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周原博物院“镇馆之宝”欣赏

春翠的文化 2025-03-14 19:26:53

宝鸡周原博物院,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隶属于宝鸡市文物局,是1987年创建的一所社会科学类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1990年12月,宝鸡周原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截至2019年末,宝鸡周原博物院有藏品400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有238件/套。

周原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丰富,尤以出土的青铜器称著于世,宝鸡周原博物院是在“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挖掘的基础上建立的,于1982年被国务院指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史墙盘

墙盘,西周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

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

2、折觥

折觥,国宝重器之一,1976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扶风庄白村。现收藏于宝鸡周原博物馆。

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

3、三年兴壶

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中,出土了两件形制相同、铭文一致的三年兴壶,通高65.4厘米,腹围129厘米,重26千克,是目前我国保存的最大青铜壶,被誉为“壶中之冠”。这两件兴壶的盖舌上铸有12行60字铭文,主要讲述了公元前883年九月丁巳日,周孝王在周原之西的郑宫宴请官员,并赐给兴一件能载羔肉的案几。之后,孝王又到句陵用清酒招待大家,并赐给兴一个可以承载猪牲的大案几。兴感到万分荣幸,叩头谢恩,赞扬孝王的美德。因此,兴特地铸造了两件精致的大壶,并用铭文记录下这一段历史,告慰先祖,感念先祖的护佑,并告诫子孙后世要牢记先祖的恩德。

4、十三年兴壶

西周十三年兴壶,西周中期。1976 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通高59.6cm,口径16.9cm。腹围108cm,腹深44cm,重26000g。长颈,扁腹,龙首衔环,颈饰凤鸟纹,盖缘和腹部饰鳞纹,盖顶饰长冠凤鸟,圈足饰波曲纹。盖榫和颈外壁同铭文56字,大意为:十三年九月戊寅日, 父陪同在成周的师徒淲宫入见周王,接受命服的册赐.此壶为懿王十三年铸器。

5、商卣

1976 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1号窖藏出土。器有盖,盖钮作花苞状。有提梁,提梁两端饰圆雕龙头。器体呈椭圆形,腹部外鼓,圈足较高。器身采用通体浮雕的装饰手法,以扉棱为中线对称分布。腹部及盖顶饰卷角凸目大兽面,盖沿、器沿、圈足均饰小鸟纹。盖内和器底铸有同样铭文,内容与商尊相同。

6、伯几父簋

1981 年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器敛口,鼓腹,带盖,兽首衔环耳,圈足下有三个兽面扁足。器盖、口沿饰以云雷纹填地的昂首分尾鸟纹,器腹部饰瓦楞纹。西周中期开始,简洁爽利的瓦楞纹开始广泛流行,常用作簋、盨、匜上的装饰图案。 盖内壁和器内底铭文相同,共 14 字,记载作器者为伯几父。

7、作旅彝卣

8、刖人守门鼎

刖人守门鼎通高17.7厘米,口长9.2厘米,口宽11.9厘米,重1750克。西周中期青铜器。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鼎为方体,双附耳,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铸四龙,下层为盛炭火的炉膛,底部四兽足。炉膛正面铸能开闭的两扇门,右门外浮雕刖足者(被砍左足)持一插关,与史书记载刖者守门相符。左门有虎头关口。两侧铸方孔窗户,炉底有一圆孔。此鼎设计匠心独具,造型奇巧别致,是一件难得一艺术佳作,《秋宫》中记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积(看守粮仓)。”对受对刑的罪犯,仍然给予他们生活的出路。

9、兴簋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出土。上方为一圈足双耳簋,下连铸一方座。主要饰直棱纹,盖沿和颈部增饰一周重环纹,方座四面各有六个小方孔。方座簋是周人特有的器形,起源于宝鸡地区,仅限于高等级贵族使用。同出8件,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是一组列簋。

10、折斝

1976 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器为平盖,侈口, 高领,分裆柱足。盖面中心有双头蛇形半环纽,两侧有半圆形纳柱缺口,两立柱呈伞状。柱顶和盖上分别饰雷纹和斜角目雷纹,器肩部饰夔龙组成的饕餮纹,器腹部饰双道 V 形折线。盖内铸铭文 2 行 7 字,为“折作父乙宝尊彝”。虽与其他折器铭文有所不同,但都是折为祭祀其父乙所做之器。

11、兴盨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内底有铭文6行60字。铭曰:“隹四年二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周师录宫,格大室,即位。司马共佑兴,王呼史敖册赐盘衮、虢敕、攸勒。敢对扬天子休,用作文考宝簋。兴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木册羊”——此盨器铭称簋,原因是盨是由簋演化而来,盨簋同源。

12、二式兴钟

兴钟是西周中期的一件文物,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

钟铭说:兴曰:我的高祖、祖父和父亲,能秉持光明磊落的心灵,演习主持周礼礼仪,忠于先王,兴不敢不以祖考为表率,像他们那样执掌光明磊落之德性,早晚辅助尹氏主持各种威仪之事。伟大的周王对兴勉励、栽培。故作大宝协和钟,以钟声之乐招请大神来至庙堂,大神降下威严,治平安厚多福,蓬蓬勃勃,福禄齐全,长寿永命,万年永宝。

此篇铭文内容很集中,是兴对周王表忠心。兴是微氏家族,原为商之小属国,墙盘记载:武王灭商后,先祖来到周原,武王安置其祖为周史官。从此祖辈忠心为周朝服务,此钟14件皆无年月,专家学者从出土的103件中分析应为懿孝时期。就是说,时至此时兴所在的微史家族仍爵位显赫,为异姓卿士却非此寻常,使我们看到了西周的用人制度,奴隶社会的官场文化。二式兴钟奏响了昔日的钟声。

13、马冠饰

1980 年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墓地出土。马冠饰是马头顶部的装饰品,钉缀在皮冠上,多见兽面形象,有一体合铸和多件分铸两种。此件为透雕铜牌,中脊有两个相背的兽面,两侧为对称凤鸟,鸟长尾则化作夔龙造型,图案组合复杂,极具神秘感。背面有三钮,呈“品”字形排列。马冠饰有强烈的等级身份含义,象征着车马主人的尊崇地位。

14、师同鼎

西周师同鼎,通高34.5厘米,口径34厘米,腹围102厘米,重11千克。1981年陕西扶风下务子村出土。师同鼎为立耳,平口,深腹,圜底,蹄足。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和凸弦纹,耳外侧两道凹弦纹。腹下三足有明显的分模线,当中铸阳纹双三角形。腹内壁有铭文7行54字。师同为器主名,官职师氏。铭文大意为:师同从某大臣征伐鬼方,斩杀并俘获了一批敌人,得到车马五辆、大车二十辆、羊一百只等战利品,又将缴获敌人的铜豆、鼎、铺等用以铸成祭祀用的铜鼎,子子孙孙永宝用。这篇铭文对研究西周中晚期的历史、西周王朝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

0 阅读:7

春翠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