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票,顾名思义,就是吃饭用的一种票证。从广义的概念上来说,凡是吃饭用到的凭证票据,都应该属于“饭票”的范畴。
“饭票”的历史能溯源到什么年代暂时没有确定的信息,但是,在清代已经有酒楼食馆使用竹制的“饭票”了,这种竹筹刻制精美,功很强大,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代替政府发行钱币使用。这种竹制代币不仅酒楼使用,澡堂等其他行业也有使用。
清代竹制代币
在自然灾害(旱涝、饥荒等)或战争期间,清政府及地方士绅也常有发放“粮票”“粥票”等凭证,用于灾民兑换食物。如乾隆时期,灾民可凭“粥票”在官设粥厂领取救济。另外,地主或商号在雇佣劳工时,也有以“饭票”抵扣部分工资的现象。
民国时期时间短暂,饭票的使用情况比清代有所拓展——因为随着文明的进步,大量现代意义的政府部门、工厂以及学校出现了。各种组织、企业、学校自办食堂,发放“饭票”做为补贴,公务员、工人、教师、学生等凭“饭票”“粮券”等领取餐食。
民国三十九年饭票
在恶性通胀时期,民众对政府货币失去信任,很多农村地区以“米票”“饭条”充当工资。也有黑心雇主以“饭票”代替现金工资,相当于“打白条”,兑现时多有克扣甚至赖账行径,剥削压榨劳工。
中共控制区革命根据地也曾发行“粮票”、“饭票”,实行供给制。红军到群众家中养伤或巡视、出差无法归队需在群众家中就餐,也给群众饭票,群众可持饭票到各级苏区政府兑换现钱。如下图:
十堰市张湾区档案馆馆藏红军饭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饭票”其实是有多重属性的,有和我们对“饭票”的常规认知一致的,也有的兼有“饭票”、“粮票”、“货币”的功能。
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物资匮乏,市场化程度较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稳定经济、保证民生的基本需求,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发放“粮票”来控制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个人需凭票证购买。解放后一段时期,各种票证的功能逐渐细化,粮油饭票各司其职,饭票就独立出来了,成了完全的纯粹的“饭票”(菜票也包含在内)——凭饭票可以直接在指定食堂换取定量餐食。
华东化工学院学生食堂饭票
饭票属于“单位内部票证”,主要用于工厂、机关、学校等集体食堂,其流通范围限于单位内部,不参与社会商品交换。这种方式在社会管理、单位部门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大圆明园校区饭票
因为解放后我国相当长时期实行物资配给制度,购买饭票时除了交人民币,还需要搭配相当数量的粮票,后期配给制度取消,就直接用人民币等额换取饭票了。
即使到现代,我们已经普遍使用“电子支付”了,各种电子“饭卡”依旧在各单位食堂餐厅扮演着重要的“饭票”角色,无他,使用和管理方便耳。
1958年山东莱阳结核病防治所病员食堂饭票
饭票的票面一般包括单位名称、票名、面额、年份、图案、公私章及“内部使用、对外无效”的简要说明等内容。计量单位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五十年代初的饭票,是以“斤”、“两”(16两制)为计量单位,菜票以“元”为单位,还有的以“餐”、“天”为单位。
各种饭菜票
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后,饭票基本上改用新市制印刷,菜票以“元”、“角”、“分”为单位计算,菜票面额最小的有“半分”。推行“公制”以后,饭票都以“公斤”、“克”为计量单位。
邢台新城炼铁粉碎营食堂饭票
饭票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称“饭票”、“菜票”的,也有具体细化到食物名称的,粗略算来有几十种之多。
最早饭菜票制度采用的是一次性票,即饭、菜不分,只分早、中、晚餐三款,凭票供应,如下图。
1955年九江一中用膳证
后期主粮和副食品是分开的,如主粮有“主食券”、“大米饭票”、“细饭票”、“馒头票”、“面券”等等,菜票有“副食票”、“菜票”等等,如下图。
70年代末馒头票
80年代开始到现今,主副食又不分开了,统一用“饭票”、“菜票”、“餐券”的名称,如下图。
海南师范学院第二食堂餐券
饭票的材质早期多为纸质,因为饭票是多次反复使用的“实用品”,纸票不耐脏,无法清洗,也很容易扯坏,使用周期短,为了方便耐用,后期很多单位都改成了塑料材质。
上海冶炼总厂塑料菜票
有的饭票设计用心,印制非常精美,如很多大型国企的饭票常带有工业元素,但多数单位只图方便实用,印制很粗劣,尤其以塑料材质的为甚。
1958年芜湖造船厂饭票
印制精美的90年代北京大学菜票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我国各大印钞厂的饭票,不但印制精致美观,有的还用上了水印等防伪手段,确实配得上“印钞厂”这三个字的身份。
北京印钞厂食堂饭票
饭、菜票每天都要分类清点、交接、轧帐、消毒、捆扎、保管,其工作量之大令人头疼,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在各单位中,实物饭票逐渐被淘汰了,现如今基本被电子饭卡所代替。电子饭卡拥有实物饭票全部功能,还具备更加方便快捷卫生的优势。反倒是一些短期的场合——比如酒店住宿、工地、运动会、商业聚会等,还在大量使用实物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