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绝对是排名第一的,被吹上天的《红楼梦》,也只能是在中国文人圈子里流行,在大众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很小。
而《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人物刻画的简单化和世俗化,毕竟普通百姓不是谁都有精力去读正史,况且真实的历史头绪太多,也很无聊。
小说把人物脸谱化简单化,很多人批评这是《三国演义》的缺点,但这也是小说能够流传最成功的地方,你刻画的深刻复杂,不贴标签,本质上是不利于传播的。
说到刘备,最大的标签就是仁,这个大体上和历史上的刘备差不多,但一个人身经乱世,又是统兵之人,战场上杀人无数,岂是一个仁字可以概括的。
尤其是为了突出这个仁字,会故意歪曲一个事实,一个著名的桥段就是张飞鞭打督邮,这在三国故事里,人尽皆知。
事实上,鞭打督邮这个事儿,是刘备干的,罗贯中把这个事按到了张飞身上,一来是凸显张飞的鲁莽率真,二来是为了彰显刘备的稳重隐忍。
这么一写,人物个性倒是鲜明了,但很明显,抹杀了刘备血气之勇的一面,而且刘备可是有勇有谋,当时刘备是安喜县的县尉,就是负责一方治安的。
刘备要鞭打督邮,一来是把督邮带出了安喜县,二来是解下印绶,那意思很明显,不要连累我安喜县,二来这鸟官我不做了,就是要打你。
这画风的确很像张飞,但这事的确就是刘备做的,那么刘备为什么要鞭打督邮呢?
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个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连皇帝都非常头疼的乱伦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中国古代政治一个显著特征你就明白了。
乱伦,在古代不仅仅指男女关系,凡是违反伦常的都叫乱伦,那为什么说刘备鞭打督邮,跟乱伦有关系呢。
我们先看看督邮是什么官,中国古代官员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官员,有一定的权力和管辖范围。
但还有一类官员,他们叫监察官,他们就是专门用来监督官员的,这个就叫监察官,在中国古代,一线的监察官,有个特点,那就是资历浅,年纪轻。
一线的监察官,资历浅,意味着人际关系简单,年纪轻,意味着敢闯敢拼敢得罪人,而且一旦捅了篓子,上面也可以把他给牺牲掉。
这就是古代一线监察官的特点,明白了这个,刘备鞭打督邮第一个理由就有了,那就是东汉朝廷,太不地道,黄巾军刚被平定,就派出监察官找茬,这进步一加剧了,东汉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第二个理由就稍微有点绕,那就是督邮是乡里小儿,欺人太甚,刘备实在是气不过,想教训一下他,这里面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秦朝之后,严重的乱伦问题。
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你不觉得奇怪吗,中国古代官僚科层制度建立的很早,上下尊卑观念一直都在。
让你陶渊明穿戴整齐,去见督邮,这有问题吗,下级官员去见上级,让你穿戴整齐一点,这有错吗,至于发那么大脾气,直接辞官吗?
陶渊明一句乡里小儿点明了这件事的根本原因,乡里小儿意思就是他年纪轻,很符合一线监察官的特点。
监察官都是上面下来的,俗话说宰相门房七品官,上面下来的人,到了地方上,地方官员恭恭敬敬很正常,但陶渊明偏偏觉得这是在羞辱自己,陶渊明的脑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陶渊明的脑子里,装的是孔子,孔子的时代,的确就是上下尊卑那一套没错,但是孔子的尊卑是年龄辈分官职上的尊卑。
但督邮是个小年轻,而且官职很低,以小官监察大官,也是监察系统一大特点,在陶渊明脑子里,都是孔子那一套尊卑观念,地位高的不能给地位高的人行礼,否则就是乱了纲常人伦。
但孔子就没见过郡县制,不知道秦以后郡县制,不但官员层级的逻辑变了,而且小官也能监督大官,爷爷给孙子行礼的事情,也并非少见。
因此让陶渊明整装去见督邮,在传统儒家那里,就是乱伦,就是莫大的侮辱,因此陶渊明才决定辞官。
这个儒家伦理和朝廷法家伦理,相互碰撞的思维,一直都是贯穿中国整个历史的大问题,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你是选择低头行礼,还是选择挂印而去,这个就要看个人的选择了。
西游记第一
东周列国志个人觉得不比三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