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旧影话九江|九江商业浮光,1946年

冯晓晖 2024-11-28 23:41:11

文 / 冯晓晖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深入挖掘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多维度地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本篇资料】

来源:《工商新闻》周报,第9期

日期: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二月二十八日

标题:九江商业浮光

作者:钟贞全

【背景说明】

《工商新闻》周报创刊于 1946 年 11 月,出版商为工商新闻杂志社,出版地在南京。根据现有的资料,该杂志可能在 1948 年停办。

本文仅有千余字,介绍九江商业的没落和弊端。作者钟贞全,情况不详。本篇的从文风及内容来看,很可能是上一篇《没落了的九江》的作者。

编者修订的原文中的错别字及标点。

【正文】

【九江通讯】九江商业浮光

九江是长江中游的交通要道,江西的吞吐口,在商业上的地位,仅不过是一个转运站而已。虽然有十四万多人口,但购买力异常薄弱,只要在街上走走,张眼便望见每个店里的伙友们,都挂着一副忧容,没精打采的坐着冷柜台,守望着顾客的光临。

九江的货物,除运之外,在此仅有谷销,至于整趸批发交易却很少。它较南昌,距货源地(商业中心上海)虽然近了一段路途,节省了三百多里的运费开支,成本照理当然较低,换句话说,九江的货应该比南昌便宜一点,可是并不,往往九江的货反比南昌要贵,因此江西内地各县所需的货物,便多在南昌采购。而且九江的价格出入很大,同样的货,甲店与乙店相差悬殊,如果是生客,初到九江,往往会大上其当;即是老九江,也抱着「货走三家不上当」的观念,每办一件货物,总得跑遍各家,然后将各家价格作一总比较,再行决定,因此形成问的多而购的少。

不克建立昭著的信实,也是九江商人的一个大毛病,例如照相业,最近会演过一次生存竞争,各家门首及交通要口,都贴着五花八门醍目的巨型广告,以「周年纪念,冬季大廉价,开幕纪念」等名称,竞相号召。其中有「名符其实」的,但亦有「名不副实」的,如普通一般价目是四吋三千至四千元,却会临时提高至五千元,满码八折,结果远仍是四千元。如此欺骗顾客,也即是自塞门路。这正是九江商人的大缺点。

九江商业之所以日见黯淡,游资作崇与高利贷横行,也为其中一大症结,因商业无起色,大部分私人资本,不愿投向商业,多转向于高利贷,不但私人资本如是,更有若干商业银行,也在「大开暗盘」,商人在周转不灵时,只好任其盘剥。被高利贷压倒者,计有轰动一时的老庆和银楼,与大中华五金号,此多陆续被迫倒闭的,也不在少。这又是九江商业的一大危机。

【编后记】

本文浅显易懂,不需要解说。江西商业的中心,一直在南昌,无论九江开埠后有多么繁华,但它只是个大型转运站,并非全省货物批发零售的集散地。

编者近两年来一直在研究,九江近代衰落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哪些是时代所决定的?哪些是历史上就形成的。目前有了一些领悟,但还远远不够。

本篇写得很锐利。如果以编者之前转发的那些回忆九江商业的文章来看,您这座城市的商人如圣人一般,宽以待人、童叟无欺、大方豪爽、爱国爱民。真是这样吗?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了一个九江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