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穹彻智能宣布成功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吸引了盛宇投资、清科创投、嘉御资本、云启资本、上海科创集团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加入。同时老股东Prosperity7、红杉中国、小苗朗程、璞跃中国等持续追投。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加速穹彻智能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数据采集与评价等领域的突破,并推动其在零售履约、家庭服务、食品加工等场景中的商业化应用探索。
公开资料显示,穹彻智能由非夕科技集团战略孵化于2023年,位于上海闵行区,非夕科技CEO王世全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担任联合创始人。截至目前,穹彻智能已完成4轮融资。
01
上交大教授联手创业
已完成4轮融资
由非夕科技孵化而来,穹彻智能的初创团队也来自非夕科技的创始团队,致力于研发具身智能系统及其相关工具与平台。
联合创始人王世全于2008年考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工高班(工程高级教育班)。在浙大读书期间,王世全就对机器人自动化有着很大的兴趣。后来,王世全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仿生与灵巧操作实验室(BDML)及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方向),师从两位机器人领域的泰斗——Mark Cutkosky教授和Oussama Khatib教授。
王世全主要研究柔性灵巧手设计、仿真建模及控制、传感器设计与融合算法、驱动器设计,以及深度学习在机器人上的应用等多个前沿领域。期间,他发表了二十余篇顶级期刊会议论文,拥有二十余项专利,其主导的人形攀岩机器人研究更是斩获了国际顶级机器人会议IROS的最佳论文奖。
2016年,王世全及其他联合创始人基于先进的力控和AI技术重新设计、研发出全新的自适应机器人,创立了非夕科技,开创了基于极致力控和层级式智能的仿人化通用机器人技术路径。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卢策吾也很有来头。卢策吾曾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博士后,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及教授,师从知名学者李飞飞和Leo Guibas教授。同时,他还是具身智能领域唯一的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并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MIT TR35榜单以及荣获吴文俊自然科学一等奖。
自2023年成立以来,穹彻智能在融资方面的表现尤为亮眼。企查查显示,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4轮融资。2024年3月和9月,穹彻智能先后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两轮累计数亿元融资,天使轮由小苗朗程领投,MFund魔量资本、华控电科、京海展悦参投;Pre-A轮由Prosperity7与广发信德联合领投,泽羽资本、创新工场、奇绩创坛、璞跃中国以及MFund魔量资本等参投;2024年12月,公司完成由红杉中国领投,老股东Prosperity7、小苗朗程及璞跃中国跟投的数亿元Pre-A+轮融资。此次也是企业继2024年底Pre-A+轮融资结束后、完成的又新一轮融资。
02
推出穹彻具身大脑Noematrix Brain
加速具身智能大模型落地
具身智能是AI的一个发展领域,是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它们通过类似人类的方式,利用视觉、听觉、语言和触觉等多种感知手段来收集信息。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这些智能体能够通过感知环境、执行控制操作以及自我学习的过程来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
基于此,穹彻智能提出了独特的技术路线和战略选择——发布“以力为中心”的具身大脑系统,通过快速迭代通用技能,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穹彻智能自研的3D视觉模仿学习框架,进一步增强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泛化能力、任务执行的成功率和鲁棒性。针对数据采集成本高,难以在真实场景低成本规模化部署的痛点,穹彻智能结合自研算法模型,提出了无需脱产的“生产伴随”式数据采集方式,并研发了相应的数采系统,有望突破高质量操作数据采集的瓶颈。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自发布以来仅半年时间,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数据采集能力,已获得近百套订单。
依托先进算法与数据支撑,穹彻智能的核心产品——穹彻具身大脑(Noematrix Brain),已具备指令推理分解、任务规划、物体分类、环境感知、自主导航和通用技能操作的全闭环能力。在此基础上,穹彻智能构建了完整的产品矩阵,包括“Noematrix Brain + Training Platform + DevPlatform”+“硬件本体”+“CoMiner伴随式数采系统”,为客户输出最优解决方案。
凭借这一多元产品矩阵的跨场景应用部署能力,穹彻智能正聚焦零售履约、家庭服务、食品加工等场景的智能化、自动化需求。以家庭服务场景为例,穹彻智能与头部家电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在2025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双方联合研发的洗护场景家庭机器人,实现了从衣物感知、精准投放、洗衣烘干到取衣的自动化操作,无需人工干预。在食品加工领域,穹彻智能已与知名食品厂商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加快复杂食品生产、加工处理产线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转型,以“人机协同”的模式提升食品生产效率和质量。
或许技术上的前瞻视野和商业化的更早落地,也是Prosperity7、红杉中国等国际顶级投资公司看好穹彻的原因之一。
03
上海,正跑出一个具身智能“军团”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一种表现形态。英伟达黄仁勋曾表示,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AI与机器人的融合有很好的想象空间。
当前,全球市场对具身智能系统的需求正在增长。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6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具身智能行业发展势头同样强劲,据悉,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到364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6328.2亿元。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双高地”,上海也是最早发力具身智能领域的先行者。
在政策支持方面,上海市在2023年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中明确提出,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2024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工智能 “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
在区域方面,过去的一年中,徐汇区发布了一系列具身智能产业政策,并与中国电科第二十一研究所共同打造了上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全区人工智能行业产值则突破了800亿元。2024年7月,清华系具身智能公司星海图旗下上海盖乐可世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徐汇,着力于研发通用的具身智能体。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作为上海市四大人工智能创新融合载体之一,区域内已聚集形成了“机器人天团”,比如人们熟知的达闼机器人、方酋机器人、博珖机器人、智世机器人、鲸鱼机器人、海神机器人等。
今年2月份,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正式启用,由宝山区、上海大学与宇树科技,政校企三方共建,主要聚焦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两大前沿领域,致力于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而浦东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浦东新区机器人谷(张江机器人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涵盖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行动上,作为浦东新区重点打造的垂类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模力社区的总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聚焦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应用智能三大方向。自2024年8月开业以来,已集聚近50家大模型上下游生态企业,覆盖智能生产、生命科学、科技金融等七大领域,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生态。
浦东的具身智能企业也在不断取得新进展。智元机器人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O-1以及双足人形机器人灵犀X2;蚂蚁灵波科技公司在浦东成立,致力于在家庭、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打造领先的机器人产品;傅利叶开源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 ActionNet;擎朗智能发布首款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
当下,具身智能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其应用场景似乎尽在眼前,但若真正了解具身智能赛道的发展脉络,会发现目前还有很多亟待攻克的技术与商业难题。具身智能要想实现多场景的成熟应用,仍需时日。
但可以肯定的是,2025年具身智能将迎来技术迭代的关键一年,布局具身智能的企业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具身智能产业链软硬件生态融合将日趋完善,智能“高光”时刻或许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