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半辈子都围着铁锅转,如今老了才彻底想明白:
人上了岁数,就得学会当一个 “不粘锅”,给自己弄一层保护膜,把日子过得自在、舒心一点儿。
儿女给的承诺,先别太当真年轻那会儿,大家都念叨着 “养儿防老”,可老了才知道,养孩子就像一场修行,能不能防老还得看运气。
前楼的老马就是个例子。
她儿子在外地买了个大房子,说要接她去享福,让她把老房子租出去。
等她高高兴兴办好了一切,住进儿子家才发现,哪里是去享福?
每天带孙子,做家务,比以前在厂里三班倒还累人。
等她想回自己的老窝,已经来不及了。
房子签了两年租约,也没办法把人家撵出去。
现在她经常给我发消息,说腰痛、腿疼,哪哪都不舒服,每天还要看儿媳妇的脸色,连多叹几口气都不敢,就怕被他们嫌弃。
所以啊,咱们做爹妈的,对儿女的承诺,听听就行,别太往心里去,更别着急行动。
要是哪天,他们说要带着咱出国旅游,也别马上发朋友圈昭告天下。
不是担心他们说话不算话,而是怕自己满心期待,最后像滚烫的油星溅到手上,把自己的心给烫伤了。

当父母的,都见不得孩子遇到困难。
儿子生意碰上麻烦,闺女跟女婿吵架,就恨不得自己能变成柴火,填进灶膛里帮忙。
但咱得清楚,我们这把老骨头,早就不是能烧的干柴了,最多也就是块老姜,偶尔给孩子们的生活添点儿味还行,真要当成主料,那整锅汤都得熬苦了。
昨天在公园听几个老年人唱戏,拉胡琴的师傅说得好:
“老了不要多管闲事,儿女的人生就像一场连本大戏,咱们当个票友就行,该鼓掌的时候就鼓掌,他们唱得不好,咱也不能替他们上台。”
确实是这么个理儿。
孩子们买房差首付,育儿请保姆,咱们力所能及地帮衬点儿就够了,可别把自己的养老钱都搭进去。
记住,一定要留着自己的老窝和老本,这样,再差也不怕没地方吃饭。

老人最大的福气,不是天天有儿孙在身边围着,而是心里不存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
儿子三天没打电话?说不定正跟甲方为了项目争得面红耳赤呢。
孙子期末考试考砸了?砸了就砸了呗,天又不会塌下来。
我们这代人,以前吃苦吃多了,就喜欢瞎琢磨,总想自己多做一点儿,让儿孙能少吃点儿苦。
其实,现在孩子们的世界,可比我们当年广阔多了,让他们多经一点儿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我现在每天五点半起床,收拾收拾就出去锻炼身体。
下午弹一个小时电子琴,自娱自乐。
晚上去跳广场舞,回来再追1集谍战剧,然后就泡脚、睡觉。
我觉得吧,儿孙们能记得咱,关心咱,那是锦上添花,别太强求。
自己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才是最要紧的。

总结起来,学当 “不粘锅” 就靠三个 “不”:
不较真、不包揽、不依赖。
儿子说周末回来吃饭,咱就熬锅排骨汤等着;要是临时加班来不了,那就撒把枸杞自己喝,还更养生呢!
闺女抱怨婆婆不好相处,咱就跟着叹两声,千万别出主意,这家里的事儿,清官都难断,何况咱们这些老人呢。
咱就把心思多花在自己身上。
现在的年轻人常说要有 “边界感”,依我看,我们的边界感就体现在这口 “不粘锅” 上。
儿孙的孝心咱接着,但别把这当成救命稻草。
孩子们的难处,咱听着,但别急着去当救火队员。
活到这个岁数,我算是彻底明白了:
父母和子女之间最好的缘分,就是互相牵挂,各自安好,这可比年轻时掏心掏肺地付出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