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医皮肤病学》——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糖尿病学》——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柳叶刀》——2023年糖尿病与慢性病管理研究

有一天,小王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的脖子后面和腋下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片暗沉的黑色斑块,摸上去还有点粗糙。他以为是没洗干净,拼命搓,结果没搓掉,皮肤反而变得更红、更敏感了。
去医院一查,医生一句话让他大吃一惊:“你这不是普通色斑,而是黑棘皮病,很可能是血糖失控的信号!”
黑棘皮病?血糖?这俩怎么扯上关系了?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皮肤也是“血糖仪”,你的身体可能早就用“长斑”这种方式,偷偷给你发出了警告!

黑棘皮病,听起来像什么罕见皮肤病,但它并不罕见,尤其在血糖偏高、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中,更是“常客”!
1.它长什么样?
颜色变深:常见于脖子、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变深,呈棕褐色或黑色。
皮肤变厚:摸上去比周围皮肤更粗糙,甚至有点像“天鹅绒”质感。
可能伴随瘙痒:部分人群会觉得痒,但大多数时候不会疼痛。

2.为什么高血糖会让皮肤“变黑”?
黑棘皮病的真正幕后黑手是胰岛素抵抗。
当我们摄入碳水化合物(米饭、面条、糖等)时,胰岛素会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但如果长期吃得太甜、太油、太精细,胰岛素的“效果”会逐渐变差,身体就会分泌更多胰岛素来弥补。
胰岛素多了会发生什么?
刺激皮肤细胞异常增殖,导致黑棘皮病出现。
加剧血糖波动,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换句话说,脖子后面、腋下的黑斑,可能是你的身体在提前警告你:血糖不稳了!

黑棘皮病是高血糖的“前奏”,但如果血糖继续失控,皮肤还会出现更多异常信号,比如:
1.皮肤“变甜”——容易长疖子、毛囊炎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身上总爱长红肿的疖子、毛囊炎,甚至反反复复发作?
这是高血糖会让皮肤“变甜”,成为细菌的天堂,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最爱这类“甜皮肤”,一旦它们大量繁殖,就会引发毛囊炎、疖肿,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皮肤感染。
如果你经常长疖子,尤其是反复发作,别只怪天气热、出汗多,去查查血糖!

2.皮肤变薄、易瘀伤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让皮肤变得脆弱、薄弱,稍微磕碰一下就容易青紫,甚至莫名其妙地出现小出血点。
如果你发现自己轻轻一碰就淤青,或者皮肤像纸一样薄,这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一定要注意!

3.伤口“赖着不走”,愈合慢
正常情况下,皮肤破了,血小板会迅速聚集修复伤口。但高血糖会让这个过程变慢:
血管受损,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伤口供氧不足,愈合变慢。
免疫力下降,细菌更容易趁虚而入,导致感染。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伤口总是“拖拖拉拉”好不了,甚至小伤口都容易感染溃烂,赶紧查血糖!

既然“皮肤问题”可能是血糖在报警,那我们能做些什么,让皮肤恢复健康呢?
1.吃对食物,别让血糖坐“过山车”
很多人以为,控糖就是滴糖不沾,关键是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可以这样做:
✅多吃低GI食物:比如糙米、全麦面包、藜麦、燕麦,这些食物能缓慢释放血糖,不让血糖忽高忽低。
✅适量蛋白质+健康脂肪:鸡蛋、鱼、坚果、牛油果,能帮助稳定血糖,避免餐后血糖飙升。
远离高GI食物:白米饭、甜饮料、蛋糕、炸薯条,这些东西会让血糖瞬间飙升,胰岛素猛增,加速黑棘皮病的发展!

2.运动是“天然降糖药”
运动可以让细胞更敏感于胰岛素,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推荐每天30分钟的适量运动,比如:
快走:比慢走更有效,适合大多数人。
力量训练:比如深蹲、哑铃训练,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瑜伽:减压的同时还能让血糖更稳定。

你的皮肤,其实比你想象中更“聪明”,它能提前告诉你血糖问题。但问题是,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这些信号,直到真正发展成糖尿病,才后悔莫及。
下次照镜子时,不妨多看看自己的皮肤:
脖子、腋下有没有变黑?
皮肤是不是变薄、容易淤青?
小伤口是不是愈合得特别慢?

如果你发现这些迹象,别犹豫,去医院查个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别让血糖偷偷伤害你的身体!
健康的皮肤,是美丽的象征,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