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华师徒的“破局之战”:从实验室到量产装车
清陶能源的故事始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一间实验室。2015年,中科院院士南策文带领团队参加清华大学“昆山周”活动时,被昆山的营商环境和产业政策吸引。次年,他与学生冯玉川等人在昆山创立清陶能源,目标是攻克固态电池这一“未来电池”的产业化难题。

关键节点:
2018年:建成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量产线,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2022年:第一代半固态电池搭载哪吒U样车下线,成为国内首个可行驶的固态电池样车。
2024年:与上汽合作研发的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智己L6,续航突破1000公里,估值飙升至240亿元,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
2025年:新一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20Wh/kg,快充10分钟续航1200公里,刷新行业纪录。

二、技术路线:从“半固态”到“全固态”的三步走战略
清陶能源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技术路线,分三代产品逐步替代液态电解质,兼顾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化落地速度:
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量产)
技术核心:采用5%-15%液态电解质的氧化物(如氧化锆)与聚合物复合电解质,通过纳米级陶瓷包覆技术降低界面阻抗。
性能参数:能量密度360Wh/kg,单次充电续航1000公里,支持准900V高压快充(智己L6已搭载)。
第二代准固态电池(2025年量产)
突破点:液态电解质含量降至5%以下,引入卤化物(如Li₃YCl₆)与氧化物复合体系,解决全固态界面稳定性问题。
目标:能量密度提升至420Wh/kg,成本降低40%。
第三代全固态电池(2027年量产)
终极形态:完全去除液态电解质,采用金属锂负极和高电压锰基正极,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适配航空级高端应用。
三、清陶能源的“杀手锏”:技术+产能+生态的三重优势
技术领先性
材料创新:以锆基材料为核心,开发纳米级固态电解质包覆技术,既保证离子导电性,又避免传统锂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结构设计:独创“卷绕式”电池结构,相比传统叠片式设计体积更小、能量密度更高,同时支持超快充。
产能与成本控制
激进布局:2024年新建9GWh产线,满产可满足7.5万台车需求;2025年规划产能达100亿瓦时,覆盖全国五大生产基地。
降本路径: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工艺革新(如球磨法、液相法),目标将全固态电池成本降至当前液态电池的60%。
产业链生态绑定
车企深度合作: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技术路径覆盖半固态-全固态,计划2025年为智己、荣威等品牌全面搭载新一代电池。
材料自主可控:自建“新能源材料-电池-装备-回收”全产业链,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四、改写行业规则:中国固态电池的全球突围
清陶能源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从“跟随者”变为“领跑者”:
打破日韩垄断:日本丰田曾宣称2025年量产固态电池,但清陶已提前实现半固态电池装车,并规划全固态量产时间表。
定义行业标准:其“氧化物/卤化物复合体系”技术路线,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主流方向之一,甚至吸引欧美车企寻求技术合作。
推动产业升级:搭载清陶电池的智己L6续航达1200公里,且10分钟快充技术彻底解决“里程焦虑”,倒逼宁德时代等巨头加速研发。

结语:中国“智”造的固态电池时代已来
从清华实验室到估值240亿的全球独角兽,清陶能源用9年时间证明:科技创新的本质不是PPT参数,而是解决真实痛点的能力。当一辆电动车充电10分钟就能横跨半个中国,当中国电池企业开始制定全球技术标准,这场新能源革命的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
正如清陶团队所言:“我们不仅要让中国车用上中国电池,还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技术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