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秉持着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的观念,坚信人脉广,才能路子宽。
在单位,我对同事的请求几乎来者不拒,哪怕自己忙得不可开交,也担心拒绝后被贴上不好相处的标签。
下班后,人情交际我也很少推脱,想着多和大家相聚,才能拉近关系。
直到退休后,我才发现,最好的状态根本不是呼朋引伴,吃吃喝喝,而是:销声匿迹,远离熟人。

因为刚退休的时候,我每次都积极参加各种聚餐、聚会。
但是,一到聚会场合,味儿就不对了。
大家一坐下,话题就围绕着比较展开。
先比儿子的工作成就,接着是孙子的学业成绩。
退休金多少也成了暗自较劲的话题,甚至体检时的血压高低都能被拿来讨论。
话语间就好像带着钩子,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有一次,我穿着女儿买的新衣裳去参加聚会,有人夸我 “显年轻”,可转身就听到她跟旁人嘀咕:“肯定是孩子买的,她自己哪舍得花这钱。”
还有一回,我说我买了几盆果汁阳台,在家养花很有意思。
有人就酸溜溜地说:“还是你有福气,不用带孙子,能这么清闲。”
那语气,听得我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后来,我慢慢醒悟了,人老了,活得自在,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看着手机里不断闪烁、满是压力的群消息,我一狠心,把手机调了静音,一口气退了5个微信群。
刚退群的头两个月,我心里空落落的,因为突然安静下来,感觉很不适应。
但日子久了,我发现耳朵清净后,眼睛反倒亮了。
以前聚会时,心思都在别人身上,现在终于能专注于自己了。
看着果汁阳台花苞上滚动的露珠,我心里觉得很平静、很舒服。

老朋友们见我不再热衷社交,都说我 “孤僻”,我也不辩解。
他们不懂,我这是在给生活 “做减法”。
过去繁杂的人情世故,就像占了地方的旧物件,把生活空间挤得满满当当,让我无暇顾及自己真正想要的。
现在清掉这些,就能好好装点自己的日子了。
很多人老了怕冷清、怕孤独,我却觉得冷清是一种馈赠。
就像炖老母鸡,撤了灶火,让砂锅在余热中慢慢咕嘟,鸡汤才更鲜美。
昨天,我翻出了多年前的 “先进工作者” 奖状,金边已经褪色了。
看着它,我想起了退休欢送会上,领导夸我 “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现在想来,后半句应该是 “退休后,终于能只为自己勤恳了”。
前半生,为工作、家庭、社交忙碌,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
如今老了,终于有机会为自己而活。

到了我们这个岁数就该明白:
少说话,多听雨声,因为雨声能让人心静。
少解释,多观天色,因为天色蕴含着生活哲理。
少牵绊,多留白,因为人生留些空白才能装下更多美好。
真正的福气,就是坐在自家藤椅上,看影子慢慢爬过门槛,无需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