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说起盗墓这件事,不少人脑海里蹦出来的场景可能是一群黑衣蒙面人,趁着夜色,扛着锹铲、抱着罗盘,一头扎进荒郊野岭里挖掘古墓。
但今天的这个故事,比这复杂得多,也刺激得多。这可是一个用吊车、用七八辆卡车、用专业考古知识和摄影技巧实施的大案,主角还是一位从摄影师“转行”盗墓贼的大盗。这一整套操作下来,不仅惊动了全国的文物部门,甚至把美国的古董商也给牵扯进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起发生在陕西西安的盗墓案,一桩盗走27吨国宝石椁的大案。
“敬陵”的秘密事件发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无名古墓中,别看名字不起眼,但其实大有来头。这个古墓属于唐代贞顺皇后,也就是玄宗的妃子,武惠妃。
这位妃子是武则天的侄女,地位非常显赫,她的墓也非常豪华。这个古墓一直被称为“敬陵”,但在历史上并没有被特别重视,直到盗墓贼的出现,这座古墓才真正进入了公众视野。
在这个盗墓案之前,“敬陵”一直被认为只是个普通古墓,所以即便历史悠久,附近村民知道的也不多。然而,这些村民不知道的是,这里埋藏着的石椁极其珍贵,属于顶级文物。石椁是什么呢?
它就是套在棺材外的石制外壳,通常出现在地位显赫的贵族墓葬里,用来彰显死者生前的尊贵身份。
它不仅沉重,还雕刻精美,上面有大量精细的装饰。尤其是敬陵里的这座石椁,重量高达27吨,这么个大家伙,盗墓贼们硬是给拆成了31块,把它运了出去,偷运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杨彬,就是这起大案的主犯,也是个“人物”。他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盗墓贼,他最初是个摄影师,曾经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靠拍电影为生。
但冥冥之中似乎有些因缘际会,他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关于盗墓的电影,深受刺激和启发,从此开始对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慢慢地,这种兴趣变得不再单纯,他决定放下摄影机,捡起锹铲,走上了盗墓这条不归路。
杨彬的盗墓之路如果说杨彬之前是一名正常的摄影师,那么从他下海做生意失败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盗墓“职业生涯”。1992年他辞职下海,做起了服装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三年后宣告倒闭。
生意失败的打击,加上他对文物的执迷,使他彻底迈入了盗墓的世界。他组建了一支小队伍,开始研究古墓的布局和文物的价值,动起了盗墓和倒卖文物的念头。
盗墓是一项危险的“事业”,杨彬自然知道,但他凭借自己的摄影技巧和专业知识,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盗掘行为。2004年5月,杨彬和他的团队盯上了陕西西安市庞留村旁的一座无名古墓。
这个古墓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盗,里面大部分的珍贵陪葬品早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一座沉重的石椁。一般盗墓贼可能就此放弃,但杨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座石椁的价值。它的精美雕刻和复杂的形制让杨彬意识到,这绝不是一般的无名古墓。
在几番调查之后,杨彬决定铤而走险。他和团队趁着夜色行动,带着吊车和七八辆卡车,花了一年多时间,前后六次通宵作业,把这座重达27吨的石椁拆解成31块,逐一运走。
整个过程极其复杂,墓穴离地面有12米高,石椁又重又大,必须分块搬运。为了防止惊动附近的村民和执法部门,杨彬甚至派出了一支“分队”看守村民,威胁那些试图靠近的人。
一座石椁,27吨重,怎么运出墓穴的?吊车、卡车、绳索,这些都是杨彬团队的作案工具。他们在深夜行动,用吊车将石椁分块吊出,通过车辆运往广州,再通过香港将它运出境外。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跨国文物走私,最终,这些石椁部件被卖给了一位美国的古董商人。据说,这座石椁被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这对杨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般来说,盗墓贼的作案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销赃之后立刻销声匿迹。但杨彬却有个不太“职业”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拍照。
可能是因为之前当摄影师的缘故,他在盗墓的过程中拍下了大量的照片,详细记录了整个盗掘和搬运的过程。这些照片本来是为了记录文物的价值,以便更好地销赃,但没想到,最终成了他自己最大的“罪证”。
五年的跨国追索杨彬可能没有料到,自己的这次“得手”引发了中美两国的合作追索,也成了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2006年,陕西吕氏家族盗墓案告破,警方在调查中意外找到了属于杨彬的一些物证:一把土制猎枪、一堆用于爆破墓穴的雷管,还有一个移动硬盘。这个硬盘里面储存了杨彬拍摄的所有盗卖文物的照片,共计5232张,详细记录了作案的过程。
这些照片给警方带来了宝贵的线索。他们发现了杨彬盗取的正是敬陵的石椁,而这一切被拍得清清楚楚。
警方随后联合文物专家开始对这些照片进行分析,经过长时间的比对,他们确认了石椁的来源——陕西庞留村的无名古墓,也就是贞顺皇后的敬陵。于是,警方展开了艰苦的追索工作。
追回文物的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些被盗的石椁已经被运到了美国,跨国追索面临着许多法律和外交上的难题。
陕西文物稽查大队与国际刑警组织展开了长达两年的交涉,多次奔赴香港和美国进行谈判。最终,依据《中美文化财产保护谅解备忘录》,美国方面同意归还这些非法流失的文物。
2010年,唐贞顺皇后敬陵的石椁终于被成功追回,并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安放展示。而这次追索行动也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成为了文物保护史上的一次成功案例。
除了石椁本身,敬陵中的五幅壁画也于2011年被从美国追回。这些壁画和石椁共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也见证了这场跨国寻宝之路的艰辛和复杂。
杨彬最终也难逃法律的制裁。2007年,他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是对他多年来盗墓行为的惩罚,也是对他破坏国家文化遗产的严厉警告。文物部门在杨彬的硬盘中找到了大量的盗卖文物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破案的关键证据,也帮助追回了不少其他流失的文物。
“文化守护者”与“盗墓狂徒”在杨彬被捕后,人们不禁感叹,一个曾经的摄影师,因为对文物的痴迷,最终走上了盗墓贼的道路。他不是那种简单的“蛮干”型盗墓贼,而是一个有着专业知识和手段的犯罪者。
他对古墓的了解、对文物的研究,都让他的作案过程显得专业且精密。然而,这些“才能”并没有用在正途,反而成为了他犯罪的工具。
在这场长达五年的跨国缉凶与寻宝之路中,文物稽查大队和考古专家们展现出了极大的毅力和智慧。他们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让这些流失的国宝回到了祖国。这不仅是一次侦破盗墓案件的胜利,更是一场文化保护战的胜利。
唐代贞顺皇后的石椁和壁画重新回到了陕西,回到了它们应有的位置。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向人们诉说着大唐的故事,也讲述着那些年发生的惊险一幕。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象征,它们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和心血。杨彬之所以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不仅是因为他触犯了法律,更是因为他破坏了属于全民族的历史记忆。那些雕刻在石椁上的花纹,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结语随着贞顺皇后石椁和壁画的成功追回,这段历史也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如今,杨彬被绳之以法,而那些曾经被拆解、散落的国宝,终于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重新拼接,焕发出属于它们的光彩。
这不仅是一段国宝的传奇经历,更是一段关于文化守护者与盗墓狂徒之间的较量史。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也需要更多像文物稽查大队那样的守护者,以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