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件(组)禁止出境的国宝青铜器

春翠的文化 2025-03-15 19:26:42

青铜器,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42件(组)禁止出境的国宝青铜器,更是国之瑰宝,每一件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青铜器,或庄重威严,或精美绝伦,或神秘莫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造型奇特,彰显着王权的威严与神权的至高无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艺精湛,纹饰细腻,展现了礼乐制度的完善与人文精神的觉醒。

透过这些青铜器,我们仿佛能看到:商王武丁手持司母戊鼎,祭祀先祖,祈求国泰民安;周天子端坐于青铜编钟前,聆听雅乐,感受礼乐文明的熏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最终凭借青铜剑的锋芒,一雪前耻。42件(组)国宝青铜器,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传承者。它们穿越时空,将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守护这些国宝,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国家博物馆(8件)

1、后母戊鼎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2、四羊方尊

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商四羊青铜方尊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3、子龙鼎

商子龙鼎通高103厘米,鼎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保存品相完整,造型雄伟,器身饱满,体型硕大,是已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时也是迄今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高出鼎身22厘米的双耳,为整个大鼎增添了威严的气势。器颈部和三足的兽面纹饰雄浑庄重,显示出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技术。

作为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瑰宝,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4、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Ji Zibai Plate of the Guo State),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商周时期盛水器,是一件用以记功、记事,流传给子孙后代的祭祀礼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5、利簋

利簋(Guǐ),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周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6、天亡簋

西周天亡簋,旧称“大丰簋”、“朕簋”。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西周天亡簋为四耳方座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

西周天亡簋肃朴庄重,周身饰以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大篆。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2013年8月19日,西周天亡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7、大盂鼎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一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 。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鼎”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大盂鼎高102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8、诅盟场面贮贝器

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为西汉时期铜器,于1956年,出土于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遗址M12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通高51厘米,盖径32厘米,底径29.7厘米;出土时器内贮贝300余枚,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残缺者未计入),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2013年8月19日,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3件)

9、何尊

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 这里便是“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 ,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尊高38.5厘米 ,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10、逨盘

逨盘,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青铜器,中国第一盘。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

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11、㝬簋

㝬簋又称胡簋,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厉王时期青铜器,1978年5月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㝬簋号称“簋中之王”。圆形簋身与方形底座相连,簋内铸有铭文124字,由此得知它是西周第十位天子周厉王姬㝬为祭祀先祖、祈神降福而作。

山西博物院(3件)

12、龙形觥

龙形觥于1959年在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器形独特、纹饰奇绝的青铜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龙形觥独特的造型与花纹装饰,与同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相区别,龙形觥所属的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遗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作为存世孤品,龙形觥独特的造型令人着迷,被称为“国宝中的珍宝”。

13、晋侯鸟尊

西周晋侯鸟尊,西周中期偏早的青铜酒器,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原型和“镇馆之宝”,被誉为“晋国之瑞” 。

西周晋侯鸟尊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通过它确定了西周时期晋国的国都和世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4、晋侯苏钟

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青铜乐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这两件编钟大者高 25.7 厘米,铣间距14.8厘米;小者高 22.4厘米,铣间距 12.8 厘米。出土于第七代晋侯晋献侯墓。 晋侯苏钟全套共 16 件,其中14 件曾被盗流失境外,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山西博物院这2件为考古发掘出土,是编钟的最末2件,舞部与篆部饰变形兽体纹,鼓部饰卷云纹,鼓侧饰鸾鸟纹,钲部分别刻铭:“年无疆,子子孙孙”7 字和“永宝兹钟”4 字。

上海博物馆(3件)

15、大克鼎

大克鼎,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大盂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毛公鼎,被誉为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自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以后,成为上博引以为豪的镇馆之宝,常年在一楼青铜陈列室展出。作为鼎中重器,虽然百多年来考古发现成果斐然,但迄今仍与大盂鼎同为有铭文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两件,至为尊贵。该鼎于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后由潘祖荫收藏并捐献给国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4、晋侯苏钟

编钟的主人是西周晚期的晋侯稣。因为辅佐周厉王亲征有功,稣在钟的表面分段刻记了355字长篇铭文。按照音律排布的两行钟,铭文也连缀成篇。晋侯稣钟由16件甬钟组成,14件藏于上海博物馆,2件存留在山西省考古所。晋侯稣钟由三组不同时代的甬钟构成,其中一组来自西周晚期,另外两组甬钟则早于西周晚期。因此可见,这套编钟可能是晋侯稣收集而来的,也可能是在战争中俘获而来的战利品。

16、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是商鞅为秦国变法统一度量衡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方升较窄的一端有一中空柄,其余三个侧面与底面都刻有铭文,铭文可分为两组。方升的体量并不大,通长18.7厘米,宽6.9厘米,深2.3厘米,容积为202.15毫升,也就比手略大,然而这样一件小型青铜器却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为它见证了湮远历史中的重大节点,更作为一件标准量器,成为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奠基之途上的“强国重器”。

湖北省博物馆(3件)

17、越王勾践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一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 ,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

18、曾侯乙尊盘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

专家认为,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当之无愧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19、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镈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河北博物院(3件)

20、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文物。属于国家一级国宝文物。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规格: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口径42厘米,重60公斤。2002年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就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中。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也是目前为止,我国首次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是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铭文字体修长秀丽,文句典雅优美。

21、铜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文物。属于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文物规格:高36.2厘米,长47.5厘米,重18.65千克。2002年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就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中。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是商周以来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集大成者,堪称战国青铜器工艺的巅峰之作。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整体结构繁复适称,铸造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堪称稀世珍宝。

22、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西汉时期的文物,属于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文物规格:高48厘米,重15.85公斤。2002年长信宫灯就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中。长信宫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高超,设计巧妙,长信宫灯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长信宫灯也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灯”,是汉宫宫灯巅峰之作。

三星堆博物馆(2件)

23、青铜立人像

商青铜立人像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文物,属于国家国宝级文物。文物规格: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2013年,商青铜立人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商青铜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商青铜立人像也是目前中国,也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最神秘、最为宏伟壮观的青铜立人雕像。

24、青铜神树

商青铜神树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文物,属于国家国宝级文物。文物规格:最大径140、高396、树枝残高359、底座直径93.5厘米。2002年,商青铜神树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商青铜神树是目前世界上

河南博物院(2件)

25、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云纹铜禁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三部分组成。铜禁的四周都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26、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一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馆。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湖南博物院(1件)

27、大禾人面纹方鼎

大禾方鼎是商代时期的青铜器文物,属于国家国宝级文物,目前收藏于湖南博物院,是该院的镇馆之宝。文物规格:高38.5厘米,长29.3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千克。2013年,大禾方鼎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大禾方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纹方鼎,也是中国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器物。大禾方鼎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

天津博物馆(1件)

28、太保鼎

西周时期青铜器文物,国宝级文物。文物特征: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是梁山七器之一,也是唯一收藏在国内的梁山七器。太保鼎出土于山东省,它造型十分独特,铸造工艺非常精湛,被《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收录。2002年太保鼎就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

首都博物馆(1件)

29、伯矩鬲

伯矩鬲以高浮雕的牛首为装饰主题,器盖中央有两个写实的牛头背靠背构成盖面,器身和盖面都有牛头浮雕。器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铭文,记述了燕侯在戊辰这一天赏赐伯矩贝币,伯矩为纪念父亲而制作此器。铭文表明“伯矩”是燕国责族,而“伯”为爵称,“矩”为人名。

淳化县博物馆(1件)

30、淳化大鼎

西周淳化大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是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造诣。1979年出土于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现藏于陕西省淳化县博物馆。

宝鸡周原博物馆(1件)

31、墙盘

墙盘,西周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

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

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

故宫博物院(1件)

26、莲鹤方壶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8月25日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莲鹤方壶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既有接近于以晋地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于楚地器物的飘逸风韵。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2015年12月,莲鹤方壶被运送至北京参展。

南京博物院(1件)

32、错金银铜壶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名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于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出土,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作侈口,长颈,圆腹,圈足。此器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 2013年8月19日,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安徽博物院(1件)

33、铸客铜鼎

铸客铜鼎,又称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文物,属于国家国宝级文物。是安徽博物院八大国宝之一。文物规格: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左右。2002年,楚大鼎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楚大鼎是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大鼎。也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圆鼎。楚大鼎制作造型非常雄伟壮观,被誉为楚国重器。

甘肃省博物馆(1件)

34、铜奔马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也同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这件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制作的铜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使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都叹为观止。同时它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脚踏实地、勇敢创新、积极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件)

35、铜车马

1978年6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现收藏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年代:先秦时期。哦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一级文物)

文物介绍:秦铜车马一组两乘,一为“立车”,一为“安车”,立车在皇帝车队中用以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安车又称辒辌车,曾作为秦始皇出巡乘舆。两车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车舆下层的图案采用堆绘法绘制,线条突起,有很强烈的立体感,这种艺术手法前所未见,亦属首次使用。秦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采用多样的工艺手法。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的辉煌成就。秦陵铜车马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车制,特别是对战车的系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中国古代美术、车制以及宫廷舆服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西安博物院(1件)

36、彩绘人物车马镜

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是西汉早期的连弧纹彩绘镜,1963年9月于陕西省西安市红庙坡村西汉墓出土,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

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直径27.5厘米,是以“出行”“狩猎”为主题的彩绘镜,描写了西汉贵族恣情享乐的生活场景,出自西汉帝都。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形制圆形,弦钮,圆钮座,座底涂有朱红色,钮为三轮覆瓦纹,镜背饰红、绿、黑四色彩绘。图案分内、外区,镜内区淡绿色底上绘云气纹,间以红色花卉;外区朱红色云纹底,上绘四个圆璧形图案,其间绘有树木花草及人物车马,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2013年8月19日,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淄博市博物馆(1件)

37、矩形五纽龙纹铜镜

龙纹矩形铜镜是西汉时期文物,收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齐王墓“龙纹矩形铜镜”西汉时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龙纹矩形铜镜是严禁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件)

38、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

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西汉时期,1965年河北定县三盘山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长26.5厘米,直径2.6厘米。圆筒竹节状,中空,由中间分为两段,以子母口套接,为古代车上的伞铤。

以金银错出纹饰,用黑漆填补空隙,磨错光平,并以菱形绿松石和圆形宝石镶嵌其中,色彩辉煌。纹饰依竹节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以人骑象为主,山石间有奔驰的马、鹿、兔、熊,以及飞翔的仙鹤、雁、鹰等。第二段一骑士反身引弓射虎为主,山峦间有熊、鹿、羚羊、野牛、猿猴,还有飞鸟等。第三段以一人骑骆驼为主,辅以虎噬豕,以及熊、兔、立鹤、飞鸟等。第四段以一正在开屏的孔雀引颈长鸣为主,辅以虎捕牛,以及熊、鹿、猴、鹤、飞鸟等。四段纹饰主题不尽相同,但都描绘了生气盎然的大自然景象,以及人类的狩猎活动,构成了一幅既富于神话意味又源于实际生活的精美画面。这件伞铤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是一件难得艺术珍品。

云南省博物馆(1件)

39、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是汉代时期滇国的青铜器文物,是我国国家一级文物。文物尺寸:高21厘米、口径24.5厘米、盖径31厘米。2013年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之中。

反映了古滇国神秘的祭祀文化,真实地再现了古滇国杀人祭神的场面。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杀人祭柱场面的铜雕,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

绵阳市博物馆(1件)

40、摇钱树

青铜摇钱树是东汉文物,绵阳市博物馆藏文物。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 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摇钱树是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的一种丧葬名器,具有神话学中通天树的双重象征性,不仅是墓主升仙的凭借,也是墓主财富的源泉。

南越王博物院(1组)

41、铜屏风构件

铜屏风构件5件,西汉青铜器,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近千件文物,这五件铜屏风构件就是其中较为精美的部分,包括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

西安碑林博物馆(1件)

42、景云铜钟

景云铜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世界名钟之一,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该钟原名“景龙观钟”,开元年间改景龙观为迎祥观,故又称“迎祥观钟”。后曾悬挂于西安钟楼。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称之为“景云铜钟”或“景云钟”。

0 阅读:2

春翠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