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察觉到,当下中国的街头巷尾,药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数量之多,竟远超奶茶店。
早在2011年,彼时全国药店数量大概在40万家左右,可如今,已然强势突破60万的量级。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药店数量疯狂扩张,药店的经营状况却难言乐观,多数都在盈利的边缘苦苦挣扎。
高毛利低净利之谜:行业怪象亟待破解A股上市的四大连锁药房 —— 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和一心堂,宛如行业标杆,备受瞩目。
细观其财报数据,近三年平均毛利率直逼40%,这一成绩放在零售行业里,相较于便利店,优势尽显,足足高出一半有余。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它们的平均净利润率却仅有5%左右。
简单换算一下,一家年营业额100万的药店,辛辛苦苦一年到头,纯利润竟只有区区5万块。
这般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满心疑惑:如此不赚钱的买卖,为何还如潮水般越开越多?这背后,显然绝非单纯的市场供需所能解释。
资本强势入局:掀起药店并购狂潮追根溯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自2017年起便盯上药店生意的资本巨鳄。
彼时,几家大型资本公司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此,一场药店行业的并购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以高瓴资本旗下的高济医疗为例,携300亿雄厚资金高调入场,短短两年间,便鲸吞上万家小药店。
其收购手段之凌厉,出价之豪爽,令人咋舌。
平均下来,一家小药店的收购价高达两三百万,这几乎等同于该药店20年的总利润,任谁面对这般诱惑,都难以抗拒。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2021年这短短5年时间里,中国药店数量从43万家一路飙升至59万家。
在资本的裹挟下,甚至催生了一种奇特现象:有些小药店从开业伊始,便怀揣着被资本收购、一朝暴富的梦想,“佛系” 经营,坐等金主上门。
一时间,医药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卖药的不如卖药店的赚钱”。那么,这些精明无比的资本大鳄,耗费巨资疯狂入局,显然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他们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医改 “指挥棒” 挥动:重塑医药销售格局深入探究,会发现中国医药行业此前发生的两件大事,如同蝴蝶扇动翅膀,掀起了这场药店行业的惊涛骇浪。
2015年起,政府大刀阔斧地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药品市场自此彻底放开,不同销售渠道之间的价格藩篱被打破,价格差异空间瞬间被释放出来。
2017年前后,一系列重磅医改措施接连落地,其中 “两票制” 影响深远。
所谓 “两票制”,即药品从药厂销往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给医院再开一次发票,如此一来,层层嵌套的中间商被釜底抽薪,再也无法从中赚取差价。
与此同时,国家还要求所有医院药房实行零差价销售,这意味着医院卖药的价格与进货价完全持平,卖一分钱都赚不到。
这般举措之下,医院和医生售卖药品的积极性被极大挫伤,毕竟无利可图。
自然而然地,医院药房的药品品种大幅缩水,除了集中采购的药品,诸多常规药品纷纷断货,患者无奈之下,只能手持医院开具的处方,转向药店购药。
在政策的强力引导下,国家有意将医院药品销售的这块大蛋糕,切割出一大块分给药店,这便是线下药店数量激增的深层政策驱动力。
【文本来源@温义飞的急救财经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