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收回编制:“铁饭碗”真的打破了吗?

雁城 2024-08-11 03:59:39

大家好,我是堂主。

铁饭碗,真的是要被打破了吗?

这几天后台收到不少私信,都是想听堂主讲讲“山东撤编”这事。

我去查了下, 这个消息的来源,是7月30日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这份文件的重点,就是推动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

看了不少财经大V的解读,大多都是“铁饭碗被打破了”之类的论调。

还看到网上一些报道的标题很是夸张,说什么“10万人铁饭碗要保不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山东这事,难道铁饭碗,真的要被打破了吗?

首先,关于“10万人铁饭碗“的说法,我是没有在官媒报道中找到的。

所以,“10万人铁饭碗”一说,纯属是没有来源的造谣。

咱们要做的是不信谣、不传谣。

其次,山东这次的撤编,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工作要没了的那种、更不是说编制就不香了。

不妨来简单梳理山东撤编这事

在7月30日官网公式文章的下方,发现了附带的文件参考,我特意去下载看了下,文件的署名日期是7月16日。

而7月有关山东事业编改制的官方消息,查阅到的有7月3日淄博官网发布的消息:

收回了4家单位的事业编。

分别是:淄博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淄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淄博市工程咨询院。

这4家事业单位纷纷做了改制,那么具体是怎么改的呢?

淄博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和淄博市工程咨询、转制为国有企业;

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转制为职工持股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

所以你看,改制并不是说全部变为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了,有的还是可以变为国有企业的。

而在当下经济周期的调整时间内,你不得不承认,国有企业的稳定,要远远强于其他企业。

严谨来说,山东这次改制只是把事业编制收回了,而其他的待遇,该有的,都是有的,比私企民企、还是要好上不少。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下载文件看看。

比如这份文件里面提到的员工养老、医疗、企业年金等等,应有尽有。

你要知道就一个交企业年金,请问有多少私营企业交过?

那么要怎么客观去看待山东这次的改制呢?

第一,这次的改制,影响真的很有限。

不少账号都在说山东撤编,可是很少人把里面的门道讲清楚。

更确切的来说,撤编也要分撤的是什么编?

山东这次改制的对象是”事业单位“,只是属于事业编,而不是行政编。

编制分为三大类:行政编制、参公事业编制和事业编制。

虽然都是编制,实际上这几种编制之间有非常大的区别。

第一财经特意做了报道:

行政编制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正式人员,也就是公务员。

参公事业编是指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与行政编类似。

而事业编制则与前面提到的两类有本质区别,它们往往是由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

按照国家财政供养方式,事业单位又分为三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自收自支单位。

全额拨款单位一般是指没有收入或者收入不稳定的单位,比如学校、科研单位、图书馆等,所需经费由国家预算拨款;

差额拨款单位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单位各承担一部分,比如部分景点,还有医院。

这也是为什么去医院随便看个病,一上来就要你先去拍片,除去走程序原因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医院也要创收。

而自收自支单位,国家是不拨款的,单位要自负盈亏,实际上跟企业类似。

比如工程勘察院、建筑设计院,还有就是新闻电台单位。

这个我比较有体会,因为我之前就是在报社做的。碎说是国企,但也是自负盈亏,不过好在是财经报社,所以营收比其他类报社好很多。

而这一类的事业编,恰恰就是这次山东改制的对象。

你看山东淄博设计院、咨询院,本来也就是自负盈亏的。

这也是为什么山东这次撤编,其实没有大家以为的影响那么大。

如果真要算打破铁饭碗,应该是向行政编动手。

第二个原因,其实机构改革,我们一直都有在做。

从1982年开始,国务院每五年一次、已经进行了8次机构改革,

而从2023年开始,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九次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有两个特点,

特点一是在部门数量上做加减法。

比如2023年年初,就提出按5%比例去精简中央人员编制。

特点二是转变机构职能。

这里举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部门,像之前的扶贫部门变为乡村振兴部门,还有现在不少地方住建局改名城市更新局。

其实编制调整一直都是有的,并不是山东这次才算是,只是很多人没有关注过这类消息,所以觉得比较意外。

那么现在我们有多少公务员呢?

具体的数据,已经难以考据,

我能在官网查到的权威公开数据,是2010年人社部公布的数据,说有689.4万人。

现在10多年过去了,咱也不知道增加了多少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只会只多不少。

不过,我又去查看了其他官媒的报道。

第一财经说,

截至2015年底,在编公务员有716.7万人,事业编有3100万人。

而2015年我们的人口是13.83亿人。

这些数据放在一起,其实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

比如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个数值:官民比例。

如果单是用在编公务员人数来计算,那么得出2015年的官民比是1:192

如果公务员加上事业编,就是3816.7万人,在总人口13.83亿的基数上,我又去算了一下。

得到结果是:2015年这个官民比就是1:34

现在9年的时间过去了,具体比例的变化又是多少,我们只能等数据公布了。

最后说说考公考编这事,这也是有不少小伙伴私信过堂主的问题。

个人觉得,考公考编,依然是大多普通人跨越阶级成功概率最大的途径。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概率最大的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不过,这个结论仅限于我自己对身边人的观察。

固然是有局限性的,这个局限性就是我对最近这十年观察得到的。

如果把时间单位拉长,改革开放后的“下海潮”之所以会出现,宏观的原因固然是有,但微观上是因为体制外的待遇、机遇要优于体制内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当时去私企干活的工资,要高于公务员的。

中国经营报曾报道说: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波下海浪潮,那时候私营单位比非私营单位工资高多了。

所以收入多少,其实是最直接的现实原因。

或许对于当下破除“考公热”,是其中一个参考方向。

虽然有粉丝跟堂主吐槽过,说自己拿到也就三五千,并不高。

那是因为体制内的工资,也要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过整体来说,现在体制内的收入,都要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

清理编外和改制自负盈亏的事业编,其实也没什么。

清来清去,行政编还是铁饭碗。

我是堂主,希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雁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