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哲,被许三多形容为天之骄子。
23岁,外语双学士,光电硕士,少校军衔。
有这些光环,吴哲来到参加老A考核,让很多人困惑。
这样的高材生,为何要放弃安稳的晋升路径,跑来老A这种“地狱”吃苦?
今天聊一聊,吴哲这颗“平常心”背后,藏着怎样的职业军人对理想最执拗的追寻。
是否,也藏着体制下一颗不甘被束缚的心?

01 “职业化”的诱惑:当军衔不再是天花板
老A的特别,从许三多和成才拎着行李敬礼,却被围观的那一幕就能窥见一二。
这里几乎全是尉官以上的职业军人,普通士官反而是稀罕物。
吴哲在原部队已经是少校,但传统部队的晋升体系像一条缓慢流淌的河。
熬资历、拼关系、等空缺。
而老A的“职业化”模式,就像突然打开了一扇暗门。
这里只看能力,不论出身。
在常规部队里,他可能要用十年才能触碰到上校的门槛。
而在老A,一次成功的任务就能改写命运。
这也是成才跟许三多说,他在等一个机会。
就像许三多那333个腹部绕杠一样的机会。
而吴哲是个很有自己理想的人。
在老A没有“少校”与“士官”的隔阂。
当他看到许三多这样纯粹的兵,竟能和袁朗这样的指挥官并肩作战时,他更能意识到:
老A的战场,才是真正属于职业军人的理想国。

02 知识分子的焦虑:怕被钉死在“技术岗”
吴哲的房间里堆满专业书籍,但他最怕的,是被人当作“书呆子参谋”。
在原部队,他的双硕士学历像一把双刃剑。
既让他快速晋升,也让他被贴上“学院派”的标签。
可他知道,真正的军人不能只活在沙盘推演里。
老A的选拔,是他撕掉标签的机会。
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高学历不等于纸上谈兵,知识分子也能在泥泞中冲锋。
吴哲的高光,应该是那场“质疑教官”的戏。
他当着所有人拆穿袁朗的演 习把戏,不是为了逞能,而是想告诉所有人。
真正的军人,既要服从命令,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尊严。

03 体制困局下的突围
在部队晋升体系里,吴哲这样的“高学历军官”往往被安置在技术岗位。
吴哲是个有理想追求的人。
他不会想自己所学的,只是纸上谈兵。
他更想的是用自己所学,转化为战场上有用的“子弹”。
老A的残酷,给了他打破困局的可能。
在这里,他能亲自把光电学知识融入实战。
能让每一个理论模型,在枪炮声中接受检验。
通过考核,吴哲提出了对袁朗的控诉。
最终,见过“真相”后选择留下。
不是因为袁朗的器重,而是因为这里允许他做一件最奢侈的事。
不用在“服从”与“创新”之间二选一。
就像他常说的“平常心”。
不是认命,而是在认清体制局限后,依然相信理想可以在夹缝中生长。

04 理想主义者的执着
很多人说,吴哲参加老A选拔是“自讨苦吃”。
却忘了理想主义者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麻木。
老A的选拔场上,军衔统统失效,学历化作汗水泥浆。
正是这种“归零”的状态,让他触摸到了军人最本质的荣耀。
不是肩章上的星星,而是与一群纯粹的人,为同一件事拼尽全力的酣畅。
军衔,不是他的人生坐标。
但在老A的星空下,一个真正的军人能找到自己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