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被列入台湾大学教材里的五位著名共产党将领都是谁?

过隙弹指间 2025-03-14 09:23:24

2015年的时候,有本叫做《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采》的书,在海峡两岸火了起来,受到了大家的广泛。

这本书里讲了十个将军的一辈子经历、他们的个性,还有他们指挥的那些大战役。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书里头都一一介绍了。从他们的成长到带兵打仗,都写得清清楚楚。通过这些故事,你能了解到这些将领的特别之处,还有他们怎么在战场上赢得胜利。

真没想到,台湾大学出的这本教材书挺特别,里头不光讲了国民党军的五位大将,像黄百韬、孙立人、胡琏、邱清泉、刘玉章,就连共产党那边的五位将军也都被收了进去。

哎,说来听听,那五位上了台湾大学教材的共产党大将军到底是谁呢?

他们各自都走过了怎样一段动人心弦、值得歌颂的战争时光呢?

【红军之父——朱德】

说起共产党里的厉害将领,朱老总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头一号人物。

在台湾大学的教材里,朱老总被尊称为“红军的开创者”。

他得到这个称号,主要是因为他多次把起义队伍从困境中拉出来,让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得以延续,留下了希望的火种。

其实,在中国革命刚开始那会儿,朱德跟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比起来,经验没那么丰富,位置也没那么高,官职也不是特别显眼。

在南昌起义的三支队伍里头,朱德带领的九军教育团人数最少,就那么三个连的兄弟。

起义没成功后,周总理就让朱德当上了先遣司令,他带着先遣队先往南走,给大部队探好路。

那时候,朱德和先头部队的主要活儿就是搞政治宣传,告诉大家革命的好处,还得想办法给队伍弄吃的喝的,保障后勤。

朱老总真正成为起义将士心中的依靠,得从国民党大军开始围追堵截起义部队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国民党大军对起义部队发起了猛烈的围剿,形势相当严峻。但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朱老总站了出来,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指挥,让起义将士们看到了希望。朱老总不仅英勇善战,更懂得如何凝聚人心。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让起义将士们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也让大家相信,只要有他在,起义部队就有出路。就这样,朱老总逐渐成为了起义将士们心中的主心骨,带领大家共同面对困难,迎接胜利。

南昌起义的队伍往南走的时候,一路上被国民党的大部队追着打,各个部队都损失很重。

朱德带着队伍抵达潮汕时,碰巧撞上了一队大约二百来号人,他们刚从战场上败下阵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南下的主力军在潮汕吃了大亏,队伍都散了。

一听到那消息,士兵们脸上都写满了失望,还有人直接嚷嚷着要解散队伍算了。

就在大军被强敌团团围住,人少力量弱,又没人帮忙的紧要关头,朱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他斩钉截铁地激励着大家说:“咱们得把南昌起义的火给续上,我有把握带着大伙儿冲出敌人的圈子!咱们拧成一股绳,革命这条路,咱们得走到黑!”

接着,朱德概括了四条重要经验:得赶紧找到党组织,保护好现有的队伍力量,朝着敌人防守不那么严的东北方向冲出去,还得让党员们起到带头作用,把全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给做好。

朱老总给出的这些建议,就像是给这支走投无路的部队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们找到了前进的路。

他领头,带着部队经过福建,一路上边战斗边前进,成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

走到福建武平那会儿,队伍就剩下1500多号人了,大伙儿又冷又饿,啥吃的都没有,也没个援军,队伍再次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关键时刻,朱德再次挺身而出,他对大家伙儿说了一番鼓舞人心的话:“咱们这次起义虽然没成,但革命的火种不能灭!大伙儿得擦亮眼睛,瞅瞅革命的未来。咱们现在的处境,就像俄国1905年那会儿,黑夜总会过去!只要咱信念不倒,队伍不散,革命就有希望!”

朱老总那场演讲,说得铿锵有力,真心让人信服。陈毅元帅后来聊起这事儿,就说:“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多亏了朱老总,他给我们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要不是总司令带着我们,那会儿这队伍可能早就散了。”

朱德这次的发言,对起义军剩下的部队来说是个重要拐点。它让官兵们的想法统一了起来,改变了之前大家思想混乱、人心不齐的状况,极大地增强了大家的革命斗志。

可以说,朱德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靠着那种啥也不怕的革命勇气,一次次站出来挑大梁,带着队伍走出困境,这才让中国革命的火苗得以延续。

之后,朱老总指挥着南昌起义的那支队伍,一路辗转到了湘南地区。到了1928年4月,他们抵达了井冈山,跟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合了。

两队人马并为一股,组建了咱们中国的头一支主要红军队伍,那就是红四军。

朱老总亲自挑起了红四军军长的大梁,成了咱们军队里头第一个最高的军事头头儿,也因此赢得了“红军之父”的美名。

【红军政工——罗荣桓】

在新中国的十大元帅里,罗帅绝对是独一份的存在。其他人都是靠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当上元帅的,但罗帅呢,他是因为一辈子都在搞政治工作,这才被选上的。

从红军那会儿做起连队的党代表,一直到后来当上解放军的总政治部主任,罗帅可是亲身经历了咱们军队政治工作从一开始摸索,到后来发展壮大,再到最后成熟完善的全过程。

1927年9月份,毛主席在江西的永新三湾搞了个大动作,叫“三湾改编”。他主张在每个连队里都建上共产党的支部。

那时候,红军的队伍构成相当多样,里面有工人、农民,还有城里的小生意人。队伍里头,各种不是无产阶级的想法特别多。

毛主席有个很重要的想法,那就是“支部得建在连队里”。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让共产党更好地领导部队,确保军队始终是无产阶级的铁军。

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没咋看重那个建军的原则,真正把它当回事儿去落实的党员干部也寥寥无几。

罗帅可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率先在连队里搞起了党支部,还一手组建起了我军头一遭的党员士兵小分队。

毛主席后来对罗帅的成就大加赞赏,他说:“党代表带得好,整个连队就棒,罗荣桓给我们树立了个好榜样!”

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那会儿,罗帅又一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大放异彩。

他从头到尾都参与了毛主席的“古田会议决议”的制定过程,包括起草、商量和修改,就因为这事儿,他被选为了红四军前委委员。

毛主席对罗帅赞不绝口,直夸道:“咱们可真是晚了一步才发现这位同志,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啊!”

罗帅离开古田后,马上就挑起了红军二纵队政委的重担。

这支部队老军阀作风挺浓,为了让队伍纪律严明,落实好古田会议的精神,罗帅铁了心要好好整顿二纵的思想风貌。

他在队伍里头不断强调各种规矩,让各个支部一条一条地查找战士们有哪些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士兵心里不太乐意,罗帅便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引导,同时还指出了他们的问题。他把这些士兵的检查结果告诉了所有党员,让大家一起来聊聊,出出主意。

没多久,二纵里面就开始流行起互相盯着、互相指出来问题的风气,大家以前的那些坏毛病,很快就都被一一翻了出来。

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说了也不改的官兵,罗帅就号召大家一起指出来,教育他们,还组织了一场认真的思想交流,帮他们改正。

经过好几个月,二纵的整体状态大变样了,精神头十足。

抗战那会儿,罗帅指挥着八路军115师,悄悄摸进了山东敌人的后方。他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在山东那片地界上,搞起了敌后战斗。

在罗帅动身前往山东打仗之前,毛主席就已经有了深远的打算,他说:“山东那边,有个罗荣桓就足够了,他能把山东的局面给搞活,这样一来,全国的局势也都能跟着灵动起来。”

之后,罗帅真的在敌后区域建起了大片大片的根据地,一点点地侵占敌人的控制区,给山东抗日战场赢得了胜利的基础。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罗帅在四大野战军中最大的那支——四野,挑起了大梁。他把那上百万的大军管理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

四野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全靠罗帅在背后把政治工作做得扎实到位。

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东北局跟毛主席说,他们那儿兵力不够使。结果毛主席一听,直接大手一摆,信心满满地说:“有罗荣桓在那儿呢,他肯定能有辙。”

不出所料,罗荣桓很快就搞起了164个后备部队,在劳动力只有27万的松江地区,他愣是鼓动了8万青年去当兵。

这样出色的政治表现和才智,真是“红色政工”这个称号的当之无愧的代表。

【红旗军神——刘伯承】

大家都知道刘伯承有个称号叫“军神”,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像咱们小时候在课本里读到的那样,他做手术时硬是没打麻药。

1916年新年那天,北洋的大佬袁世凯居然宣布自己要当皇帝了。这事儿一出,各地的革命队伍立马炸了锅,大家纷纷站出来,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行动。

这时候,刘帅刚从上海回到四川,挑起了领导革命的重任,他接过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的大旗。

刘帅带着护国军,一路冲锋陷阵,打下了北洋军阀的重要地盘丰都。

听说丰都城被攻陷,敌人火速派了大约七八个团的军队来进攻。

刘伯承一看兵力差距太大,立马决定,赶紧下令让大家撤出城去。

就在队伍边撤退边与敌人交火时,刘帅旁边有个士兵因为身体露得太多,结果被敌人的火力给盯上了,处境很危险。

关键时刻,刘帅猛地一扑,把那人按倒在地。就在这时,倒霉的是,一颗子弹嗖地飞来,直接穿过了他的右眼,打进了脑袋里。

刘伯承被手下的人悄悄安排到村里的一户农家去养伤。在那位老乡的普通治疗和细心照顾下,刘帅的头顶伤口没多久就好了许多,但他的眼睛伤势却越来越糟糕。

然后,他就自己一个人去了重庆宽仁医院看病。

到医院时,刘帅的眼睛肿得跟个大桃子似的,眼窝里面的肉都快烂没了。

还好事情还有转机,医院迅速给他找了一位很有经验的德国军医,打算马上给他做手术。

考虑到刘帅伤得很重,医生仔细琢磨了好久,最后认真制定了手术计划:全麻、备好血袋、供氧这些都安排妥当了。

手术前,刘伯承从医生那里听到一个情况,说是他眼睛的伤势离大脑太近,如果用麻醉可能会有风险,可能会影响大脑神经功能。

刘伯承稍微想了想,就做了个让医生大吃一惊的决定:他决定不上麻药。

他怕打了麻醉药会影响脑子,以后领兵打仗会出岔子。

刘帅提的那要求,直接把医生给惊到了,医生连连摆手说:“那可不成!万一有个啥闪失,咋整啊?”

就算这位德国大夫经历过一战的残酷,医治了数不清的病人,却也从来没听哪个病人提过这样的要求。

到最后,还是刘伯承找了自个儿的弟弟来担保,医生这才松口,答应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给他动手术。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刘伯承硬是用他那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力,硬扛了医生足足74刀。

经过这件事,刘伯承被大家称为“军神”。

在中共的高级将领里,刘帅算是受伤挺频繁的一位。

他这辈子受过11次伤,9次都差点儿没命。

刘帅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说我打仗有啥心得,那都是子弹教给我的。”他总是这么说,意思很明确:他打仗的经验,都是从实战的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刘帅没有华丽的辞藻,讲得直白又实在,他说,所有的战术策略,都是从子弹的呼啸声中领悟到的。

【红旗儒将——陈毅】

在十大元帅里头,陈毅算是个特例,他既能文又能武,是个少有的“儒将”。不光军事指挥上有一套,文学素养也相当高。

他的文采斐然,赢得了好多大人物的赞赏。中国著名的剧作家曹禺都夸过他,文学家夏衍也夸他的言辞精彩绝伦,诗人柳亚子更是说他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陈毅五岁那年,在家门口的私塾里头开始上学。才过了半年多,他六岁半的时候,四书就全部读打小他就特别聪明,文学上的天赋那是杠杠的,书只要看上三遍,就能倒背如流。

要不是生在那动乱的年代,陈帅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文豪呢。

由于战争的影响,他果断放弃文学追求,决定投身武艺,去了四川讲武堂深造。

1919年,陈毅跑到法国去边打工边学习,他花了两年时间,一边钻研社会主义的那些道理,一边大量看欧洲的文学作品。这些经历为他以后投身共产主义革命,还有成为大家口中的儒将,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陈毅在法国的时候,就开始热衷于写东西了,不管是诗歌、杂七杂八的感想,还是对时事的点评,他都写得不少。

1923年春,陈毅踏上了翻译法国文学作品的道路,他还琢磨着怎么用马列主义的理念给中国文学添把火。

那时候,陈毅跟好多作家都打得火热,简直就像个文化人了。

之后,陈毅曾这样回忆道:“我其实对军事没那么感兴趣,我更喜欢艺术。我心里琢磨着当记者,还想写点小说呢。”

哎,没想到的是,现实太残酷,把他的梦想给狠狠打破了。

1925年那会儿,国内革命的风头越来越猛,陈毅一看这形势,干脆放下了笔,拿起枪杆子,一心一意地投身到革命里头去了。

起初,他主要是负责工会事务、学生活动还有统战方面的文字工作。后来,他慢慢转到了军事指挥的岗位上,带着队伍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大功,最终被授予了元帅的称号。

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陈毅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特别是写诗这个爱好一直没丢。

陈毅可是党内写诗的一把好手,他的作品被整理出版了不少,像《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试稿》这些都是。

因为都喜欢诗歌,陈毅和毛主席除了革命工作,又多了一个交流的好方式。

毛主席在党内一直秉持着公事公办的原则,很少聊起工作之外的话题,但陈毅却是个特别的存在。他对其他人都是一本正经地谈工作,可跟陈毅在一起时,却有所不同。陈毅总能让他放下那份严肃,聊些工作之外的事情,这在党内可是少有的情况。

他们俩在诗歌上有着深厚的交情,相互欣赏对方的才华,还经常一起讨论、改进诗作。毛主席尽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还是会抽空帮他修改一些诗句。

不说陈毅元帅那一身的赫赫战功,他还是个特别有学问的文化人。

陈毅的一生深受诗歌和文学的熏陶,这些艺术形式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了他的方方面面。

【红军骠骑——粟裕】

在台湾的教材里提到的五位将领里,粟裕将军特别厉害,他是唯一一个被封为开国大将的。

他之所以能进入教材,说白了就是因为他那几乎未尝败绩、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军旅生活。

在共和国的那些高级将领里,粟裕肯定是带兵打仗经验最多、战果最辉煌的一个。他历经无数战役,积累的战斗经验无人能及,取得的胜利也是数不胜数。要说打仗这块儿,粟裕绝对是顶尖的高手。

1929年的时候,粟裕跟着毛主席和朱老总的红四军,一块儿离开了井冈山,他们往赣南、闽西那边进军去了。

粟裕刚出道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打仗才能,短短一年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后,他就被提拔为了红12军65师的师长,那时候他才23岁呢。

那时候,红军里有很多年轻将领,但真能在高层指挥位置上干得跟粟裕一样棒的,没几个。

在红军头一回跟敌人围剿对着干的时候,粟裕的队伍可不含糊,直接就把敌人的18师师长给逮住了。这事儿,可真是给我军大大长了脸,让大家心里都痛快了不少。

1938年6月17号那天,粟裕带着江南新四军,悄悄摸进了敌人后方的江南战场。

一进入敌人的地盘,粟裕的队伍就迅速和敌人交上了火,在韦岗这个地方打了起来。

在那场战斗中,咱们部队干掉了日军的土井少佐,炸了他们4辆汽车,还顺手收缴了日本军旗、指挥刀,外加一大堆武器装备。

粟裕刚到江南不久,就很快在这儿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后来,他带头打了南京中华门和雨花台的仗,还趁着黑夜在和尚桥突袭了敌军,并且在芜湖成功端掉了日军的据点。这些战斗故事,在当时军队里都传为佳话。

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粟裕那真是把自个儿的军事头脑用到了顶尖,冷静、沉稳,脑子转得快,行事又果敢。

1946年夏天,粟裕在苏中地区跟敌人打了七场大战,每次都大获全胜。他干掉了敌军六个旅和五个交警大队,加起来差不多五万人,这一波操作直接在华中地区打出了他的威名。

随后,粟裕的队伍大步流星地向北撤到了鲁中山区,到了莱芜战役那会儿,他们又一次干掉了敌人5万6千人。

1947年,华东野战军全体上阵,把敌人最厉害的74师在孟良崮给包围歼灭了,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全是粟裕指挥得好。

打完仗后,陈毅元帅大大夸奖了这场战斗,说是“就像从百万大军里摘了个上将的脑袋”。蒋介石一听说74师被全歼了,气得差点没背过气去。

1948年冬天,粟裕参与了指挥那场轰动全国的淮海大战。他带领部队,连连打败强大的敌人,干掉了55万国民党军队,这一仗,直接为中国北部的解放大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渡江大战那会儿,粟裕领着三野部队过了长江,一举打下了南京、上海、杭州这些江南的大城市,又干掉了敌人28万多人。

由于粟裕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众多战功,建国后,毛主席毫不犹豫地任命他为攻打台湾岛行动的总指挥。但遗憾的是,朝鲜半岛的战争突然爆发,这让中国的统一大业不得不暂时搁置。

后来,中国开始在东北地区组建边防部队,为参加朝鲜战争做准备。粟裕被选为了边防部队的总司令和政委,但遗憾的是,他还没正式上任就生病了。

1955年在授奖大礼上,粟裕光荣地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而且还是排在第一的大将。从这以后,军队里就有了“粟裕是大将中的佼佼者”这样的说法。

粟裕的军事才能和战功,跟任何元帅比起来都不逊色,他被称作“红军骠骑”,这可是对他最高的赞扬。

【结语】

台湾大学的教材里选了五位中共将军,这足以说明他们在军事上的本事真大,革命功劳也相当了不起。

这事儿,就连台湾岛上的老百姓也打心底里认可。

那些英雄们已经不在了,虽然那些将军们早已离世,但就连他们昔日的对手,也都把他们写进了历史书里,这更加证明了他们那些不朽功绩的分量有多重。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