿子竟然是现任皇上。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01、多事之秋】
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那会儿南宋的老百姓可真是过得挺难的。
从这一年的五月份开始,全国各地就陆续遭遇了各种自然灾害,没完没了。
灾情紧急,到处都在求援,老百姓饿得直叫唤,大宋的皇帝和大臣们急得团团转。
十一月,天气冷得要命,可事儿还真不少。突然间,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没完没了地下着,结果闹出了个大洪水,这种灾情几十年都碰不上一回。
11月22号那天,南宋时的临时都城杭州城里,爆了个大新闻,把大伙儿的目光都给拽过去了。
南宋那会儿,宋光宗居然跑到重华宫,探望了已经不当皇帝3年的老爹宋孝宗!
听说这事儿后,杭州的老百姓们都乐坏了,一个个开心得不得了,满心欢喜地张罗着庆祝活动。
但好景不长,宋光宗在见过一次老爹后,就再也没露面去探望他了。
大宋朝的老百姓碰上这么个皇上,心里头那个无奈啊,你就不能老实点吗?你亲爹太上皇都病了,哪有当儿子的不去瞅瞅的道理!
这时候的大宋老百姓们,压根儿想不到,对宋光宗而言,老爹病了不去瞧瞧那都不算什么大事儿,这顶多就算是个小前奏。
老爸去世了,他居然能狠心不去参加葬礼!
宋光宗对宋孝宗为啥能那么绝情,他真的不是宋孝宗的亲骨肉吗?
事情得从宋孝宗那会儿讲起。宋孝宗时期,是个重要的起点。
【02、情深义重的宋孝宗】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后周的大将军赵匡胤,在建隆元年那一年,也就是960年,推翻了后周自己称帝,建立起的一个新朝代。
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号那天,赵匡胤突然去世,这事挺离奇的,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个一直没人解开的谜团。
赵匡胤离世后,被追封为太祖皇帝,而他弟弟赵光义接过了皇权,成了宋太宗。
打那以后,宋朝的皇位就一直留在太宗这一脉里传递下去。
1127年靖康二年的二月初六,金国把北宋给彻底灭了。
五月头一天,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也是宋太宗的第六代后人赵构,在河南商丘那地方,就是以前的南京应天府,坐上了皇位,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大家叫他宋高宗。
宋高宗在逃跑的路上,猛地得知金兵追上来了,吓得他不行,结果身体出了问题,再也不能生育了。
他唯一的宝贝儿子,元懿太子赵旉,在1129年建炎三年的七月份第十一天,突然间就没了,那时候他才仅仅两岁大。
从那以后,宋高宗再也没有了后代。
宋高宗没办法,只好认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七代后人赵伯琮做干儿子。
绍兴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62年的5月28号,宋高宗正式把养子立为了皇太子,还给他改了名,叫赵眘。
六月十号那天,宋高宗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眘,然后他自己就称太上皇了。
赵眘当上皇帝后,人们称他为宋孝宗。这样一来,宋朝的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那一支血脉里。
宋孝宗虽非亲生,但他心里头明白,自己能有今天,全靠宋高宗的栽培。所以他心里头感激得很,对宋高宗那叫一个孝顺,真是没话说。
要想宋孝宗的皇位坐得牢,那就得把宋高宗伺候得跟亲爹似的。
宋孝宗把孝顺看作是自己做人的根本,他给自己打造的形象就是个孝顺儿子。
宋孝宗是个明白人,所以宋高宗把皇位让给他后,就过上了特别舒坦的养老日子。
宋孝宗一辈子都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可他压根儿没想过,要轮到自己享受儿女的孝心,竟是这么难的事儿。
宋孝宗这人特别看重情谊。
宋孝宗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两个闺女,全都是他的头一任老婆郭氏给生的。郭氏啊,在宋孝宗当上皇帝之前就过世了,后来给她追封了个成穆皇后的名号。
宋孝宗的大儿子叫赵愭,二儿子是赵恺,三儿子则是赵惇。他还有个四儿子赵恪,但可惜早早就去世了。所以,孝宗成年的儿子,加起来就只有这三个。
1165年,也就是乾道元年那会儿,皇帝把大儿子赵愭给定为了皇太子。
他在1167年,也就是乾道三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只有23岁。他死后,被朝廷追赠了庄文太子的谥号。
赵愭去世后,按规矩,接下来该轮到他的二儿子赵恺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
宋孝宗心里琢磨着,老二那孩子太憨厚,老三呢,就显得机灵多了。所以,他决定跳过老二,直接让老三赵惇当上了太子。
1171年,也就是乾道七年的二月时候,赵恺被皇上封为了魏王,这下他是彻底跟皇位说拜拜了。
淳熙七年那年,也就是1180年,赵恺走了,他去世的时候只有34岁。
宋孝宗现在就只有赵惇这一个孩子了。
淳熙十四年,也就是1187年的十月份第八天,宋高宗去世了,他活到了八十岁。
从那以后,宋孝宗对朝政渐渐没了心思。
他直接说会给养父宋高宗守孝三年,完全展现出了孝子的模样。
打那以后,太子赵惇就站了出来,亲自掌管国家大事。
淳熙十六年,也就是1189年的二月初二,宋孝宗把皇后的位子正式传给了太子赵惇,他自己呢,就成了太上皇,搬到了慈福宫住,后来那地方还改了名叫重华宫。
赵惇就这么当上了南宋的第三个皇上,人们称他为宋光宗。
【03、父子失和】
说实话,宋光宗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出了名的疯癫皇帝,才能平平,胆子又小,脑子时常不清楚,精神状态不太好,身子骨也弱得很。
直白地说,宋光宗这人,又疯又弱。
另外,宋光宗的媳妇儿李凤娘,那可是出了名儿的厉害角色,跟她老公公宋孝宗关系处得特别僵。
宋光宗这家伙,特别怕老婆,对李凤娘简直是畏惧到了极点,在她面前,根本硬气不起来。
李凤娘在宫里对他呼来喝去,想干啥就干啥,没人敢惹她,宫里的人全都畏惧三分。
这对胆小的宋光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让他的病情更加严重了。
宋光宗当上皇帝后,老是生病,身体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压根就没法好好管朝廷的事情。
李凤娘因此有了插手朝政的机会,成了个手握大权的皇后。
李凤娘的出现,让宋光宗和宋孝宗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太对劲,有了隔阂。
宋光宗即位后,心里头其实并不痛快。
他察觉到老爹虽然把皇位让出来了,但并没完全放手,还是管着国家大事。朝廷里的大官,特别是那些掌握大权的宰相们,全都是宋孝宗一手提拔起来的。
每当宋光宗打算做点啥,宋孝宗就总是念叨个不停。
宋光宗还是太子那会儿,很多事情都憋在心里忍了,但等他一坐上皇位,有些事儿他就实在憋不住了。
一个国家里,不能有两个老大,就像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一样,怎么能有两个皇帝呢。
爸,你要是想退就退干净点,别老对我指指点点的。
所以,宋光宗一当上皇帝,立马就把宋孝宗特别信任的大臣周必大从宰相的位置上给撤了下来,然后把他自己以前府邸里的大臣刘光祖、孙缝吉这些人提拔到了重要的岗位上。
每个皇上都有自己的一套人马,这事儿不言而喻。皇上啊,说到底就是最自私的人,就连亲爹亲儿子间,也甭想谈啥情面,权力这东西,父子俩是没法分享的。
虽然宋孝宗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很能体会儿子的感受(毕竟宋高宗禅位后,还是握着大权),但他心里头多少还是有点不是滋味。
这导致父子两人之间变得有点疏远了。
宋孝宗和宋光宗父子俩真正闹掰,其实还是因为选谁当下一代领导人的事儿。
宋光宗有两个娃,大儿子叫赵梃,小儿子叫赵扩。可惜大儿子赵梃没长大就没了,所以能继承皇位的就只剩下赵扩了。
赵扩他老妈是皇后李凤娘,而且他还是宋光宗唯一的儿子,这明摆着,他就是要当大宋下一届的皇帝嘛。
但宋孝宗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赵扩这人,跟宋光宗挺像,胆子小,脑子也不灵光,一看就知道他不是那种特别聪明有远见的皇帝。
宋孝宗心里犯嘀咕,大宋现在的处境可真是悬了,金国人正瞪大眼睛瞅着呢。赵扩要是当个安安稳稳的皇上,那倒也没啥大问题,但要是让他在金国人压头的情况下把大宋管好,宋孝宗心里头直打鼓,觉得不太靠谱。
另外,赵扩是宋光宗唯一的儿子,但宋孝宗可不止有这一个孙子。
宋孝宗最疼爱的是魏王赵恺的娃,也就是他孙子嘉国公赵抦,这小子还是宋光宗的侄儿呢。
赵抦特别聪明,也很乖巧,宋孝宗对这个孙子疼爱有加,心里头琢磨着想让赵抦将来继承宋光宗的位置,当太子。
赵扩和赵抦两人都是宋孝宗的后代,选谁当继承人其实没啥差别。
对宋光宗而言,赵扩是他的亲骨肉,赵抦则是他兄弟的儿子。说实话,谁愿意把自家的产业拱手让给侄子,而不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一般人尚且这样,那皇帝又怎能例外呢?
要是赵抦真成了太子,那等宋光宗一去,他们这一脉以后啥样可就难说了。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宋孝宗和宋光宗父子俩多年来积压的矛盾全给挑明了。
宋孝宗心里头越琢磨着要立赵抦为太子,宋光宗就越发觉得这事儿悬乎。
他心里直嘀咕,老爹会不会因为侄子,就不要他这个儿子了。
一旦心里埋下了猜疑的根,就再也无法回到从前那样信任了。
【04、激起公愤】
宋光宗跟他老爹宋孝宗,俩人的关系就这么彻底闹僵了。
宋光宗心里头压根儿就不乐意再瞅见老爹,重华宫那边,能躲就躲,尽量不去。
宋孝宗露面了,他心里就琢磨着怎么躲开,后来宋孝宗生病了,他压根就没打算去瞧瞧。
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太不孝顺了。
大宋朝的谏官们迅速行动起来,联名上书宋光宗,让他赶紧去探望一下宋孝宗。
宋光宗觉得宋孝宗越来越让他感到不安,言官再怎么劝,他也不想去见。言官一个劲儿地好言相劝,可宋光宗心里头对宋孝宗越是打鼓,觉得对方太不靠谱,就越发不想去碰这个面。
结果,就出现了文章最开始说的那个情况,宋孝宗病得挺重,好多年了,可宋光宗愣是一次都没去看望过。
绍熙三年(1192年)的11月22日,宋光宗实在是被外面的风言风语逼得没办法了,才在兵部尚书罗点、给事中尤袤、吏部尚书赵汝愚和中书舍人黄裳这些大臣的一再催促和恳求下,硬着头皮去了重华宫,瞧了瞧他的老爹。
接着,他急急忙忙地走掉了,暂时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起初,杭州的老百姓都以为那对父子俩已经和好了。
但话说回来,这怎么可能实现呢。
宋光宗打定了主意,决定跟老爹彻底断绝关系,老死不相见。
绍熙五年五月的头两天,宋孝宗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眼看就要不行了。
宋光宗得知这事儿后,就是不肯去,任凭谁说破嘴皮,他打死也不想去探望老爹!
六月初九那天,宋孝宗去世了,他活了67岁。
宋孝宗,南宋的第二个皇上,他去世后,按规矩和情理,葬礼得办得隆重体面。
宋光宗是宋孝宗的儿子,所以他得去参加老爸的葬礼。
这是做儿子最起码应该尽的孝心。
宋光宗这个人挺实在,活着的时候就不愿意见老爸,老爸走了以后,他也没想着要去见最后一面。
宋光宗跟大伙说,我身体不行了,病得挺重,参加不了那个葬礼了。
这消息一传开,整个世间都震惊了。
大宋那些读过很多书的官员们,一个个轮着来劝宋光宗去参加葬礼,把能想到的理由都讲了个遍。
宋光宗还是老样子,坚持说:“我不行了,身体有恙,实在去不了。”
宋光宗是一国之君,就算他行为再怎么不像话,大臣们也没权力硬拽着他去出席葬礼。
大臣们对这位固执己见的皇帝彻底没了办法,最后只能请出宋孝宗的养母,也就是宋高宗的皇后吴太皇太后,让她来出面,代替宋光宗主持葬礼,暂理国事。
皇家里头没亲情可言,兄弟姐妹争个你死我活,老子儿子闹翻的事也挺多。
宋光宗这家伙,身为儿子,居然连老爸的葬礼都不参加,这样的奇葩皇帝,历史上还真是少见。
宋光宗的行为彻底突破了大家的道德界限。
经过这事儿,大宋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两件事。第一,宋光宗那家伙,心硬得跟石头一样,冷血得很,简直没个人样。第二,他真的是个十足的疯子,但凡他脑子稍微清楚点,也干不出这些缺德事儿来。
那这样的话,咱还留着这么个没心没肺的疯子做皇帝干啥呢?
七月初五那天,赵汝愚和韩侂胄这些人,在得到吴太皇太后的点头后,就开始行动,把太子赵扩推上了皇位,他成了宋宁宗。而宋光宗呢,就被逼着退了位,他的皇帝生涯也就短短五年,这事儿在历史上叫做绍熙内禅。
庆元六年,也就是1200年的八月,宋光宗在退位足足6年之后,一个人悄悄地走了。他离世时,身边没什么亲人陪伴,可以说是孤零零地走了。
宋光宗驾崩之后,大宋的满朝文武给他琢磨了个谥号,叫做“宪仁圣明慈孝皇帝”。
爸妈疼爱孩子,孩子孝顺爸妈,说起来真是好笑!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反讽!
《宋史》对宋光宗那是直接开怼,说他后宫里头妒忌又凶狠,自己管不住,结果吓得生了病。从这以后,朝政是一天不如一天,孝顺和修养也都丢了,乾道、淳熙年间的盛世就这么衰败了。
【结语、】
宋孝宗真是挺惨的,他一辈子都在尽力当个好儿子,对养父宋高宗那叫一个尽心尽力。但让人心酸的是,他走的时候,自己的亲儿子却没在身边送最后一程。
历史这东西,时常挺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