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转折,砥平里战斗,近10比1的战损比成国人永远的痛

斜阳洒在军武 2024-11-27 13:36:33

1951年1月8日,联合国军退到三七线。第二天,李奇微向三七线以北派出团级部队进行战斗侦察,没有发现任何中朝联军的踪影。在这一刻李奇微意识到,他此前对志愿军作战模式的推测是正确的。现在,轮到他对休整中的志愿军发起反击了。

联合国军在1951年1月25日—2月11日间的攻势(Chipyong-ni=砥平里,Hoengsong=横城,Suwon=水原)

这时,联合国军的战线横贯朝鲜半岛,长达210公里,从西到东的军级单位分别是美国第1军、第9军、第10军及韩国第3军和第1军。其中,美第1、第9军的战线为西线,其他三个军的战线则被称为中线和东线。

1月15日,李奇微首先在西线发动了代号为“狼狗作战”的试探攻击,向北推进的联合国军各部只遇到了极其微弱的抵抗。到1月25日,狼狗作战正式结束,西线联合国军几乎没有经过战斗,就收复了汉城以南44公里的重镇水原。

这意味着,中朝联军的主力已经退到了更北面的地方,李奇微遂在1月25日当天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要求美第8集团军各部发动代号为“霹雳作战”的战斗侦察行动,继续北进探明中朝联军的主抵抗线所在,并将作战重点放在了面对汉城的西线。

为了确保战线的完整,避免个别部队冒进,联合国军各部在横贯朝鲜半岛的战线上从这座山峰到那座山峰,由这条调整线到那条调整线,小心谨慎地、有组织地继续向北前进着。在霹雳作战开头两天,联合国军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然而,在1月27日,联合国军开始在西线遭遇到志愿军的激烈抵抗,李奇微终于捕捉到了志愿军的主抵抗线。

面对中朝联军在汉江南岸丘陵地带依托高地设置的防御阵地,李奇微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据战史记载,他照本宣科,坚持采用美国陆军教条主义式的攻击模式,即先由坦克、防空自动武器和大炮轰击一些山丘高地,在这一火力掩护下步兵开始进攻,并清剿敌人所有的地面部队,再向下一个攻击目标挺进,被赶出来的敌军会受到空军或海军战机的攻击。

在西线联合国军步步为营的推进下,第50军死伤惨重,无力阻止联合国军向汉江边推进。经过十余天的进攻作战,美第1军和第9军逐个山头地清剿了汉江南岸的敌人,在2月10日收复了重镇仁川港并进抵汉江南岸,与汉城只有一江之隔。

1951年1月8日—7月26日间战线变化

在西线的美第1、第9军向汉江南岸稳步推进的同时,李奇微又在中线发起了新的攻势。2月5日,中线的美第10军和韩国第3军发起了代号为“围捕作战”的行动,旨在拉平战线,使西线的部队不至于处在过于前突的位置、从而失去右翼的保护。

在这一带,志愿军投入了四个军(第39、40、42、66军)和三个朝鲜军团(第2、3、5军团)的重兵。从第二天开始,中线联合国军便遭遇了中朝联军的强力抵抗,进展缓慢。此时,彭德怀正计划利用中线的大量兵力,发起一场由副司令邓华指挥的新攻势。

2月9日,邓华下达命令,要求中线各部在两天后发起攻击,首先将矛头对准处在右翼、战斗力较弱的韩国第3军,2月11日夜,中朝联军在中线的大规模攻势开始了。这次攻势被称为“横城反击战”,联合国军则称之为“二月攻势”。到2月13日凌晨,在中朝联军的攻击下,处在汉城以东126公里处的重镇横城一带的韩国第3军陷入了溃败状态。

不过,在横城以西、处在汉城以东80公里处的村庄砥平里,此时还驻扎着配属于美第10军的美第2师第23团和法国营。如果中朝联军在突破横城地区后,不顾砥平里的美法军队直接向南进攻,那么他们的侧翼就会受到砥平里守军的威胁。

砥平里,位于首尔以东80公里,坐落在一个很小的盆地之中,周围都是小山包,高200至300余米不等。联军在这里筑起直径仅为1.5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环形防御阵地。防守的是1个美军团、1个法国营、1个炮兵营、1个坦克中队,总兵力约6000人。我军参战的有39军、40军、42军共8个团,外加1个炮兵营、3个炮兵连,总兵力约1.5万人。

邓华在2月12日临时下达了攻下砥平里的命令。仓促之间,志愿军从第39、第40、第42军拼凑了六个团的兵力向砥平里猛扑而去。韩战最重要的转折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由于进攻砥平里的各部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被邓华临时任命为此战总指挥的第40军第119师师长徐国夫甚至无法与许多部队建立有效联系,就匆忙命令各部对砥平里展开了进攻。

战斗从黑夜打到天亮,我方没有占领敌人一块主阵地,但部队的伤亡比预想的要大多。14日早上,敌人的飞机铺天盖地而来,李奇微调动了大量飞机为砥平里增援,我军自入朝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密集的飞机。敌机在环形防御阵地周围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下午,美军又兵分5路,在坦克的掩护下出来反冲击,我军伤亡巨大……

14日晚上,我军攻击部队都已到齐,砥平里真正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开始了。我军士兵冒着美军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的冲锋,战士们踏着战友的尸体前进,环形阵地前到处是跃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美军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向四周喷出火焰,在我军士兵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午夜时,激战到达最高潮,地面上到处是流淌的鲜血、战友的尸体,战场上空每过几分钟就升起的一群密集的照明弹,同时,美军的夜航飞机不断投下由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的如巨大灯笼一般在砥平里双方士兵的头顶摇荡。我军的冲锋在付出几千人牺牲的代价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敌军环形阵地出现了一个较大的缺口,变成了一个凹形阵地。

遗憾的是,天亮了。铺天盖地的飞机又笼罩在我军头顶。成吨的钢铁又朝着战士们的血肉之躯投下……这次,美国人不但用无穷无尽的炮弹轰击任何一个目标,而且又多了一种新式武器----凝固汽油弹!美国飞机把它从天上洒下来,下面一片火海……我军士兵只能放弃先前占领的阵地,四处撤离,几千名士兵一下涌入开阔地带,形成一个自由射击区。美国人的大炮、坦克炮和汽油弹像暴雨一般倾泻在他们的头上……很快,砥平里恢复了平静。我军也于下午停止了进攻。

通过砥平里战斗,我军的弱点逐渐被美军发现:我军的指挥结构僵硬,命令自上而下传达,基本没有弹性,下级军官缺乏自主决策的空间。这样的结构可以造就出勇敢顽强、不屈不挠、高度负责的战士,可一旦情况发生突然变化,中下级指挥官无权擅自决策或是请示上级调整战术。

比如:敌人的坦克纵队冲击我方并造成较大伤亡时,我军士兵还在用步枪、手榴弹等绝望地试图阻击坦克部队,没有一个人后退,但造成大量无意义的伤亡。

再有,我军士兵勇猛,但局限性很大:我军士兵可以高强度连续作战最多3天,一旦超过3天,我军就会耗尽有限的弹药、食物、体力,就无法再发挥我们的优势----人海战术,就会面临崩盘。在朝鲜战场上,我军没有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百姓支援,补给线漫长并经常遭破坏,我军不可能打持久战。

砥平里战斗是朝鲜战争的转折,我军以往的穿插分割包围战术渐渐失去了威力,美国人不再惧怕被我军包围,因为他们知道,我军只能在夜晚进攻,只要构建好防御阵地,顶住我军夜晚的攻势,天一亮就会实施空中打击,我军的优势顿无。

据此,李奇微根据我军的进攻势是“礼拜攻势”和“月亮攻势”制定了“磁性战术”,并运用这个战术一直把我军逼回了三八线。为什么后期我军又拾起“坑道战”?“坑道战”的实质是防守,而不是进攻,因为我军已无法再发动大规模攻势了。此战对我军官兵的心理和士气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停止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在我军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决定的,这种下级向上级提出“不打”的要求以前没有过。

总的来看,我军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失败的,副司令员邓华为此做了专门的检讨。我军本想像以往那样一口吞下它,但不成想却硌了牙,成为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两个昼夜的战斗下来,联军伤亡404人;我方资料显示伤亡3300余人,但美方显示我军伤亡4946人。不知道哪个更接近真实,但不管怎么说,8~10:1的战损比着实令人唏嘘。

10 阅读:3152
评论列表
  • 2024-11-30 08:09

    有炮都是此近程炮,炮阵地一暴露,一下没且人家坚固阵地,砥平里失利本质就是达到了我方的进攻顶点。四野部队包括38军此役损失大批精况,再无法参加五次战役

    桃源中人 回复:
    志愿军的战力已到极限,因此彭总回国致力中国军队的现代化
  • 2024-12-01 16:09

    可惜没采纳韩先楚的先打砥平里之策!

    mzkankan 回复:
    打那里,留下来那个都是硬骨头难打,
  • 2024-11-29 16:14

    唉,没有炮,要是有炮,砥平里就拿下了

    七米二抽白条 回复:
    有炮移动不便,没有制空权也难打
  • 2024-12-01 12:44

    美国只算直接战死的后方死的意外死亡的还有其他国家阵亡的都不算

斜阳洒在军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