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李大爷今年62岁,糖尿病十多年了,药吃了不少,血糖忽高忽低,最近又开始觉得腿脚发麻,眼睛也有点花。
他一拍大腿:“这糖尿病,真是个磨人的病!”
老张今年刚50出头,体检时发现血糖高,医生说他是糖尿病前期,得注意饮食和运动。
他听了医生的话,晚饭少吃一口,晚上多走两圈,结果半年过去,血糖居然稳住了,医生说他有可能不发展成糖尿病。

再看看小赵,才30岁出头,身材不胖不瘦,平时也不怎么吃甜食,结果去年查出糖尿病。
医生让他吃二甲双胍,血糖却控制得很一般,后来换了另一种药,才慢慢稳定下来。
这三个人,都是糖尿病,但情况完全不一样:有人吃药也控制不住,有人稍微注意点就稳住了,有人年纪轻轻就得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过去,我们总觉得2型糖尿病是一种病,所有糖尿病人都一样,无非是血糖高了点,吃点降糖药、少吃点糖就行。但这几年,科学家们发现,2型糖尿病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
2这个结论,最早是瑞典的研究团队提出来的。
他们分析了1.5万多人的数据,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其实可以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的发病原因、特点、治疗方式都不一样。

第一种,叫做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
这种糖尿病最容易被误认为是1型糖尿病,因为它的特点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高得很快。这类病人往往比较年轻,刚确诊的时候血糖就已经很高了,而且胰岛功能很差,容易出现并发症。
这种糖尿病人,单纯靠吃药效果不好,很多人最后都需要打胰岛素。

第二种,叫做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通常比较胖,尤其是肚子大,医生一看就知道是“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他们的问题不是胰岛素不够,而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明明很多,但血糖就是降不下来。
这类病人得糖尿病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特别高,容易得心脏病、中风。

第三种,叫做轻度肥胖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多半也是胖,但和第二种不一样,他们的胰岛素功能还算正常,血糖升高也没那么严重,控制起来相对容易,只要体重降下来,血糖往往也能跟着恢复正常。
第四种,叫做轻度老年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年纪大了,血糖慢慢升高,但不胖,胰岛素功能也还算可以。
相比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这类病人的病情通常进展较慢,并发症风险也相对低一些。

第五种,叫做自身免疫型糖尿病,
也叫“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这类病人最容易被误诊为普通2型糖尿病,因为他们起病比较慢,但其实本质上更接近1型糖尿病,是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这类病人早期可能还能靠口服药物维持,但过几年往往需要注射胰岛素。
第六种,叫做轻度高血糖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血糖略高一点,但没什么特别严重的代谢问题,医生一般会让他们先调整生活方式,如果控制不好,再考虑吃药。

你看,同样是糖尿病,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完全不同。
过去,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太简单了,大家都按照一个标准去治,结果有的人控制得很好,有的人却越治越糟。
有些人,明明是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却被当成普通糖尿病来治,吃了好多种降糖药,血糖还是控制不好,最后拖了几年,胰岛功能彻底废了,不得不改打胰岛素。


有些人,其实只是轻度高血糖型,结果医生一上来就给他开了一堆药,搞得自己整天担惊受怕,生怕糖尿病变严重,反而活得更焦虑了。
现在的糖尿病治疗,正朝着“精准医疗”发展。
医生不再只是看你血糖高不高,而是结合你的年龄、体重、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情况,甚至基因检测,来判断你属于哪一种糖尿病,然后根据你的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那问题来了,我们普通人要怎么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糖尿病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医院查几个关键指标。
C肽,可以反映你的胰岛素分泌能力。
胰岛素抵抗指数,可以判断你对胰岛素是否敏感。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看你的血糖控制情况。
自身抗体检测,可以排除是不是LADA。

如果你是刚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控制一直不好,不妨和医生聊聊,让他帮你做个详细的评估,看看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糖尿病,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除了吃药,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
但这里得说句实话,很多医生说“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但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往往摸不着头脑。
其实很简单,吃饭的时候,少吃一口米饭,多吃一口菜,尤其是绿叶菜。
运动的话,挑个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散步、骑车、游泳,哪怕每天跳几首广场舞,都比坐着不动强。

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了解自己的糖尿病类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才能真正把血糖控制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把糖尿病当作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像感冒一样,知道自己是哪一种,怎么治最合适。

这样,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才能真正变得轻松一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