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踏入东土,发现一个真理,那就是没有什么能够超越皇权。
而掌握皇权的人倡导的是儒教,儒教提倡的是内圣外王,父子君臣,长幼有别、朋友有信、人伦道德这些基本范畴。
这些自然和佛教的倡导是不同的,佛教说的是人间就是苦海,佛来帮人解脱苦海,去往极乐世界,并且有着一套完整的解脱痛苦的修行方法。这种观念很容易就和儒家的观点不相同。
儒家一听这个观点就很不高兴,再加上佛门有传统,见了皇权也不拜,这和儒家的伦理道德很不相同,简直就是无君无父嘛!想想就让人生气。
佛门一看老大哥提出这样的意见,觉得很有必要解释一下了,要不然惹的大哥不高兴了,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佛门的“高层”自然有能和儒家统治阶级高层对上话的人物,慧远大师就算一个。
慧远大师出身官宦家庭,俗姓贾,少年时他就读了很多道家和儒家的学说,对儒家的思想了如指掌,再加上他年轻时的志向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如果不是当时的战乱,烽烟四起,他起了退隐之心,他有可能就是朝廷的重臣。机缘巧合,当他对世事看淡,意欲归隐山林时,见到了佛教的高人佛图澄的弟子道安。
慧远对儒家和道家的见解,以及和儒家的上层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佛教最危险的时候,慧远将佛家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相互融合,挽救了佛教的几次危机。
当时东晋的太尉恒玄就拿僧人不跪拜王者的问题要大做文章了,这个文章如果让他继续做下去,那佛教很有可能就会遭遇劫难。这时候,佛教领袖慧远急忙出来调停,并写了很多文章,给老大哥儒教做了很多解释,说我们僧人分两种,一种是在家修行,二是出家修行。在家的信徒就应该遵守儒教的制度,该跪拜就得跪拜,遵守王法。如果是出家修行的人呢,就是得到成佛了,那也是天下的好事,救济了父母兄弟,也可以达济天下,这是和儒教的思想是一致的,二者相得益彰,对治理天下很有好处的。这件事在慧远大师的调和之下,佛门才免于一难,和老大哥儒教继续携手前行了。
这件事刚过去,又有镇南将军傲慢的对佛门的袒服论表示了不满,袒服呢就是佛门僧人传的一种覆肩掩腋衣,看上去很不雅观,我们不是有一个成语叫袒胸露乳嘛!镇南将军就是觉得这种穿衣很怪异,就和我们今天见到青少年把头发染成绿色差不多。对于这件事慧远大师温和的解释说,只要实行儒家的仁爱和佛家的慈悲,这个世间就是齐同而没有优劣吉凶的区别了。好在慧远的上层人脉也比较广,这件事后来就不了了之,给佛门又免去了一难。
为了让佛教和儒教更好的融合,慧远最大的成就不仅仅是创立了净土宗,而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知识,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汇贯通,最后汇集成佛家的思想,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佛学思想,也就是神不灭与三报论,为佛教的轮回报应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形势发展,佛教得以传播开来。
慧远之后,也出现了很多和儒教打交道的高僧,他们和儒家走的很近,特别是法藏就有这个能耐,不但在武则天时期佛教得以兴盛,成为国教,即使武则天去世了,他也和下一任皇帝走的很近。
当然,反对佛教的儒家高人也有很多,比如知名历史人物韩愈先生就看不惯佛教,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论佛骨表》,这篇文章对佛教是一同狠批,惹的当时信佛的皇帝唐宪宗很不高兴,直接将韩愈给贬到了潮州。虽然宪宗没有采纳,但这篇文章的威力非常强大,20年后,唐武宗继位,就采纳了灭佛的措施。佛教从武宗时期开始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过往日的盛况。在以后,佛教总是小心翼翼,找到佛教和儒教的类似的地方,宣扬佛儒合一,逐渐的佛教也融入到东方文化之中,成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渐渐被人接受,流传至今。历史也留下了佛教信徒们鲜活的面容和孜孜不倦的奋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