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以女人的私情为筹码,向自私虚伪妥协,于连幸福吗?

小火炉漫志 2022-12-04 11:19:45
小人物的向上攀爬,一路收获虚伪与妥协

司汤达本人在年轻时曾受到革命形势的鼓舞,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拿破仑的军队,投身革命,随之征战米兰又远征欧洲,随后面对法国的破乱局势,司汤达将自己的革命热情灌注到了《红与黑》笔下的主人公于连之上。

于连出身于小资产阶级,这个卑微的青年内心住着一个拿破仑式的偶像,《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激励着他去追求英雄的幻想与美梦。但是阶级的跻身充满困难,他一路上苦心钻营,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违背道德与良知。

拿破仑

于连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骨子里奔腾的血液在叫嚣着平等与反抗,卢梭的《忏悔录》成为他内心自由平等意识的源泉。出身是天生的耻辱,父亲是个木匠,但是父亲和哥哥对待他极其粗暴,原生家庭的迫害导致于连生性敏感。

于连本身就不是一个平庸之人,他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凡,各种神学理论可以侃侃而谈,还能将《圣经》倒背如流。像于连这样的“才智之士”却被政治圈无情拒之门外,那些终日摇晃酒杯、跳舞享乐的贵族青年却不费吹灰之力便能继承爵位,所以这个阶层的青年人才会如此憎恶这个遵循不劳而获准则的社会。

贵族青年只知沉湎享乐

于连是雄心勃勃的,他的智力和毅力更是远远超越那些贵族米虫青年,却因出身而一无所有还遭人鄙夷。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即使不信奉宗教,他也借此来为自己寻求一张步入贵族圈子的入场券,因而他顺利进入德·雷纳市长家充当家庭教师。

充当家庭教师的这一段日子里,于连有着少年人的青涩与倔强,这时的他也保存着对于封建贵族最大的敌意与反抗。德·雷纳夫人正是被这个不同阶级少年身上的不屈与反抗意识吸引了,而于连似乎也在这一场真假掺半的情感当中差一点付出真心。此时的于连,还是那个锋芒毕露、浑身带刺的为实际需要而努力奋斗的魄力青年。

德·雷纳夫人在无爱德婚姻里寻找出口

于连和德·雷纳夫人的私情暴露之后,贝藏松神学院的生活经历彻底将他内心的虚伪与阴暗释放了出来,修道院里人人勾心斗角,险恶无常,于连为了自保,也开始将自己修饰得圆滑而虚伪。从前的于连反抗封建贵族,彰显英勇的奋斗意识,而现在的于连逐渐从站立变成微微向黑暗势力屈膝,野心逐渐被虚伪占据,甚至为了迎合走向妥协。

当于连成功俘获了玛蒂尔德小姐,欣然接受侯爵的领地、封号和骑士头衔,他就真正地向封建贵族跪下了。他开始慢慢地肯定自己曾经厌恶无比的一切,包括虚伪的繁缛礼节和人情交际。于连用行动打破了自己曾经的反抗,也让他成为了一个矛盾的讽刺对象。

贵族宫殿

于连从原先的反抗,一步步走向妥协。然而当他正要在封建贵族提供的温床里完全睡下的时候,德·雷纳夫人的告发,成为拯救他的唯一绳子。于连的最终结局是死亡,他好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失败者,然而转念一想,其实正好是死亡勒住了真正沉沦的缰绳。

“红与黑”——热血与阴沉,是两个极端

关于“红与黑”所蕴藏的涵义,一种说法是象征着革命与教会,红色是军服的热血颜色,象征对第一帝国与革命的向往,而黑色是教士黑袍上的阴冷,象征教会和复辟时期的反动统治。

《红与黑》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将复辟王朝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刻画得鲜血淋漓。法国君主立宪的统治岌岌可危,极端保王党力图恢复君主的绝对权威,自由党狂热追求个人的荣誉与地位。党派之间剑拔弩张,教会又弄权作势,整个法国社会都随处埋藏着炸弹。

红与黑

然而社会最为激烈的矛盾是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对立,于连两次都是在贵族家庭做事,第一个家庭中的德·雷纳尔市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新贵族,他的狂妄与贪婪本性一览无遗,更是残酷压榨与仇视平民。而第二个家庭中的侯爵,费尽心力地在政治角斗场上钻营,同样冷面对待平民。

在鱼龙混杂、暴乱不止的法国社会当中,“红”是象征疾风迅雷的革命浪潮,而“黑”代表混乱不堪的守旧与破坏势力,新与旧的两股势力两相对抗,不甘示弱。

而另一种说法,应该回落到于连这个主体人物之上。于连是一个努力想跳出自己所处的阶级,不断往上爬的人,他迫不及待地想与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家庭一刀两断,然而在一路往上攀爬的过程中,他也一次次地在悬崖利刃的生死时刻抛落了自己的本心。

红色代表本心

“红”代表于连原始纯粹的人性与良知、改变自身境遇的向上驱动之心以及英雄的豪情壮志。一个人想摆脱自己的卑微处境并不可耻,于连迫切想要摆脱所处阶级的粗俗与鄙陋,跻身优越的阶级以谋得个人幸福,成为一个光荣而昂首挺胸的英雄式人物。

于连的奋斗与钻营,一方面体现了他的野心勃勃以及飞黄腾达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又彰显了为了个人幸福努力奋斗的勇气以及逆天改命的雄心壮志。于连是一个满身带刺而敏感的人,但是当他面对爱他如子的谢朗神父以及死亡的行刑,他自以为埋葬了的真心与良知还是会自主浮现,这就是于连性格里的“红”。

黑色代表沉沦的漩涡

而“黑”代表于连性格里阴暗的漩涡,作为一个出身低微的下层人物,于连没有任何实际物质去支撑自己的野心勃勃,只能通过阴暗的手段往上爬。其实于连本身也是矛盾的,贵族与平民本身势不两立,对于贵族他本身也心存芥蒂,可是他还是要奋不顾身地向那个自己厌恶的阶级靠拢,甚至成为其中的一员,所以主宰贵族并使之臣服便成了他与自己出身阶级的唯一调和点。

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显少有人能够避过违心的手段。于连一路忍辱往上爬,他没有逃过把自己的少年意气当作筹码,把女人的爱情当作跳板。无论是一开始的德·雷纳夫人还是后来德玛蒂尔德小姐,不管于连是否有过真心的显露,怎么都掩盖不了他蓄意图谋的靠近。在巴黎的名利场里,穷小子与贵妇人的搭配太常见了,于连也不可避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还是出卖了自己的感情与真心,这便是“黑”。

“To the happy few” ——幸福或幸运,全在书外之人

莎士比亚

“To the happy few”这句铭文出自莎士比亚《亨利五世》第四幕第三场,亨利五世曾经是一位纨绔子弟,后来却成了英明的君主。“To the happy few”的铭文是亨利五世征战法国之前在英军阵前发表的慷慨陈词,司汤达将其引用为《红与黑》的结尾。

不同的译本对于这句话的翻译不同,罗新璋先生翻译为“献给幸运的少数人”,而张冠尧先生意为“献给少数幸福的人”,其中到底有何蕴含呢?

“To the happy few”是司汤达对于文学发展变革的一个宣言。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坛上,古典主义还是金科玉律,而司汤达却主动站在了浪漫主义的阵营向古典主义宣战。司汤达所追崇的浪漫主义是具有鲜明现实主义特征的浪漫主义,崇尚文学要反映时代的真实生活,“小说是人们在路边一面来回移动的镜子”。

文学需要反映现实

《红与黑》因为其内容对社会的揭露十分深刻,一度遭受政治打压,成为文学的边缘物,但是司汤达坚信文学艺术的价值应该留给后代的人去评判,他知道自己的作品不会在同时代赢得众多知音,《红与黑》在当代备受排挤,但是司汤达坚信少数的有天分的幸运儿能够读懂其作品的价值。所以说,“To the happy few”既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宣言,也是一个带有民族和阶级色彩的政治宣言。

这句铭文,其实也可能是献给作品主人公于连的。无可厚非,于连是一个失败的反抗者,因为他后期跪着接受了贵族阶级的赏赐。从结局来看,于连并不“幸福”,但是他绝对是位于“少数”之列。于连的反抗与冒险意识让他成为自己所属阶级中站起来的人,与众多甘于命运安排的人比起来,他实在是了不得的。

献给少数幸福的人

幸福的部分只有可能寄托在读者身上,需要那些感悟到作品内涵的有识之士用实践去寻求真正的幸福。于连自陈说:“在你们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出身卑贱而敢于起来抗争的乡下人。”司汤达所希望的,正是千千万万的人由于于连的悲剧而清醒认识到现实,从而涌现一群出身卑贱却勇于抗争的人,努力成为真正的少数幸福的人。

我是入股努力让你不亏的小火炉,欢迎关注呀~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