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姆会员店因一款卤水拼盘的“正反标签”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武汉一消费者购买了该商品,发现正面标签标明保质期只有4天,而反面标签却表明它是预制冷冻食品,保质期长达1年。这个“阴阳标签”的事件瞬间让山姆走上了热搜,引发了大量网友讨论。一时间,这种“正反标签”的情况成为了消费者对超市标签不透明度的不满焦点。
但是,这种情况真的是山姆的“坑人”之举吗?还是消费者过于挑剔,反应过度?
标签“背后”的迷雾:信息不对称,谁之过?山姆的这款卤水拼盘问题暴露了当下超市标签的不透明性。很多消费者表示,在日常购物中,他们往往难以从标签上区分产品是“现制”还是“预制”。从外包装看,这款卤水拼盘似乎是现做的,结果却是冷冻预制品,这让不少人觉得受到了“忽悠”。
有意思的是,其他超市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在北京的永辉超市,一款猪头肉标签上明明写着“现场制作”,但工作人员却透露这些熟食来自工厂,经过简单的分装后才卖到超市。而物美和盒马的情况也类似,产品标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并未完全做到“明示”,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和不安。
这不禁让人深思:究竟是消费者“过于敏感”,还是超市在标签信息的标示上做得不够好?
合规与消费者利益的平衡:谁更重要?更为复杂的是,许多食品行业人士表示,山姆和其他超市的做法完全符合相关规定。根据《预包装食品 标签通则》GB7718,食品标签内容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保质期等,但对于标签放置形式并没有明确要求。例如,超市可以在标签背面注明预制、现制等信息,这在法律上并不违规。
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现行的法规未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知情权。虽然这些标签符合合规要求,但没有明确区分现制和预制食品,消费者的选择权就受到影响。难道在标签合规的前提下,商家就不应该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更清楚、更方便地做出判断吗?
消费者需求的背后:重新审视零售业的“信任危机”这些标签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正是零售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近年来,超市行业不仅要面对电商的竞争,还要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超市为了节约成本,选择通过与工厂合作,出售预制食品。这虽然让超市能够在短期内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但长期来看,却未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新鲜”和“烟火气”的需求。
例如,永辉超市在过去的经营模式中,大量依赖预包装食品,缺乏消费者期待的“现制感”。但近年来,随着竞争压力加大,永辉开始自主调整,在一些门店大力推广现制食品,现制比例由7%提升至29%,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增长。
同样,家家悦超市也在通过提供“新鲜现做”的熟食来吸引消费者,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增长。数据显示,家家悦的熟食销售大幅增长,成为了其盈利的重要支撑。
未来的选择:明示不明示,商家是否该主动“认错”?不管是山姆的“阴阳标签”事件,还是其他超市标签不清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消费者信任缺失的体现。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希望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购买的商品到底是现做的,还是工厂预制的。对于超市来说,除了遵守法规,是否能在细节上做到对消费者的尊重,将是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现制食品的法律要求并不存在强制性,但消费者的需求和信任却是不可忽视的。在这一点上,超市能否主动做出调整,提升标签透明度,让消费者更易理解,或许才是未来零售行业的必经之路。
吃的东西,我们不想被“忽悠”
食品的“标签战争”,归根结底是消费者对自己权益的捍卫。无论是现制还是预制,作为消费者,我们只希望在购物时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商家能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供更为清晰、透明的信息,将决定他们能否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