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过去很多释老者都没有发现这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化而欲作,镇之以朴”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效果。出土残本似乎是“知止”,世传本是“不欲”,接下来是“静”,“自定”。实际上这就是老子对“镇”的过程和效果的表述。用璞这样一“镇”(镇。由此成为道家法术中一大类镇法,简单来说无法清除斩杀或不适合彻底灭之的存在都可以用镇法),首先是让人们知道边界适时停止。这就是知止。然后不要再去想他了,“不欲”。不欲而后能静,静后自然就会安定下来。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自定”,我们下期再聊吧。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接下来一句“不欲以静”。
紧接上句“不欲”或“知止”,接下来就是静。心静,安静平静宁静,对应的是“乱”,“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静的反义词是乱。
前文有“守静笃,致虚极”。最静的笃深之处是什么?最虚的极致又是什么?静,静止,宇宙静止,生命静止,分子静止,原子静止,夸克静止,一切静止,这世界不复存在,即为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零下273.15℃,据说绝对零度在热力学范畴内永远不可能达到。
【不充说】
首先继续说静。
上文我们说的是客观物质存在的绝对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人能不能绝对静?人心能不能绝对静?
这是一个问题。人心要是能静下来,从冷静到安静。然后平静,然后宁静,然后守静致虚,以致静之极深极度至笃,到了静止,直至空虚空无虚无空虚,静之最极端最深邃是什么?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曾经带功讲道,重演宇宙,万物都蓬勃发展,各呈葳蕤。
这就是“心彻底真正静止了吗?”
no。不是绝对不是绝对静止。
我们说老子被尹喜他们讲道的时候大约处于“准圣”境界,半步成圣,只要跨过这条线老子就真的成了圣人。停留在这个境界长期不能真正成圣,可能是老子辞职辞官辞家族世袭之位的主要原因,他需要历练才能突破。
所以,老子虽能“重演宇宙”之运行,但也还能“再现宇宙”之起源。原因当然是老子此时还没有真的成圣,还没有真正和光同尘,还没有真正天人合一。
所以。老子的“守静致虚”的极笃。并未达到绝对静止,也不是修真的最高境界。
再说说,镇之以璞的过程和效果。任何事情都一样,都会有一个过程和效果,犹水能灭火(假设都是水能灭的火,不能灭的不算)。
需要有足够的水量,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灭火哦。一滴水灭不了百万顷森林大火。一百万台大型灭火设备也不能瞬间秒杀,也需要时间。那么,“化而欲作,镇之以朴”需要多大的璞,多长时间,这个不好说,但是大致需要经过四个步骤还是很清楚的。
老子说的很清楚,这个过程分为四步——
知止。因为老子不禁欲,人类的种的繁衍还是要的,但仅限如此。人类修行也是需要意志力坚韧坚持才能知难而不退,日日精进——或寿比南山,或与天同寿,或明道证道,或得道升仙,或位及三清[作揖][作揖][作揖]这些都是“欲”。
有欲不要紧,知止最重要。
世俗之欲,如食欲,只为不饿死不求珍馐佳肴,又如,DNA战争只为繁衍不为娱乐;要像大多数一样一年只做那一次;再如,求知欲,不可致诘,全部细节的总和未必就是真相更不是真理。
所以。镇之以朴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出土残本的“知止”,第二步才是世传本的“不欲”,然后我们今天说的是第三部“心静”,下一步才是结局“自定”,自然而然地安定下来,这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道本来就是这样子,道自然也!
【AI作文】
问了几十次,AI作文并不代表本尊观点,千万注意。
河上公对“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注释为:“言王侯镇抚以道德,化民亦将不欲,故当以清静道化。”
意思是,王侯若能以道德来治理和安抚民众,民众也将会消除欲望,所以应当用清静无为的道来教化他们,如此天下就会自然安定。
河上公认为“无名之朴”指的是“道”。他强调统治者遵循“道”的原则,以道德治理国家,使民众回归无欲、处静的状态,从而实现天下的自我安宁与稳定。这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以达和谐、安定之态。
#我在岛屿读书#
#冬日生活打卡季#
#冬日随手拍#
#多地大米重金属镉超标?假的#