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93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272亿元大幅下降21.3%。这一跌幅不仅远超市场预期,更揭示出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深层矛盾——尽管2024年四季度以来多项刺激政策密集出台,但政策效果已显著弱化,居民购房需求仍处于收缩状态。

一、数据解析:政策“强心针”难掩需求疲软
居民中长期贷款通常被视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晴雨表”。按揭贷款发放与房屋成交存在2至3周的时间差,因此2025年1月的贷款数据主要反映2024年12月的成交情况,而该时段恰逢年末传统购房窗口期,且避开了2025年春节假期(1月28日除夕)的直接影响。然而,即便在此背景下,贷款规模仍出现断崖式下跌,表明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已趋近于零。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9月推出的降首付、降利率、放松限购等政策曾在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但截至2025年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降幅扩大至21.3%,甚至高于2024年全年住房贷款余额1.3%的降幅。这一现象表明,政策红利被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趋势抵消,购房者对未来收入预期和房价走势的悲观情绪难以逆转。
二、结构矛盾:核心城市局部回暖难掩全局低迷
尽管一线城市如深圳、广州的楼市成交同比显著增长(深圳新房成交同比增97.3%),但此类城市的改善型需求仅占市场局部,无法对冲全国范围内购房需求的萎缩。数据显示,2025年1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16.5%,跌幅较前月扩大13.1个百分点;同时,法拍房成交量同比上升8%,折射出债务压力下居民资产被迫出清的现实。
更深层次的结构矛盾体现在居民储蓄与贷款的背离:1月住户存款新增5.52万亿元,同比增速维持高位,而新增贷款中居民部门占比仅8.6%,创历史新低。这反映出居民部门“防御性储蓄”心态强化,购房意愿持续低迷。
三、政策困境:供给端宽松与需求端收缩的错配
当前政策工具箱更多聚焦于供给端,例如房企“白名单”机制推动企业贷款激增(1月企事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500亿元),但需求端改革进展缓慢。数据显示,新增贷款中90%流向企业部门,个人房贷占比不足10%,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资金难以有效转化为终端需求。
与此同时,宏观杠杆率攀升至307.8%的历史高位,远超280%的国际警戒线。高杠杆环境下,居民部门持续去杠杆(2024年居民新增贷款同比下降47%),而地方政府依赖债务扩张支撑社融增长(1月政府债券占社融增量68.3%),进一步加剧经济的内生脆弱性。
四、未来展望:需求侧改革或成破局关键
当前楼市困境的本质是居民购买力与房价预期的双重坍塌。若要打破僵局,政策需从三方面突破:
1. 收入分配改革: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强化等措施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缓解预防性储蓄压力;
2. 房价预期管理:建立更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避免局部市场波动加剧观望情绪;
3. 债务风险缓释:推动存量房贷利率市场化调整,降低居民偿债负担。
短期内,核心城市的“小阳春”行情或可期待(如深圳、上海新房成交预期环比增长10%),但若缺乏系统性需求侧政策支持,楼市“止跌回稳”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大幅缩水,既是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的结果,更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刺激需求”与“控制风险”的平衡木上,政策路径的抉择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年的经济格局。唯有跳出“以债养债”的循环,真正激活居民消费与投资信心,方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实质性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