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桃花村在哪里,刘太公不赘十九岁女儿,寓意大明终申?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9-28 13:49:09

鲁智深受了智真长老四句偈子,辞别五台山文殊院,到市井铁匠铺间壁的父子客店歇了,等候打造了戒刀禅杖,便一路向汴梁而去。途中,花和尚来到了桃花村。桃花村的刘太公有个十九岁的女儿,因要“养终身”而不愿意桃花山大王入赘,鲁智深因而大闹桃花村。

那么,《水浒传》中的桃花村写的是哪里,刘太公是谁,为何要以十九岁女儿养终身呢?终身,是“终申”的谐音吗?

板桥,隐写燕王谋反与永乐迁都

鲁智深离了五台山,取路投汴京,“行了半月之上”。“半月之上”,在《水浒传》中是一个用得非常多的时间符码,后来的《西游记》、《石头记》也仿此以喻大明。半月即十五,“时逢十五便团圆”,写的是“明月”。“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是“半月”,而不是说的石涛、八大山人用了十年时间,做了五次增删而成书。

《水浒传》写的是“半月之上”,比如史进到渭州走了半月之上,鲁达打死镇关西“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逃到了雁门县。《西游记》则写的是“半月有余”,比如孙悟空官授弼马温,到御马监管事“半月有余”,等等。之上、有余,有什么区别吗?

上,皇帝。古代称已故皇帝为“上”,当朝皇帝为“今上”,“半月之上”既写大明太祖,又写大明太宗。半月有余,这就要写到南明了。大明亡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这一年是甲申年,猴王便是“猴亡”。猴亡之后,就是南明,故以“榔槺”二字隐写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朱由榔被缢杀。壬寅,在《石头记》中谐音颠倒为“淫人”。

四大名著一脉相承,读懂一部,其余如观掌纹。很多史料在四大名著中可以通解,都能形成逻辑“闭环”,这就证明,《红楼梦》肯定写的是朱明兴亡历史。

鲁智深在路上行了半月之上,这天,“过了一条板桥,远远地望见一簇红霞,树木丛中,闪着一所庄院,庄后重重迭迭,都是乱山。”

板桥,后文书中还有,比如林冲刺配沧州,途中去拜访柴大官人,到了庄前,“见条阔板桥上坐着四五个庄客,都在那里乘凉”。武松大闹飞云浦,“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西游记》中则写的是“铁板桥”,这座桥在花果山,孙悟空去东海龙宫借宝,就是从这里出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写的是长阪桥,其实也是板桥。

什么是“板桥”呢?板,反木,隐写的就是朱家木字辈藩王造反,《水浒传》特指朱棣“奉天靖难”篡夺皇位。奉天靖难在书中就是“替天行道”——这个寓意,后面的文章再讲。

朱棣背弃《皇明祖训》,等于是造了太祖的反。大明太祖葬孝陵,大明以孝治天下,故而,“教头”就是反文孝,反了太祖,夺了建文帝皇位。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启动营建京城计划,这就是前面文章中解读的“赵员外重修文殊院”。永乐十八年,永乐皇帝下诏迁都——桥,木乔,木指的是木字辈皇帝,乔,即“莺迁乔木”,以莺喻燕,指的是永乐迁都。智真长老四句偈子中之“遇州而迁”,就是写的“板桥”。

《石头记》中更是引《水浒传》之寓意,写了个蜂腰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故事中写道:“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这座桥是蜂腰桥,石涛说是“蜂腰板桥”。封妖(蜂腰),即洪太尉误走妖魔,隐写的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建诸子,石涛、八大山人说这是“封妖”,又是“封奴(枫露茶)”。

花和尚过板桥,就见到了一座庄院,这座庄院背后都是重重迭迭的“乱山”。重重迭迭之乱山,点明这座庄院就是大明都城。

桃花村隐写大明都城,刘太公是谁

鲁智深来到庄院借宿,庄客不让他进庄,正待发作时,庄里走出一个老人来。鲁智深看那老人时,“似年近六旬之上。拄一条过头拄杖,走将出来”。

这段话中,有一句病句。老人年近六旬,应当是不到六十岁,怎么会是“六旬之上”呢?这句话其实要分开读,也就是“年近六旬”、“之上”,指的是将近六旬的皇帝。六旬,本是六十岁,而这个数字同样是诗禅数字,实则“十六”。

《石头记》以巧姐《留余庆》曲暗示,书中的数字要以“乘除加减”来读,《三国志通俗演义》开诗禅小说之先河,《水浒传》发扬光大,数字都是“谶语”之数。前面文章中多次讲过的潘金莲“九十三岁”,实则写的是建文元年朱允炆二十二岁。

年近六旬即年近十六岁,对应“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的半山亭,隐写的是“半丁”朱允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意外病逝,朱元璋因此“孙立”。这一年,“雪花大蛇”实岁十五岁。雪花大蛇,就是生于蛇年(1377年)大雪节的朱允炆。

《水浒传》认为,隐伏燕王夺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朱元璋封建诸子,二是大明太祖“孙立”。所以,鲁智深所隐喻的燕王过了板桥就在桃花村遇见了“年近六旬之上”的老人。

老人喝退了庄客,把鲁智深引进庄院,花和尚说了来历,问老人高姓。老人说:“老汉姓刘,此间唤做桃花村,乡人都叫老汉做桃花庄刘太公。”

重重迭迭乱山之前的庄院叫做桃花村,写的是哪里呢?

重,即重八,迭,“日居月諸,胡迭而微”,施耐庵引述《诗经·邶風》以“迭”喻日月,日月即明。迭,又迷迭,一种香草。香,即“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中的天香。四大名著都有“天香”,隐写的是朱元璋出世。

迭,又更迭,在《水浒传》中指的就是重八孙立。因为“重重迭迭”,洪太尉误走妖魔,桃花村重重迭迭的乱山,则指的是三山填平的燕雀湖,燕雀湖上就是大明都城。因此,桃花村就在桃花山之间壁,桃花山、清风山(白虎山)、二龙山就是“三山”。

三山是“乱山”,非常形象地写照,同时,又隐含了大明藩镇之乱的寓意,也就是“引首”中写的朱温(瘟)。

桃,木兆,寓意封建诸子的结局就是大明乱于木字辈,亡于木字辈。花,草化,是曹化的谐音,隐写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也就是曹雪芹的“曹”。村,与“邨”同,是豚邑。豚邑,即朱明都城。

鲁智深来借宿,是日暮进庄,这一情节就是《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的那条谣言:“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的隐写。

桃花村本是大明都城,为何此庄“高姓”刘呢?劉,卯金刀,卯肖兔,兔在四大名著中都是大明的象征符码。金,指的是出自金陵朱家巷的元初籍淘金户,又建都金陵之大明。刀,在《水浒传》中是“道”的谐音,隐写以玄武大帝自称的燕王。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注《洪范》书成。《燃藜图》中,拄拐太乙精把《洪范》赠送给夜读之“金卯之子”刘向。太乙精指的是皇帝,《水浒传》中的太公都是太乙。前面的文章解读过,公,从重八。

这段故事,隐藏了洪武“孙立”。而鲁智深先过板桥,再入桃花村,施耐庵揭秘即便没有孙立,或者说朱标不死,燕王也会谋反篡位。

刘太公的独女是谁,为何年方十九岁

鲁智深到桃花村时,庄客说庄上今夜有事,劝他快快离去,“休在这里讨死”。鲁智深好言借宿,庄客却要将他绑缚在庄外。刘太公引花和尚进庄,以牛肉相待。吃过了,太公劝道:“胡乱教师父在外面耳房中歇一宵,夜间如若外面热闹,不可出来窥望。”

与庄客的话合起来听,鲁智深问道:“敢问贵庄今夜有甚事?”刘太公本不敢说,奈何花和尚以言语相激,太公这才告知:“师父听说,我家时常斋僧布施,那争师父一个。只是我家今夜小女招夫,以此烦恼。”

鲁智深听了,呵呵大笑道:“‘男大须婚,女大必嫁’。这是人伦大事,五常之礼,何故烦恼?”刘太公便讲了这桩婚事并不是情愿的:

老汉止有这个小女,如今方得一十九岁。被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此间青州官军捕盗,禁他不得。因来老汉庄上讨进奉,见了老汉女儿,撇下二十两金子、一疋红锦为定礼,选着今夜好日,晚间来入赘老汉庄上。

刘太公的女儿年方十九岁,十九就是十九,十、九相合还是十九。因为桃花山的大王要入赘,刘太公极不情愿,便生出了烦恼。也就是说,刘太公不愿意以十九岁女儿招赘草寇入门。但是,看到后面的故事,刘太公还不是这个意思。

后文书中交代,鲁智深因认识桃花山大大王,便在山上劝说二大王:“刘太公这头亲事,再也休题。他止有这个女儿,要养终身。不争被你把了去,教他老人家失所。”刘太公听了这话,大喜。留着十九岁的女儿养老送终,这才是刘太公的本意。

这两个情节写的是什么呢?十九,即永乐十九年,大明于此年正式迁都。女,即玄武七宿之女宿,隐写的就是大明新都。四大名著中的“女”,都是写的这里,最典型的是《西游记》中的西梁女国。

西梁,即京西梁山,也就是石景山,唐僧晒经之“湿经山”。女儿国又叫烟花国,烟花即燕华。

《石头记》的闺阁,也是写的女儿国,书中以金陵十二钗为群芳总寓意,写的就是“花”。花即草(曹)化,也就是花和尚、花果山的“花”。后文书中,宋江是“花村刀笔吏”,花村即大明都城。

《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故事“祭天地桃园结义”,也是写的“桃花村”。《西游记》中有烂桃山、蟠桃园,同样是“挑花村”,《石头记》中,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还是写的“挑花村”。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九大皇子藩王,朱标为太子。原本,九大藩王都不是皇统世系,而“女”却篡位为帝,大明皇统世系就变成了“燕王位下”。从此,大明就在“女儿国”繁衍生息,为大明“养终身”。

《水浒传》大约成书于成化年间,施耐庵没有见到大明“终身”,但却在书中预言了大明亡于木字辈中的由字辈皇帝,且将如大宋有南宋那样,出现南明,南明也将亡于由字辈皇帝。

所谓“终身”,如果以谐音解读就是“终申”,大明确实亡于甲申年。

0 阅读:0

绿野萍踪文化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