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内在逻辑在悄然发生变化,透过过去十年的银行业变迁,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见中国银行业的未来。
一、规模膨胀与效率衰减:以工商银行为例
2013年至2023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从18.92万亿元飙升至44.70万亿元,规模扩张超过136%,但其营业收入仅从5896.37亿元增至8430.70亿元,增幅43%;净利润则由2629.65亿元增长至3651.16亿元,增幅39%。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银行的资产扩张与价值创造能力正在加速背离**。更直观的佐证来自资本回报率——2013年工商银行ROE(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1.92%,而到2023年已腰斩至10.66%。这种"虚胖式增长"的背后,折射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系统性困境。
二、息差收窄与同质化陷阱:银行业的生存逻辑剧变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长期建立在"政策红利"之上: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银行则通过存贷利差实现旱涝保收。但这一模式在过去十年遭遇根本性冲击:
1. 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差从2013年的3%压缩至2023年的1.8%以下;
2. 金融脱媒加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从2013年的3.7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5万亿元,直接融资分流银行优质客户;
3. 监管套利空间消失,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表外业务回归表内,风险暴露更加透明。
与此同时,银行业陷入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当所有银行都依赖存贷利差、都瞄准基建和房地产贷款、都发力零售金融时,市场必然走向"价格战"。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业净息差已降至1.69%的历史低位,较2013年下降近150个基点。即便是工商银行这样的"宇宙行",也不得不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对冲利润率下滑,但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显然存疑。
三、风险积聚与监管博弈:坏账阴影下的生存艺术
银行理论上可以通过"惜贷"规避亏损,但现实中却面临两难选择:既要完成支持实体经济的政治任务,又要维持股东回报。这种矛盾在房地产周期下行中暴露无遗。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已升至4.3%,较2021年翻倍。尽管监管要求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纳入MPA考核,但存量风险的化解仍需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防控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四大国有银行凭借0.8%-1.3%的负债成本优势,能够以更低利率获取优质客户;而城商行、农商行在负债成本超过2%的情况下,被迫通过高风险业务维持利润。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银行业分化加剧:2023年北京银行ROE(9.32%)虽低于工商银行,但其净利润十年增幅达148%,远超后者的39%,印证了"小船调头快"的市场规律。
四、估值重构与资金迁徙:2024年银行股逆势上涨的深层逻辑
在盈利能力持续承压的背景下,2024年银行股的逆势上涨看似反常,实则暗含三重市场预期:
1. 绝对估值洼地效应:当前银行板块市净率(PB)仅0.5倍,股息率超过5%,相较2%的存款利率形成显著吸引力;
2. 风险出清预期:房地产企业债务重组推进、地方化债方案落地,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边际缓解;
3. 避险需求驱动:在经济增速换挡期,资金更倾向于配置低波动、高分红资产,银行股成为天然的"避风港"。
但这种上涨本质上仍是"防御性行情"。从资金流向看,2023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银行股的配置比例仅为2.8%,远低于沪深300指数中银行股11%的权重,说明机构投资者对行业长期前景仍持审慎态度。
五、破局之路:从规模崇拜到价值重构
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未来突围需要三重变革:
1. 盈利模式再造:从"吃息差"转向"服务收费",重点发展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轻资本业务。招商银行2023年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占比已达18%,为行业指明方向;
2. 科技赋能深化:借助AI、区块链等技术,将单客户服务成本从传统网点的30元/次降至手机银行的0.3元/次;
3. 区域战略分化: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的城商行,可依托本地化优势深耕中小企业客群,与全国性银行形成错位竞争。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银行业仍存在"规模情结"。部分银行通过购买他行理财产品、同业存单等方式虚增资产规模,这种"伪增长"终将被市场证伪。真正的价值创造,必须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当银行能够精准识别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融资需求,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赛道培育出下一个"华为""比亚迪",才会迎来真正的价值重估。
六、在周期中等待黎明
站在2025年初的时点,中国银行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短期看,宽松货币政策延续、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仍将压制盈利空间;但长期而言,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直接融资占比提升,银行业必将经历痛苦的去产能过程。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估值修复,不如关注那些在区域经济带中深度布局、在科技金融领域率先突破的银行。毕竟,当潮水退去时,只有真正穿好"科技铠甲"、练就"服务内功"的银行,才能穿越周期,成为新时代的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