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不“狂”了

汽车预言师 2024-05-15 05:17:12

谁是中国汽车最早玩流量、玩噱头的汽车企业家?

李书福敢称第一,没有人敢称第二。如果翻看历史,你会发现李书福的言行大胆并具有轰动性。“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汽车不就四个轮子加沙发”、“要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尽管过去了20多年,但这些言论却始终余音绕梁。

以至于有人调侃,如果当年有抖音,李书福绝对是个大网红。但在今年的北京车展的流量大赛场中,这个玩关注、玩曝光的老“网红”却低调地消失在了外界的目光中。

到访过吉利内部的人无不清楚,现在的李书福虽然在流量场上低调了,但他却比别的掌门人更加繁忙。过去他可以用金句玩“出位”,但如今他主要在着眼于更长远、更具开创性的事物。

其实每一个身处市场竞争的老人都明白,“流量场上无法论高低”,今天的流量高低只能换来短期的关注,换不来企业长线的发展。吉利作为一家以全球性为使命发展的企业,需要比拼绝不仅仅是流量,还有“原创力量”能够为世界汽车带来怎样的改变。

“闲人”并不闲

很多圈内人士在车展期间纷纷感叹,不用搞直播、拍视频的李书福,应该是最轻松的中国车企掌门人了吧。

但现实是在今年北京车展上,李书福三天连续坚守吉利展台。尽管这其中掺杂有高层领导接待事宜,但对于他本人来说,确实是近些年来在车展中停留时间最多的一次。

据吉利人士表示,李书福三天在展馆的时间内也都是不停地穿梭。他去了一些展台,但是都没有主动地要求炒作发声。

这种低调的背后主要源于目前吉利控股集团运行已经高度成熟,不同职级负责处理不同事务。但作为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创始人与实际控制人,李书福不忙是不可能的。相比于日常事务性的忙碌,李书福现在更多地是着眼思考新汽车的下一步竞争,而不是在舆论场上争高低。

前不久,李书福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做了一场直播。据了解,在最初的直播方案中,很多人规划了让李书福带俞敏洪去看看大吉利转型的成果,但被李书福拒绝了。团队经过很长时间的重新酝酿,决定让李书福去带俞敏洪看一看卫星工厂,因为这更能代表吉利下一步的布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李书福刻意地避免参加旗下新车的发布。每次邀请他去现场,李书福都是直接拒绝的。反而是新业务板块,李书福很热衷去学习,兴致来了也愿意讲两句。

用李书福的话来形容,过去吉利没人知道,那要自己说的。你说了别人都记不住,你不说别人更不知道你。可能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话的措辞不合适,但结果确实是对的,也在朝这个方向走。

价格战“鼻祖”

在上世纪末,吉利刚刚踏入汽车制造时李书福曾经说过,“我(吉利)的梦想,是让中国人一年的收入能够买一辆轿车。”

彼时中国汽车市场的情况是:国家刚刚放开私人购买小客车不久,大批的合资车企尚未成立。市场当中的车型动辄十几二十万起步,而当时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不到7000块钱。让每个中国人一年的收入买一辆汽车,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神奇之处就在于李书福办到了。在2001年吉利获准轿车制造后推出的第一款车豪情上,李书福将其推进到了4万元区间,成为当时少有的4万元级家庭轿车,开创了国内最低价位经济型汽车开发的先河。

路透社甚至以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打出了价格牌为题,发问“除了上帝,没有人知道这么低廉的汽车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当时有国外企业中国办事机构组织过研讨,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价格他们做要赔本。当然,吉利不会赔本卖车。得益于浙江充足的小工厂、小工业体系以及低廉的人工、土地成本,吉利可以以外资想象不到的低廉成本造车。

有汽车企业家对于李书福当时的做法也表示,虽然有些草莽,但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如果按照西方那套成本管理,吉利是没有那么大的机会的。

市场给了吉利机会。在低廉的价格促销下,吉利初期的产品一炮而红,为李书福赚下第一桶金的同时也也坚定了吉利在造车上的信心。

很长一段时间,李书福的煽情、草根与看似木讷,为他赢得了国内传媒的同情与好感;他的偏执与疯狂,也为吉利品牌赢得了关注。这些并不足以给李书福与吉利带来关键性的改变。2007年,吉利汽车21.9万辆的年销量仅为产能的一半,在中国汽车市场名列第十、市场份额为2.5%,吉利在国内消费者中的认可度并不高,在国际上也属于无名之辈。

如果以宁波宣言为界(吉利定义为进入精品造车时代),吉利在价格战时代,驰骋了6年之久(以首次登上工信部目录为界)。初出茅庐的吉利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用一张价格牌将自己送上了中国自主品牌第一宝座。但今天回头看,李书福好像对这些并不十分在意。

李书福过去曾多次表达过,低廉价格的吉利汽车解决了中国消费者买得起买不起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不能让吉利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所以《宁波宣言》之后,吉利不谈简单地降价,而是强调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从产品开发、技术方向、技术路线上进行整体规划,同时联合全球有竞争力的各个方面的力量。这几乎可以称为吉利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

此时再看新汽车的价格战,李书福好像也没有了以前的“热情”。就像很多汽车市场专家所说的那样,现在中国汽车不能简单地打价格战,但是要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前提下,打技术战、品牌战、服务战。

这和中国企业的升级转型是相一致。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全球,企业家也逐步融入世界主流的商业文明。在全球化竞争界面上,随着人口红利、成本优势渐次消弭,求速度、粗放式发展归于沉寂,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敬畏技术、敬畏市场、敬畏规则成为每一个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敬畏规则和规律,这是初入汽车产业那几年留给李书福最大的财富。因此当今天面对市场的竞争、内卷这个共性问题的时候,李书福内心并不慌乱,甚至可以做出“自己是一个‘穷光蛋’,没什么可以乱”的表态。

李书福和吉利已经成熟了。作为一家企业,什么时候该参与,什么时候该竞争,都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而不是“人云亦云”。

成熟的特点之一是不盲从

前不久,极氪刚刚上市,就有博主认为极氪的这一动作是吉利要甩包袱,要问资本市场要钱。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点极氪的人都知道,3-4亿美金也就刚够一款车的开发成本,如果只为了钱,是完全没有需要通过上市这么大费周章。

从本质上来看,极氪上市是它到了全球化发展的时间节点,需要这个过程。不是为了圈钱而上市,更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

在吉利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类似传言并不罕见。甚至有人将吉利的发展联想为有“神力”助攻,李书福自始至终也没有出面解释。即便是今天小米踏入汽车,“挖走”了吉利数百号员工以及技术架构,李书福和吉利任何官方渠道也没有进行声讨。

这充分展示了李书福在企业竞争上的大格局观。用他经常强调的那句话来讲,别人怎么样那是别人的事,我们首先要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干好,结果会证明我们的初心和我们想要去往的方向。

吉利面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目标始终没有变过。那现在结果呈现出来的就是无论是高端的路特斯、极氪、还是领克、吉利等等品牌,大家都向着电动智能化的方向去了,而且吉利已经站在了智能电动汽车转型的主航道中。

2023年,吉利控股集团实现汽车总销量约279万辆,同比增长 20%;新能源汽车销量约98万辆,同比增长51%,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5%。

新能源转型的初步成功,让吉利更加稳定。所以在新能源之后,构思吉利下一步的竞争点成了吉利和李书福的重要任务。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带俞敏洪参观卫星工厂。

在台州时空道宇卫星工厂开工时,李书福曾讲过:“全球发展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度,创新速度,变革力度。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吉利控股主动迎接变革,以创新引领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与全球伙伴联合,通过协同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推动出行领域变革,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

简单直白而言就是电动化大家已经看到未来了,价格内卷已经证明电动化临近终局。在不排除其他重大技术突破的前提下,行业竞争态势只会日趋白热化。现在的李书福更想让外界看到吉利在新汽车下一个十字路口所做的准备。

时空道宇是如此,和沈子瑜联合创办的亿咖通以及星际魅族、沃飞长空等看起来和吉利主业关联不大的业务无不例外都是出自于这种逻辑。李书福和吉利都更希望在“流量”、“价格战”之外,以全新的技术应用在智能化领域中变为一个引领者,在汽车的下一个十字路口取得先机,彰显中国的原创力量。

所以现在李书福的“低调”,也是因为没有时间再与车企大佬们搞流量竞争,一心扑在在了卫星、飞行汽车、芯片等领域的发展布局上。

对于吉利的“天上地下”全方位的科技布局,也有人问过李书福说:吉利现在涉及如此多的领域,真的有必要吗?能做好吗?

李书福坦言表示,这些规划是相对完善的,但最终的实施会根据市场变化进行,按照科技发展的走向进行灵活应对。当然无论车机还是卫星,都是汽车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终极竞争,当前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刚刚在初级阶段,但未来如何朝着更深度、更广度,如何真正帮用户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这还有很长一段路,因为智能化也是无止境的。

或许从李书福的角度来说,这些当下所谓热点的东西都早已变得普通常见,因为他早已提前进行了相关的产业布局,做过其他车企所做的,说了其他车企所说,在中国汽车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吉利都做了一个引领者,而非跟随者。

这也侧面呼应了吉利在北京车展上的传播主题:致敬原创。

于是外界可以看到,当初那个在媒体眼中有些狂妄、偏执,甚至兼具表演天赋的“汽车疯子”,已然不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谈起汽车制造就两眼放光,从安全技术、绿色节能到“车联网”、智能化都能侃侃而谈的汽车专家。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每谈到这些的时候他脸上流露出的虔诚与敬畏的神色,像极了一个精神上彻底皈依的教徒。

近来年,社会关注更多的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事实上,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人的转型,首要地又在于企业家的进化。通过李书福大家便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在这个巨变时代给李书福带来的改变。

李书福这一代企业家身上所呈现出的巨大撕裂感,可以看到他们的创新与进取,也看到他们的反思与救赎。

但何种解读,都彰显着他和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变得更加成熟了。而这也是每个企业基业长青企业的重要一步。

0 阅读:8

汽车预言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