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23岁的马哈茂德二世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任苏丹;1817年后,马哈茂德二世终于有了亲政的机会,随后开启了他酝酿已久的改革大业,这就是著名的奥斯曼帝国近现代化改革。
1826年奥斯曼近卫军因反对苏丹的军事改革而叛乱,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集结自己的改革大军镇压了近卫军,史称“吉祥事变”。而在彻底清除镇压了近卫军之后,矢志在各个领域均有一番作为的马哈茂德二世生命却只剩下了13年的时间......
改革的苏丹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为了给他期待已久的彻底改革打下基础并付诸实施,在奥斯曼帝国军事、行政、经济、宗教、思想文化和社会方面开启了全面改革。尽管迫于保守势力的压力,马哈茂德二世也不得不在有些方面做一些表面文章,但改革终究还是进行了下去。
在马哈茂德二世竭力改革的十多年中,他遇到过太多的敌人,有曾经既得利益的保守集团、思想落后不甚开明的宗教团体、别有用心的外国势力;也有长久以来形成习惯的穆斯林旧俗和难以撼动的伊斯兰教义。
在这一段艰辛岁月中,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需要面对种种问题和各式反对者,但他还是展现出了在其祖先身上都罕见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苏丹本人不辞辛劳地工作,其目标是要尽快用一种新的秩序来替代奥斯曼帝国的旧秩序!
马哈茂德二世
同时为了让帝国的臣民从他们习惯了数个世纪之久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让他们去采纳一种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未曾尝试、十分陌生的新的生活方式,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本人还以身作则,带头学习西方欧洲人的新式文明习惯和生活方式。
尽管帝国宗教体系里那些活在过去之中的人已经无力逆转这种趋势,但他们依然不可避免地暗中仇视这种近现代化的变革。另一方面,一部分从过去中走出来的土耳其新官僚中,则产生了更具现代意识的个体。
这部分能够接受改革的先进群体采纳了成本更加高昂的西方生活方式,同时在陌生而仍显无序的政府机构里按照西方的方式进行工作。他们缺乏可以保证他们安全的依靠,也没有过去统治国家的世袭阶层习以为常的那种紧密的个人关系和忠诚体系。
而作为拥有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和思维方式的西方化的公务人员,这些管理国家的人与被管理者之间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鸿沟。不仅如此,由于这些“公仆”还不具备公共道德的约束,他们完全可能像旧官僚一样腐败。
所以马哈茂德二世苏丹的改革远远没有结束,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衰落老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次偶然“睁眼看世界”罢了。而就当马哈茂德决心继续深化改革的时候,1839年7月1日,55岁的马哈茂德苏丹去世了......
战与和在马哈茂德二世改革的前半段时期内,苏丹终于可以不再受到来自国外的威胁了。要知道第七次和第八次俄土战争以及帝国内部的希腊独立战争可实实在在把马哈茂德苏丹给折腾得够呛。
当然改革前期的相对和平环境,也是苏丹想尽办法才营造出来的。即便如此,当时对苏丹充满威胁的附庸——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也在利用这段时间重建他在纳瓦里诺损失掉的舰队,并且扩充他那支大量委任法国军官、近现代改革后的陆军。
此时的埃及跟它的奥斯曼“宗主国”关系可谓相当微妙:名义上穆罕默德・阿里只是苏丹派去埃及的总督,但实际上已经清除埃及马木留克集团和完成近现代改革的穆罕默德・阿里,已经悄悄在埃及建立了“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实际上已经独立。
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
而在希腊独立战争中,苏丹也不得不向穆罕默德・阿里请求援兵来镇压希腊人的起义。出于对阿里的酬谢,苏丹还把克里特帕夏辖区也交给了穆罕默德・阿里。但阿里却未能如愿得到叙利亚帕夏辖区,所以在阿里看来,这是苏丹未能信守诺言的表现。
于是等到了1832年,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就准备为此复仇:他以自己与阿卡帕夏(阿卡帕夏的辖区是通往叙利亚的钥匙)的私人恩怨为借口,派他的儿子——易卜拉欣率领大军前去抢夺叙利亚!
易卜拉欣凭借着改革后的近代化埃及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加沙和耶路撒冷,接着又在埃及舰队的支援下攻克了阿卡。随后,易卜拉欣就开始朝着阿勒颇和大马士革全速进军。
虽然此时奥斯曼帝国也已经开始军事改革,但新军刚刚组建不久,尚未经过战争的洗礼。加上此前传统的奥斯曼近卫军和西帕希封建骑兵已经被清除干净,所以在而面对久经战阵的埃及军队时,马哈茂德的新军自然连吃败仗。
埃及的易卜拉欣接着翻越了托鲁斯山脉,夺取了安纳托利亚中心地带的科尼亚,继而又一直前进到布尔萨。甚至他还把目光投向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而在穆罕默德・阿里看来,奥斯曼帝国势必灭亡!
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
野心颇大的穆罕默德・阿里一直梦想着可以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废墟之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有鉴于前线战况的顺风顺水,如今穆罕默德・阿里和易卜拉欣父子俩似乎真的觉得奥斯曼灭亡之日已到......
于是战争的恐慌便迅速席卷了伊斯坦布尔,马哈茂德苏丹见此情形只得派人向英国政府紧急求援。英国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坎宁强烈支持向奥斯曼苏丹提供援助,但著名的鹰派人物巴麦尊勋爵则拒绝了这一请求,因为巴麦尊勋爵此刻一心想要执行裁军的政策。
这样一来,马哈茂德苏丹别无选择,只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宿敌——俄国人求援。俄罗斯帝国的军队永远都做好了出征的准备,于是沙皇欣然同意了马哈茂德的请求。1833年年初,一支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发的俄罗斯舰队运来了6000名俄军......
一开始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入口附近登陆,奉命前来协助伊斯坦布尔的防御事务。六个星期之后,一支规模大一倍的俄军又从敖德萨赶来。沙皇的军队占据了斯库塔里的巨人山,从而控制了伊斯坦布尔。
而在所有外国人当中,此时仅有俄国人能见到苏丹马哈茂德本人,俄国人也暂时获得了一些特权。俄国士兵和水手也开始出现在了伊斯坦布尔的街头,俄罗斯军官则被召集进城协助奥斯曼军队的训练和指挥。
亨利・约翰・坦普尔・帕麦斯顿
埃及的易卜拉欣本打算朝着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军,但鉴于强大俄军的存在,他谨慎地选择了以他父亲——穆罕默德・阿里的名义进行谈判。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政府终于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意识到了俄国开始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了。所以在英国巴麦尊勋爵的主导下,英法两国向苏丹施加了巨大的外交压力,要求他立即让俄国人撤军。而作为交换,英法两国保证让穆罕默德・阿里撤军,并且担保他不再来犯。
于是乎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发布了一道诏书,承认穆罕默德・阿里不仅拥有埃及和克里特帕夏辖区,还拥有叙利亚、大马士革、的黎波里、阿勒颇和阿达纳的管辖权。并在穆罕默德・阿里的有生之年,他都可以保有这些帕夏辖区,但却不保证易卜拉欣或其他继承人在他死后可以继承这些领地。随后苏丹与俄罗斯单独签署了《欣卡尔—伊斯凯莱西和约》(Treaty of Hunkiar Iskelessi),与俄国结成了攻守同盟。根据该和约,俄军将从伊斯坦布尔撤退,但根据和约里的一项秘密条款,俄国军舰却随时可以自由通行海峡。此外,除非俄国同意,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获得自由通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权利。而且,在俄国认为合适的时候,它还有权派遣其陆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登陆。总而言之俄国人未发一枪一弹就在奥斯曼帝国获得了好处。
壮志未酬虽然这场短暂的奥斯曼-埃及战争结束了,但对于马哈茂德苏丹来说,他决不可能长期忍受自己那么一大片亚洲领土掌握在一个叛臣的手中。而且穆罕默德・阿里还野心勃勃地想把这片领土变成一块实际上独立于奥斯曼帝国政府的世袭帕夏辖区。
1838年,穆罕默德・阿里拒绝继续向奥斯曼帝国政府纳贡,此举实际上相当于宣布独立。马哈茂德苏丹便下定决心要彻底消灭穆罕默德・阿里!于是他在幼发拉底河流域集结了一支军队,准备进军叙利亚,并于1839年向穆罕默德・阿里宣战。
由于穆罕默德・阿里在叙利亚地区的统治比苏丹残暴得多,所以叙利亚的大部分居民都对穆罕默德・阿里心怀不满。与此同时,马哈茂德还派遣了一支舰队沿着叙利亚海岸推进,与陆军两路并进。但战争的结果却让人大出所料:奥斯曼陆海两路远征军都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苏丹手下的不少部队甚至被埃及人用金子收买以致临阵脱逃,导致他的军队被埃及军队打得大败。
至于奥斯曼的海上舰队的命运则更加悲惨:舰队的指挥官背信弃义,把舰队直接带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将其献给了穆罕默德・阿里。苏丹马哈茂德二世的军事改革成果遭到了怀疑。
看到这种情况,很多西方国家十分担心俄国会第二次出兵干涉,再让俄国人捡到一次大便宜。于是西方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在奥斯曼帝国内的利益,它们秘密拟定了条约,力求彻底解决土耳其—埃及问题。但法国人则出于自己的利益,支持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反对苏丹,因此拒绝合作。而意在寻求和解的俄罗斯反而参与了进来,甚至提出可以放弃在达达尼尔海峡航行的垄断权利。
于是在伦敦召开了一次会议,英国、俄国和奥地利在会上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协议,如果穆罕默德・阿里从叙利亚撤军,并且把奥斯曼舰队归还给苏丹,那么列强将承认他在埃及的世袭帕夏地位以及他在叙利亚的终身帕夏地位。但如果穆罕默德・阿里拒绝,那么三国的舰队就会封锁埃及和叙利亚。
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自然拒绝了最后通牒,于是一支英国舰队便出现在了叙利亚海岸,接连摧毁了贝鲁特和阿卡的要塞。接着登陆的英军在反对穆罕默德·阿里暴政的阿拉伯起义军帮助下,击败了当地的埃及占领军。
英国人的此举大大激怒了法国人,法国甚至一度威胁要与英国开战。但时任法国国王的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很快就意识到,对英国人威胁开战毫无作用,因为此时的英国可是“日不落帝国”。随后英国舰队在海军上将纳皮尔(Admiral Napier)的指挥下来到了亚历山大港,威胁要炮轰港口。穆罕默德・阿里担心亚历山大港会重蹈阿卡的覆辙,只好同意和谈。为此他归还了苏丹的舰队,恢复向苏丹纳贡,并且同意裁军。
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
而作为回报,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的世袭地位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阿里的军队也从叙利亚撤了出来,让叙利亚和克里特两个帕夏辖区一同回到奥斯曼帝国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1841年,包括法国在内的列国在伦敦签署协议,正式确认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为奥斯曼帝国领海,和平时期禁止他国战舰驶入。这项协议对奥斯曼帝国来说十分有利,但与1833年奥斯曼帝国对俄罗斯的承诺相矛盾,所以等到12年后的1853年,这一埋藏下的冲突终于爆发......
但这就是未来的事情了,至少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没有见证这一切。苏丹既没有看到他的军队惨败于他的附庸之手,也没有看到后来让人振奋的结局,因为他在1839年7月1日就去世了。
据传言,马哈茂德二世最终是死于肺结核,另有传闻指出他于1839年在阿斯马苏丹那宫被谋杀。无论如何,马哈茂德二世这位矢志改革、力图挽救帝国的君主还是离开了人世,死后大量土耳其群众参加马哈茂德二世的葬礼,向他致意......
纵观奥斯曼帝国历代统治者,如果说要评一个“最伟大苏丹”的头衔的话,马哈茂德二世定然可以名列其中。诚然他在开疆拓土、战争征伐上远不如“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那般英明神武;在立法文治、外交统治上也不如“立法者”苏莱曼一世那般文修武备。但他却开启了奥斯曼帝国,乃至日后土耳其国家最为重要的近代化改革!
马哈茂德二世
与马哈茂德二世那些伟大的先祖不同,他既不是一位出色军事统帅,对外交也不在行,甚至在他的统治之下,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还不断萎缩,拉开了奥斯曼帝国最终解体的序幕。但,凭借马哈茂德二世个人的统治能力和具有远见的规划,奥斯曼帝国短暂的止住了日渐下滑的颓势,罕见的从内部打破了顽固反动势力的枷锁,开始朝着一个现代国家的方向缓慢前行......
所以,在马哈茂德二世百年之后,有人称他为开明的君主和改革者,因为他尽其所能让遥遥欲坠的帝国走向现代化;也有人称他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彼得大帝;还有人称他为奥斯曼改革的始祖,有开明专制君主之称......
不管怎样,马哈茂德二世苏丹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境内发生了诸多大事件,同期的世界也在快速向前发展,而衰朽的奥斯曼帝国也先于其他东方古国一步,开启了近现代化的改革。
在马哈茂德死后,他16岁的儿子——阿卜杜勒・迈吉德(Abdul Mejid)继位成为了帝国新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苏丹则按照父亲生前的规划,继承马哈茂德的遗志,推行坦志麦特改革,终于使奥斯曼土耳其于1839年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