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北京故宫西边,离故宫不到2000米的辟柴胡同内(今改名为辟才胡同),有一座简陋的青砖房。1953年9月17日,一个中年妇人突发了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四十四岁,她无儿无女,临终前只有丈夫陪在身边。
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普通女人,傅玉芳在弥留之际还是对丈夫交代了自己一生隐瞒的最大秘密:
“我的真名叫文绣,是大清朝的末代皇妃。”
额尔德特·文绣,这才是她的本名,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后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文绣或许并不如皇后婉容那般受人关注,但她文采过人,在思想解放后坚决同溥仪离婚,“刀妃革命”曾轰动一时,她隐姓埋名,努力投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一生颠沛坎坷难以言表......
1909年12月20日,文绣出生于北京方家胡同锡珍府邸,她的身份非常尊贵,是满清八旗中的镶黄旗人,祖上从明末就追随多尔衮入关,她的祖父锡珍曾官职吏部尚书,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都是他的门生。
文绣的父亲端恭则是锡珍的长子,不过到了他这里时,却没能闯出什么名堂,还是靠着祖上的关系才做了个内务府主事。
文绣出生较晚,所以在她非常年幼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时值晚清,朝廷的力量日渐衰微,家中的男人去世后,文绣和母亲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几近沦落到了贫民的地步。
但母亲蒋氏毕竟乃大家闺秀,深知读书教育的重要程度,所以即便苦苦替人做针线活,还是努力将女儿送入了当地的私立敦本小学读书,并有了学名傅玉芳。
而文绣学习十分认真,天赋也相当过人,在学校里的成绩很是优秀,这也为她后来的思想觉悟和颇高的文学才华打下了基础。
原本的文绣或许和其他晚清末世皇族一般,或是在坐吃山空的富贵梦中逐渐消散,或是逐渐融入民国,嫁一个新式的如意郎君。
但一次偶然的契机完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在近代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一笔。
众所周知,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这个孩子从继位以来就被无数风风雨雨包裹着,而到了他稍微长大一些后,关于他婚姻的问题,又掀起了一阵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
几番调和之下,最终还是依照清朝旧制,决定从满蒙贵族的后代中挑选,于是王公大臣们纷纷将自家的女儿送选。
文绣有位五叔叫做华堪,曾经也是晚清的吏部尚书,他听到这个消息,想要趁机光复家族,于是找到蒋氏,在征得同意后,便将文绣的照片也提交到了内务府待选,虽然她的家族已经没落,但身份仍然是够格。
选拔的过程也十分激烈,宫中的端康、敬懿、荣惠三位太妃拼命拉扯,最后还是因为端康太妃和袁世凯关系较好,由她亲自指定了婉容作为皇后,而淑妃的人选则是由溥仪本人亲自圈出的文绣。
这个年轻女孩的命运从这一天发生了改变,不但家庭生活一跃百丈,而且也从学校退学,开始由专人为她讲述宫中的行为制度、女戒等。
1922年11月30日,就在皇帝正婚的前一天,文绣作为淑妃先行一步被溥仪迎娶进宫,此时的她还没有过自己的十四岁生日,然而在溥仪见到了年轻貌美的婉容之后,新婚之夜甚至都没有见文绣一面。
郭布罗·婉容是正白旗人,出身同样高贵,但是和文绣不同的是,她的父亲荣源一直都是内务府大臣,所以婉容从小就在富贵的环境中长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外貌秀丽,很早就已经名气颇大。
而事实上,婉容也的确让溥仪一眼就迷上了,从此每日他们二人都形影不离,文绣则住进了长春宫里,虽然待遇一应俱全,但丈夫却很少与他见面。
最早的时候,溥仪还崇尚平等,对两个妻子一视同仁,婉容有的文绣也有,但是很快婉容就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既有她打心眼里瞧不起文绣的原因,也有争风吃醋的原因。
于是文绣便只能长期一个人独居深宫,很多时候都受到婉容的孤立,只能自己以写字读书打发时间,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和当时外界崇尚的开朗的“西洋风格”很不相同。
但随着1924年11月15日爆发的“北京政变”之后,情况便大有不同了,军阀冯玉祥率部包围总统府,威逼清帝正式出宫,溥仪只好带着一众女眷离开紫禁城,移到醇王府内居住。
或许对于溥仪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打击,因为他彻底从皇帝变成了一个普通人,身份再无什么不同,但文绣却由此而彻底解放了,因为她不在受那些宫里条条框框的约束。
最重要的是,她比婉容最强的优势就在于,她是一个真正有能力、有学问、有眼光的人,在如今落难的境地下,溥仪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仰仗她的意见。
可是情况很快又变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1924年年底,溥仪接见了一个名叫郑孝胥的人,他曾是前朝的湖南布政使,但后来长期生活在日本,此时已经成为了日方的走狗。
溥仪此时心中极其失落,一门心思想着要“复辟”,郑孝胥的到来让他喜不自胜,很快就倒向了日本人一边,满脑子想着靠他们重新登上皇位。
文绣很清醒,她拼命劝阻溥仪不要相信日本人,这些人残暴、无情、善于欺骗,背地里不知有什么企图,可惜溥仪非但不听,在文绣几番规劝下,反而对她愈发疏远。
此时的文绣几近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还好几次想要自杀,但1925年时,她侥幸认识了一个名叫玉芬的女人,就此走向了自由的道路。
玉芬乃是文绣远房表姐夫的女儿,接受过不少新式教育,而最关键的是,她的前夫是前民国总统、直系军阀冯国璋的孙子冯曙山。冯曙山多次不忠于婚姻且屡教不改,玉芬在百般难耐下最终选择了和丈夫离婚,算是个有经验的人。
在得到玉芬的开导后,文绣可谓茅塞顿开,在仔细研究了中华民国法律中关于婚姻法的条目后,她更加坚定了要和溥仪离婚。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绣和自己的几个姐妹精心策划,到了1931年8月25日,文绣特意在午饭间大发脾气,惹得溥仪勃然大怒,事后她妹妹借出门散心之机把她带了出去,几个人直奔天津国民饭店。
在这里,文绣拿出了早已写下的三封信递给太监,让他回去禀报溥仪,自己要跟他诉讼离婚!
看到信件的溥仪大惊失色,赶紧派人四处去找,可早已找不见人,他急的无所适从,身边那些遗老遗少们也纷纷炸了锅——中国自古以来哪有皇帝被“休”的事情,更何况文绣甚至连正宫都不是,他们如今仍然以皇室自居,这种事情实在太过折损颜面。
于是溥仪立即派人想要把文绣带回来,但他哪知道对方早已作出了十足应对:文绣不但躲在了人海之中,同时雇佣了一帮律师团出面,从法律的角度和溥仪谈判,要求离婚,并且支付一笔高额的赡养金。
这件事不知被人泄露,第二天便传了出去,全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几乎发疯,拼了命地报导这起案子,当时各种新潮思想在中国交融,而文绣曾以剪刀想要歌喉自杀,所以这次离婚直接被许多人称为“刀妃革命”,一时间影响极大。
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溥仪和文绣双方就这起案子进行了许多次交手,时而想要和解,时而因为赡养金的数量拉扯。
溥仪原本一直坚持的是不许以“离异”来定性,因为有损皇家声誉,但天津法院却始终秉公执法,逼得溥仪无可奈何,外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重要的是,此时溥仪正在努力争取日本人的支持,这才是头等大事,他不愿意节外生枝,所以最终还是只得同意文绣离婚,只不过将赡养费的金额砍到了五万元。
事后,溥仪还特意发出了一道“圣旨”,表明文绣有错在先,现在撤掉她的封号贬为庶人,以此想要挽回一些颜面,但文绣早已不在乎了,现在的她不仅打赢了官司,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离婚后,除了交付官司所需的一大笔律师费之外,玉芬还骗走了文绣五千多元,再加上其他开支,最后五万块只剩下了一半。
但文绣心里很高兴,她先改回了傅玉芳的名字,不久后又以自身能力,应聘上了一个教师的岗位。
可还没当几天老师,就有一帮陌生人来到学校找文绣,上课时这帮人就拿相机拍她,下课后就追着文绣采访她。文绣不堪其扰,她只能辞去职务,在家中学习画艺。
这段时间里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来求亲,但都被文绣一一拒绝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清醒,知道他们都是看中自己曾经的“皇妃”身份而来的。
在抗战期间,文绣多次受到日本人骚扰,但她却从未像前夫溥仪一样积极配合,而是严词拒绝,所以遭到报复,最后又落入了贫困交加的境地中,非但生活艰难,甚至不得不上街充当叫卖小贩。
直到抗战结束后,文绣才经人介绍,在华北日报社某了一份差事,她从来做事认真,在报社中表现得十分过人,很快就有人替她介绍了一个不错的对象。
这个男人叫刘振东,家里并不富裕,如今正在北平行营中工作,文绣在和他接触之后颇有好感,于是在两年后正式结为了夫妻。
刘振东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心地善良、为人诚恳,所以两人的婚后生活平淡而甜蜜,文绣也终于在中年时得到了自己曾可望而不及的爱情。
1949年北平解放,刘振东作为曾经国民党的军警人员,在文绣的劝说下主动前往人民政府自首,坦白交代了一切过往,因此被免于全部责罚,只是留待监察,后期因为他表现很好,甚至还得到了加入西城清洁队的工作机会。
解放后,文绣和刘振东就这样安安静静地生活在曾经的皇都,或许是不愿意给后代造成负担,文绣没有选择生下一儿半女,到了1953年9月,她因为突发的心肌梗塞,而在辟柴胡同的家中默默去世,终年仅四十五岁,被丈夫葬于了安定门外的义地中。
其实在此之前,刘振东一直完全不知道妻子的真实身份,而到了临终前,文绣才将真相和盘托出。得知妻子竟然曾是大清皇妃,刘振东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这个女人经历了晚清时最复杂的漩涡,而遇事从不糊涂,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皇帝成功离婚的记录,后半生安然度日,作为末代皇妃,她活得却远比皇后婉容洒脱。
溥仪的眼光好有问题。[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