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乎上看到一个关于《士兵突击》的提问:
许三多进入老A之后好像就没那么笨了,是三多真的成长了吗?
这是个很好地去了解许三多的方式。
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是完整的自我。
所以,我决定写一写。
许三多进入老A后的变化,不是突然“变聪明”的。
而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成长。

这种成长,既包含外在能力的提升;
更源于他骨子里的坚持,与纯粹被环境激发后的自然结果。

01 “笨拙”的本质是未被开发的纯粹
许三多的“笨”,从来不是智力问题。
而是他与社会化规则之间的错位。
入伍那天,他见到坦克车开过来,下意识就是一个投降的动作;
在新兵连,他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跟家里说,哪些事情不能说;
然后连累大家一起被罚抄保密条例。
这些行为看似愚钝,实则是未经雕琢的质朴。
到了老A,他的纯粹反而成了优势。
特种部队需要的是无条件执行命令的士兵,而非心思活络的“聪明人”。
许三多被袁朗看中的重要特质,就是“不焦虑”。
在老A的高压环境下,这种特质不再显得格格不入,反而成为专注力的体现。
02 技能的沉淀:从“傻练”到肌肉记忆
许三多的成长轨迹里是没有捷径的。
在钢七连时,他靠333个腹部绕杠一战成名。
但背后是无数个夜晚,偷偷加练的积累。
进入老A后,面对更严苛的训练,他的“笨方法”反而成了杀手锏。
袁朗对42个老A的训练,是“变态式的毁灭训练”;
他的最终目的,是要求队员在高压下保持冷静;
而许三多习惯用重复动作,形成肌肉记忆。
这种“机械化”的应对方式,反而让他比其他人更快适应。
说白了,他变得“不笨”,是日复一日的苦功堆出来的条件反射。

03 心理韧性的蜕变:从被动到主动
早期的许三多依赖史今的引导。
他争当尖子兵,也是被班长“忽悠”的结果。
甚至活捉袁朗,也是受了成才的影响,才想替朋友“报仇”。
但后来,他开始主动承担责任。
在老A选拔赛中,伍六一受伤,许三多背着他就是不肯松手。
这都是他对“不抛弃”精神的深刻理解。
这种感悟变化,并非突然开窍。
而是经历了史今退伍,钢七连改编等坎坷后,他的责任感逐渐内化的结果。
导演康洪雷曾提到:许三多的成长是“本我”的觉醒,而非技巧的积累。
04 环境的适配:老A需要“钝感力”
老A的残酷淘汰机制下,成才这类聪明人,反而容易因得失心过重而崩溃。
许三多说他做人的根基都被袁朗给打没了。
因为成才一直以来,都是以他人的评价为自己的动力导向的。
许三多的钝感力,让自己屏蔽了外界评价,只专注于眼前任务。
当其他队员因袁朗的刁难陷入焦虑时,许三多只是默默加练。
这种“迟钝”在高压环境中,反而成了心理优势,让他比旁人更稳定。

05 成长的本质:从“被塑造”到“自我认同”
许三多的转变核心,在于他找到了自我价值。
在草原五班修路时,他第一次意识到: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
进入老A后,他逐渐将这种信念与军人使命结合。
在边境,他击杀D贩之后的心理崩溃。
本质上,是对“军人身份”与“个体良知”冲突的反思。
这种挣扎,反而证明他已从被动服从的士兵,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战士。



许三多的强大,是从这一刻真正开始的。
他终于知道自己是谁。
明白了一个兵最高的使命,是在真实的战场上。
许三多后来变得“不笨”了,其实是我们作为观众在视角上的误读。
他从未改变过内核,只是环境让他的特质显性化了。
就像一块粗粝的石头被磨出光泽,本质还是那块石头。
许三多的成长不是突然的逆袭,而是坚持本真的自然结果。
就像导演说的:
“成功的最后两级台阶,绝不是你的知识,也绝不是你的经验,更不是你的人际;
这两级台阶,一定是你最本我的表达。”
这,或许才是《士兵突击》最真实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