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铜铁锡,“五金”之内谈硬币——五花八门的硬币材质(一)

清溪钱币收藏 2025-04-15 08:54:19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构思是很粗浅的,就想把常见的硬币材质讲一下,但是随着查找资料的深入,发现这个题目还真不是那么轻松。

因为硬币的材质可不是“金、银、铜”那么简单——世界各国在制币的过程中,除了金银币,极少使用单一金属,一般多用合金,以增强硬币的性能,或者降低成本。涉及到金属融合,那么具体什么金属融合、什么比例融合等项目就能列出千差万别的分类来。

如果详细分类,那得好好写一本书,篇幅有限,这里我们就以硬币中占比较大的主体材质为分类标志,简单的浏览一下硬币都有哪些材质。

中国民间常说的“五金”(可不是结婚要的那个五金),包括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事实上,这五种金属还真的都被用作硬币材料。

首先说下最为贵重的金币。

熊猫金币

拿现代硬币来举例,我国发行的熊猫金币就是现代纯金币的典型代表,纯度为999。

1克重熊猫金币

前几年,在金价480元左右的时候我买了一枚一克重的熊猫金币,现在金价快800元一克了,这应该是目前为止我最成功的的一笔“投资”。

但是人们所说的“金币”不全都是由纯金铸造,根据各国、各地的不同习惯和实际条件,金币铸造时有时会掺杂一定量的其他金属。

法国拿破仑一世20法郎金币

如法国发行的“拿破仑一世20法郎”金币,直径21毫米,重6.45克,金的含量为90%。

同为贵金属货币的银币也是和金币类似的情况——历史上世界各国发行的银币多数不是纯银币,也是按比例掺杂了其他金属。

法国拿破仑一世20法郎金币

英属南非1952年乔治六世纪念发现开普敦300周年5先令大银币

如英属南非1952年发行的“纪念发现开普敦300周年”5先令大银币,直径39毫米,重量28.2克,只含50%的银。

清代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龙二角银币

再例如我国清代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二角银币,直径23.5毫米,重5.2-5.4克左右,含银量只有7到8成。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纯银币一般都是纪念币,如我国的熊猫银币、福字银币等。

熊猫银币

铜币是世界硬币史上最重要的角色。

铜应该是世界上制作硬币应用最多的金属之一,地球上铜矿的储量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约有8.8亿吨,是各国长期的铸币的优选。

但是,因为纯铜的莫氏硬度仅为2.5-3,硬度较低,纯铜钱在使用中易出现磨损、划痕、变形等情况,再加上冶炼提纯技术不够,因此,各国制作铜币时多掺杂有其他金属。例如,我国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含83%的铜,15%的锡,还有2%的铅。

开元通宝

中国古代长期以铜为币,中国式的铜币“方孔圆钱”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

英属印度1894年1/4安娜铜币

世界各国制作铜币时原料的配比并不相同,但无论是使用青铜(铜锡铅合金)、黄铜(铜锌合金)还是白铜(铜镍合金),出发点无非就是增加硬度、增加耐腐蚀性等。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但是很少人知道铁也是硬币的铸造材料。铁在空气中容易腐蚀生锈,并非铸币的好基材,发行铁币只是铜材匮乏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我国北宋元祐年间,陕西路、四川路不产铜,故而使用铁钱流通。最近几年陕西陆续出土了一些北宋铁钱,币面文字有行书、篆书两种,铁钱比较难以保存,多数锈蚀严重。

元祐通宝铁钱

再比如日本铸造于宽永13年到明历2年的“宽永通宝”铁钱,铸工粗犷,存世量较大,但是字口清晰的很难找。

日本宽永通宝铁钱

以铁铸钱,不堪大用,但是,含碳量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钢”却因为高性能、高性价比成为现代硬币的主力材料。

现代各国制造硬币,多采用“钢芯”,外镀其他金属。钢芯负责提供机械强度,外镀的金属负责提供耐腐蚀性、色泽等特性。

如我国流通的一元硬币,材质就是“钢芯镀镍”。

钢芯镀镍1元硬币

再说一下五金的最后一种,锡。

常温下的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延展性强。锡的熔点很低,只有232℃。如果在低于13℃的温度下持续保存,锡会变成粉末状的“灰锡”。

从以上物理性能介绍可以看出,纯锡也是不适合制作硬币的,用来制币的锡多数是锡合金。前文说的铜币,里面掺杂的金属就有锡,只是占比相对较低。

锡含量相对较多的就是我们要说的“锡币”。

1945年二战结束,泰国经济面临崩溃,铜材严重短缺,1946年泰国发行的硬币就被迫采用了锡。

泰国1946年拉玛八世25萨当锡币

如1946年的拉玛八世25萨当锡币中,锡的含量达到了惊人的80%以上。这么多年能保存下来,和泰国地处热带,常年温度高有很大的关系,这要是在我国东北,可能过个冬这些锡币就团灭成“渣渣灰”了。

以上,就是包含在“五金”之内的硬币材质,“五金”以外的下篇文章我们再继续说。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