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在武昌会议上竭力打压浮夸风,却遇上了顽固的阻力

云哥侃车 2025-04-25 10:05:32

1958年11月14号,毛主席在去武昌开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的路上,火车在孝感站停了下。他见了孝感的地委书记王家吉、县委书记王振明、长风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朱朝启,还有全国劳动模范官木生和勤俭持家的模范晏桃香这些人。

听完官木生说起劳动大众没日没夜辛勤工作的故事,他眼里泛起了泪光,心想如果自己没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这辈子就算白活了。

他跟卫士长李银桥讲道:“现今有的人啊,就为了那点脸面和业绩,就爱弄些‘浮夸风’的东西,把产量往高了瞎报。明明一亩地就收个四百斤,顶天了五百斤,非得往上报到一千斤,甚至上万斤去。要是上头的人不清楚真相,真按这假数字去收粮,老百姓还不得饿肚子啊?”

李银桥叹了口气,说道:“我安平县的老家那边也是这样,家里来信都说日子越过越难了。”

毛主席紧紧握拳,态度坚决地说道:“咱们得在武昌再聚一次,非得把这股浮夸的歪风给彻底刹住不可!”

15号凌晨1点,毛主席的火车到了武昌,他直接住进了东湖宾馆的甲号房间。

11月15号那天,毛主席在白天时候,听了麻城、鄂城、黄冈、枣阳这些县的县委书记,还有一些公社党委书记、钢铁厂负责人以及下乡干部的工作情况报告。到了晚上,他又把李富春、赵尔陆、薄一波他们找来,一块儿商量明年钢铁生产指标的事情。

李富春讲道,有些同志还坚持9月北戴河会议那会儿的决定,说是定了3000万吨的目标。但我感觉,3000万吨这个目标有点不靠谱,2500万吨倒还实际点。

赵尔陆一脸忧虑地说,2500万吨这个数字实在太大,其实1600万吨就已经让人心里直打鼓了。

薄一波考虑了李和赵两人的看法后,想了个中间办法,他说:“咱们可以这样来:心里定个1800万吨的目标,但对外就说1600万吨。”

毛主席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只是带着深深的忧虑,简单说了一句:“别贪图虚名,结果惹来实打实的麻烦。”

17号下午,毛主席在碰头会上聊起了1959年的工作计划,他讲:“工业、水利、粮食这几块的任务啊,都得缩减点。北戴河会议上定的那些指标,实在是让人喘不过气。就说那年定的1958年粮食产量要达到9000亿斤,你瞅瞅现在,哪儿来的9000亿?能有个7500亿斤,我看就顶天了。”

随后,毛主席郑重地指出了减轻任务的关键性,并且严厉地提醒大家,继续这样施加高压,早晚会惹出大乱子,甚至闹出人命,这个后果是谁也承担不了的。

挺遗憾的,他那番严肃的提醒,高层领导当时压根儿没放在心上。

21号下午,李富春带着中央部委的参会人员一块儿商量1959年的钢铁生产目标。大家伙儿聚在一起讨论来讨论去,结果钢铁的生产指标愣是没往下调。

所以,毛主席晚上一直睡不着,到了22号凌晨一点多,他干脆把李富春、薄一波、王鹤寿、赵尔陆他们几个从床上拽了起来,直接说道:咱们1959年钢的产量目标,不是能不能完成3000万吨的问题,而是咱们该不该把目标设低点到1800万吨的问题。

按道理讲,毛主席心里已经对1959年定的1800万吨钢的目标打了问号,所以,在紧接着第二天的会上,大伙儿应该会围着这个“1800万吨”的数字好好琢磨琢磨。

不过,陈云还是坚持说产量应该定在2400万到2500万吨之间,但对外公布时就说是2141万吨。

李先念主张钢产量目标定为2500万吨,对外就宣称产量翻倍了。

李富春心里有底,觉得产量冲上2200万吨没问题,最好是能拼到2500万吨,不过对外咱就先说2300万吨这个目标。

很明显,管经济建设的头头们还是不听毛主席那套,坚持不减少钢铁生产目标。看到这种情况,毛主席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于是,在22号晚上,他把各大协作区的负责人叫到一起开了个会,打算劝他们能把北戴河会议上定的钢产量从3000万吨往回调,减到1800万吨。

座谈会上,出席的人员包括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彭真、谭震林、柯庆施、李井泉、王任重、陶铸、欧阳钦、张德生和林铁等人。

大家伙儿都不支持减少钢铁的生产目标,一块儿齐心协力,想办法跟毛主席讲理,让他保持原来的计划不变。

毛主席没达到原先想的目标,就退而求其次,悄悄找了吴冷西和田家英两人,打算通过媒体的力量,给大家降降温,让大家的头脑清醒清醒。

毛主席有些不满地说,中央那边已经有12位部长递交了报告,一个个都跟立了军令状似的,定的指标高得离谱,简直吓人。新闻报道得实事求是,你们得好好核实一下,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该过滤就过滤,该压缩就压缩,必要时也得泼点冷水降降温,把大家混乱的思路给捋顺了。

24号一早,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聚在一块儿,商量关于钢铁的那些数据指标。

李富春主持会议时,先明确了今天要讨论的重点:关于1959年的钢铁生产指标,咱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定为1800万吨,另一个则是2200万吨,得在会上拍板决定到底选哪个。

李富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支持那个2200万吨的方案。

李富春率先表态后,华北、东北、华中、华南这些地区都站队支持了2200万吨的方案。

华东这边是唯一支持1800万吨的。

那咱是定个2200万吨的目标,还是就1800吨算了呢?是要各个地方各自定计划呢,还是说全国得统一起来,一起好好琢磨琢磨?

因为六中全会定于12月2号召开,所以,从11月28号到12月1号这四天里,会议主要围绕这件事进行深入探讨。

来自东北的欧阳钦提出,全国得统一规划,他建议定个2200万吨的目标。

林铁,作为华北地区的代表,他支持全国统筹安排,赞成把数量定为2200万吨。

华东地区的代表柯庆施发言说:他支持设定为2200万吨的目标,不过华东这边有点难办,400万吨的任务恐怕完不成。

陶铸作为广东的代表,实话实说:咱们广东这边设备不足,焦煤也短缺,所以任务量只能定在60万吨了。

吴芝圃,他是河南的代表,他赞成全国统筹安排,决定把产量目标定为2200万吨。

来自湖北的代表王任重,他的看法跟吴芝圃是完全一样的。

来自西南地区的代表李井泉,他也赞成全国统一调配,决定数量为2200吨。

来自西北地区的张德生说话直截了当,他讲道:“咱们全国上下意见统一,定个2200万吨的目标最合适。”

这么说吧,会议最后定了个事儿:关于钢铁产量,各地得这么分配:华北那边得保证400万吨,东北得800万吨,华东400万吨,华南60万吨,华中得270万吨,西南也得200万吨,加一块儿,总共得达到2200万吨。

毛主席想把钢铁的生产目标减少到1800吨,但这个想法最终没能成真。

11月28号那天,毛主席带着头,八届六中全会就顺利举行了。

在八届六中全会进行的时候,就是12月4号一早,毛主席又使了把劲儿:他临时把各大区的领导召集起来,开了个短会,专门再聊聊钢铁生产目标的事儿。

王任重笑着讲道:“上头分给咱们的任务,咱们加把劲儿是能搞定的,我觉得没必要减少。”

张德生表示:“西北的建设工程都已经启动了,要是减少的话,基础就会变弱,所以不能减。”

最后,毛主席期望达到的1800万吨目标,终究没能实现。

0 阅读:0

云哥侃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